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文明史到底多少年 问什么说中国文明史是上下5000年?

火烧 2022-02-03 05:29:51 1077
问什么说中国文明史是上下5000年? 问什么说中国文明史是上下5000年?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夏朝只是中国传说中的朝代,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夏朝,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应该是商朝。并且按照他们所定的文明标准 中国

问什么说中国文明史是上下5000年?  

中国文明史到底多少年 问什么说中国文明史是上下5000年?

问什么说中国文明史是上下5000年?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夏朝只是中国传说中的朝代,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夏朝,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应该是商朝。并且按照他们所定的文明标准 中国的文明史最多只能从商朝的盘庚迁殷算起,也就是说,中国的文明史其实只有3000年,而不是中国学者所说的5000年。 如若按他们的所说的商朝是中国的第1个朝代说起,看下面的: 王政时代:商--周[东周 西周] 帝制时代:秦--汉--三国--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周]-- 五代十国--辽、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一般认为他们应该属于蒙古人种。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王。 而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则是最多人接受的五帝 最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收复了周边各个部落。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由此产生的。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 最后废话几句,其实我很喜欢中国历史,特别是古代上古神话,咱们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一辈子都学不完啊,但对其了解少之又少,我要努力多了解了解=^I^=

中国文明史是什么时候算起的

皇帝距今生成有4千多年了,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至少都有五千年了。

中国文明史应该是有文字出现,历史有记载,形成自己的社会体制开始的,应该是夏朝

中国文明史多少年

中国的文明史至少可上溯到8000多年以前。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有8000年的文明史。有将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从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至今已经有2850。
考古发现佐证中国有8000年的文明史:
1.以裴李岗、老官台等遗址为代表的较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约7000—5000 B.C.)
  2.仰韶文化(约5000—3000 B.C.)
从裴李岗、老官台文化到仰韶文化的这个阶段:一般来看,属于自给自足的农村生产阶段,说明部落已经出现。
3.龙山文化(约3000—2200 B.C.) 夯土城墙的建造与战争和人牲遗迹的发现都指向一个用干戈、有甲兵的新的社会秩序。陶寺的墓地表现了尖锐分化了的阶级,并且表现了上属阶级与礼乐的密切联系。手工业分化的专业中有从事骨卜的与制作祭祀陶器的活动,说明已经出现酋邦。
4.二里头文化(约2200—1500 B.C.)
5.殷商二里冈和殷墟期文化(约1500—1100 B.C.)
二里头文化发现宫殿建筑与大量青铜礼器。佐证了《左传??成公二年》中的“器以藏礼”和《左传??成公十三年》中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有其历史真实性,说明已经国家已经出现。

中国文明史 张传玺

朋友帮你找了好久,因为大多数都是要钱的,就暂时帮你找了下,应该就是这个,只是格式不是你说的那个,你可以转换一下吧。如果不是在联系吧。

中国文明史有多长?

中国文明史(请注意名词,是文明史,不是文化史)到底多长,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上下五千年”。诚然,中华民族拥有“8000年文化史”绝对毫无疑问,但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文明史只有3500年,即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而不是国人通常概念中的五千年。文明史不是文化史。文化(culture)是人经过劳动,创造的一切社会成果的总和。人类早期,旧石器时代打制的石器,就具备了文化的内涵,这就应该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明(civilization)的概念就是几大要素:定居农业的形成、文字的形成、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的形成、宗教礼仪,还有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中国文明史到底有多久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远古中国文明开始发祥起,以公元元年为分界点,已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中,只有中国的文明传承的时间最长,五千年来从未断过。中国的历史可以分成三部分,远古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辉煌的的文明和近现代由衰转盛的时代。——常识历史篇。

有中国文明史大概多少年了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从炎黄算起,超过4000年了,接近5000年,如果算上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年至上万年

中国文明史最早的发源地是哪

中国文明史最早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中国梦,中国文脉和中国文明史读本的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暑假作业属性)
暑假,终日溺在餍腻的酷暑和无尽的作业之中,简单无趣的生活就像一遍遍机械重复的魔咒。去书店造访选购参考书,却与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不期而遇。草草浏览一遍,心中已有颇多感慨催我落笔。
全文以时间顺序记叙了所谓文脉的发展,按照文化矿脉的丰度详略不一地介绍矿脉的分布,成分以及其蕴含的文学和美学价值。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开篇之语便昭示中国文脉为潜流,看似隐匿于人们视域之外,实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先人创造的文化清流,在历史长河之中,或飞流直下三千尺,或斜晖脉脉水悠悠,而时至今日却隐隐有枯竭的迹象,只能退化为潜流。“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秋雨先生因而痛心疾首。
以36万字的文化著作来论述中国文脉,相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史而言,只能勉强算得上管中窥豹,相信秋雨先生写作之时亦深谙于心。然而有限的篇幅之中,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对于文学的等级排名,诸子百家、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四大名著等等等等,秋雨先生如数家珍,判别高下,很有一种非要将之排出一个子丑寅卯的架势。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秋雨先生如是说。此语的潜台词即是“排名,是文脉的生命”,我仿佛听见这样的弦外音:对于文化作品的排名,又有何不可呢?
排名当然无可厚非。然而如何排名却值得商榷。因为赏析文化作品不似化学的精确称量那般锱铢必究;又不似数学的繁复计算有公式可循。而品评文化作品,按秋雨先生的话说,“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味”。
文学最大的迷人之处在于其评判的模糊性。这无可避免的模糊性恰似缠绵山水影影绰绰的氤氲迷雾,恰似粉饰佳人欲遮还休的云冠霞帔。它是后世文坛争鸣的助推剂,是文脉繁衍的助产士。它为文学增添了取用不竭的美感,并且还将继续赋予后世的诗歌曲赋以源远流长的灵感。
然而秋雨先生在字里行间以一支纤笔挑破这层窗户纸,一语道破所谓“大师”心中的天机。并且时常伴有“断言”“任何”“必定”“唯一”“永远”等等斩钉截铁的字眼(详情各位可自行参看《中国文脉》一书),还曾在原文中顺便提及自己的“个人爱好”,的确增强了语势,然而似乎亦对“大师”之名分却而不恭。
须知对于文化作品的排名本就是见仁见智的,而强行把主观好恶驾驭于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仰仗所谓“大师”身份对文化妄作定论,一则以自身的主观感受使公众对文化作品的认知产生偏差,二则与前文自身所语矛盾,三则一家独大,岂不是暗指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学者品味不高?
由是,秋雨先生在面对北大学生排序唐代诗人与自己排序有出入之时“不合心意”;面对众人赞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为全唐第一佳对时,以“这便是没有排序的结果”来表达大师的独到见解。(详见《中国文脉》一文)
不知是否是囿于篇幅限制,秋雨先生主张“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由是秋雨先生将文化作品一减再减,很有几分某些鉴宝节目之中,存“真”去“伪”,定要砸毁所谓赝品的毅然决然。
由是秋雨先生在《六百年郁闷》一文中喟然而叹:“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气度到了明清两代已经弱了、小了、散了、难以收拾了。”之后便自然而然地引出对明清两代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批驳,义愤填膺。而对于当代文化更是一字未提。读者亦能感受到,似乎明清之后的文化已花开荼蘼,除却王阳明与曹雪芹等等闪光点就已乏善可陈。
然而这次减法的被减数如何呢?
仅就明朝文化而言,文学与哲学思想成就上除却秋雨先生寥寥带过的四大名著和阳明心学,仍有前后七子、公安派、东林书院等等的学术争鸣。明朝在科学发展方面有《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鸿篇巨著,艺术方面有徐渭、祝枝山、沈周、文征明、唐寅、朱耷等丹青妙手,实在不可谓不浩繁。然而最终只被一笔带过甚至于忽略,引人深思。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文化的简化并非文化的减法,文化的减法也并非减数分裂,能促进文脉的繁衍。在上述历史时期可能有很多历史事件左右文脉的走向,这是历史的遗憾,这是文化的悲哀,这也绝非政治的幸运。
但是,剥离了历史的血肉,只会让文脉仅存一具空空荡荡的骨架,并且文脉不可能绝灭,因此对文脉的不置一词是对文化的误读,是对减法的滥用,是对文化护宝锤使用权利的透支。秉烛弹史,濯涟洗文因而成为必然亟需。
可叹的是我辈90后、00后等等,多是终日沉溺于虚拟世界虚无缥缈子虚乌有的快感,而仅仅极少数知道文化矿脉的坐标,想要潜心挖掘的则为数更廖。对文化的漠视,远比对文化的误读更可怕。
摘引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俳句,“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们应当勇于承担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秉烛弹史,濯涟洗文,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使命:大而言之,为我们的后代创造更为辉煌的文化矿藏;小而言之,为世界留下我们存在过的痕迹。
小子大放厥词,不知所云,各位看官见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