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自嘲的诗 5個兒子個個不爭氣,陶淵明用一首詩罵了個遍,你怎麼看?
5個兒子個個不爭氣,陶淵明用一首詩罵了個遍,你怎麼看?
如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難題。教育理念的不同,也會造成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而用詩歌作品來闡述教育理念,古代不少詩人都曾寫過這方面作品。最爲著名的有蘇軾《洗兒戲作》:“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可見“愚且魯”是蘇軾的教育理念。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也是和教育孩子有關。它便是陶淵明的經典詩作《責子》。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是東晉著名詩人。他是田園詩派的創始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中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責子》這首詩便是陶淵明的一首五言古詩。在這首詩中,陶淵明將他5個不爭氣的兒子罵了個遍,且闡述了他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們便來一起欣賞陶淵明的這首《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開頭兩句“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陶淵明對自己的老態進行了描繪。即我的白髮已經覆蓋到兩鬢,我的身體也不再結實。緊接着兩句“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陶淵明總的概括了自己5個兒子,都不爭氣的原因,就是都不愛學習。“五男兒”,指陶淵明的5個兒子,按年齡排序,分別叫舒、宣、雍、端、通。
中間八句,陶淵明則以責罵的口吻,分別指出了兒子們不爭氣的一面。即老大阿舒已經十六歲,但懶惰的個性無人能相比。老二阿宣快到十五歲,本來是該志於學的年齡,卻就是不愛學習。老三阿雍和老四阿端都十三歲了,但是還不識數,老五年齡最小,快九歲了,卻只知道尋找梨與慄。《後漢書·孔融傳》載,孔融四歲時就知讓梨。這裏反其道而行之,則說明老五蠢笨。

最後兩句“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陶淵明將5個兒子罵了個遍後,便闡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即倘若天意讓他們如此,那我也無能無力,還是喝酒吧。而對於這兩句詩的意思,杜甫和黃庭堅卻有着不同的理解。杜甫認爲陶淵明就是純粹地批評兒子不求上進,然後做他的隱士,沒有起到教育的責任。而黃庭堅卻認爲,陶淵明這是舐犢情深,雖然他棄絕仕途,但沒有放棄對兒子的教育。
所以說陶淵明這首詩頗有爭議,便是在於他的教育理念上。但是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很難具體看出。這裏我們可以借用蘇軾的教育理念來理解,蘇軾希望他的孩子“愚且魯”,並不是希望他們愚笨遲鈍,而是希望他們不要像蘇軾一樣爲朝廷鞠躬盡瘁,自以爲聰明,且性格太過直率,以至於被貶他鄉。或許陶淵明詩中的教育理念便和蘇軾一樣,希望他們就保持這樣的“愚笨”。
綜觀陶淵明的這首詩,雖然他責罵了5個兒子不爭氣,但流露出的始終是對兒子們的深厚、真摯的骨肉之情。而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每個人的教育理念肯定都有着不同,對此,你怎麼看?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