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卓尔不群的雅典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卓尔不群的雅典教案

火烧 2021-08-16 01:57:51 1083
高中历史卓尔不群的雅典教案 卓尔不群的雅典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曾经说过:“雅典就像一匹钝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1]正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传播思想

高中历史卓尔不群的雅典教案  

卓尔不群的雅典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曾经说过:“雅典就像一匹钝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

[1]正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传播思想的斗士。他通过与别人讨论,在刚开始时装作一无所知,经过讨论,使同他交谈的人明白他们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使很多智者当众出丑,他们视苏格拉底为眼中钉,而这些人大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像牛蝇一样不断的叮咬他的同胞是因为他内心有某种力量非让他如此不可,他总是说他的心中有“神明指引”,而这正好成了他的反对者们抓住的他的致命把柄。

他的反对者以慢神、创造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来控告他,结果他在一个由501人组成的法庭上,以281票对220票被判有罪,以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已经知道当时雅典已经是一个非常讲究民主的城邦了,那为什么苏格拉底这个伟大的思想家会被处死呢?而恰恰是死在这民主的审判之下?前文用大段的篇幅对苏格拉底的生平进行叙述,是为解答这些困惑做的一个铺垫,也是我们借以了解雅典司法制度的一个切入点。

陪审法院是雅典司法制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雅典的陪审法院并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院,它的权力比现代法院要大得多,它实际是控制政府的主要机构,它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几乎所有的问题,其判决是最终的。陪审法院的陪审员最多可达6001人,一般案件也要有501人、1001人、1501人进行审判。

按当时的法律,陪审员由选举产生。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的是一个由501人组成的法庭。

从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可以看到雅典陪审法院制度存在着如下的缺陷。首先,人数众多,陪审员未受过专门的法律训练,他们进行判断不是根据固定的法律,而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这使得判决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法庭上的辩护能否打动听众往往决定着被告的命运。

这种制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造就了它的另一个缺陷,这就是,法律发展的停滞和法律的不确定性。在雅典这种审判制度下,大众的审判代替了法官的评判,专业的法律知识已经显得不重要了,人们醉心于研究如何演讲,如何用动听的语言打动台下的听众,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大多数人的喜好,所以法律在雅典是不确定的。

第三、舆论左右审判。在这样一种审判制度下,舆论要比法律和事实重要的多。

前文讲过苏格拉底牛蝇一样不断的叮咬着他的同胞,用他那反讽式的谈话使很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出丑,这使得苏格拉底在审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可以说在雅典的这种制度下,谁主宰了舆论,谁就可以主宰审判。

第四、通过主观的投票选举决定客观上的事实。这是雅典审判的一个不合逻辑的缺陷。

审判是没有任何调查和取证质证的,换句话说,审判不须要任何的证据,证据的作用是很微不足道的,最后的投票才是决定有无犯罪和应受何种处罚的依据。这种通过他人的投票来决定被告犯罪与否的审判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正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苏格拉底是死在雅典的民主审判之下的。

“(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2]雅典的民主制度虽然存在着以上的缺陷,但那种民主的精神应该为当今社会所吸收。

雅典的民主审判也给了我们今天创建司法制度时很大的启发。首先,法律应该是确定的。

确定的法律是公正审判的前提,确定的法律也可以威慑犯罪。有人如此评价雅典司法“虽然希腊人有司法制度,却很难说他们有法律制度。

他们没有制定出法典……他们在司法上的一个贡献,民众陪审法庭,采取了最易流于任性的形式,而于任何法律科学根本的不相容”。[3]所以法律应该明确。

其次,要有专业的法官和理性的审判。法官应该熟悉法律和能熟练运用法律,英国大法官柯克曾经说过“法律乃是一门艺术,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4]雅典的民众是没有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的,雅典的审判属于情绪化的,判决往往凭一时的激情作出,会导致判决的随意性。法院和法官应是对付这种随意性的有力的工具。

再次、审判中要重视证据的作用。判决的作出要有足够和充分的证据,如果证据不足不能对任何人作出有罪的判决。

证据应该以物证为主,而不能仅仅依靠口头的证词就作出判决。这几点从雅典民主审判制度的不足得出的启发已经为今天的司法制度所吸收,在当今审判制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智者,本可以逃避死刑,但他没有逃避,而是慷慨赴难,他的这种选择是对雅典民主审判的讽刺。苏格拉底死了,死在雅典的民主审判之下,死在了雅典民众的手中,留给后者的是对雅典制度的无限的深思。

参考:://chinacourt/public/detail.php?id=179588。

卓尔不群的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③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卓尔不群的雅典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卓尔不群的雅典教案

⑥剥夺议事会的政治权力。使之分别归属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此后,战神山议事会只审理带有宗教性质的案件和事务。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和五百人会议摆脱了战神山议事会的牵制,完全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⑦作用限制取得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围。公元前451年规定,凡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③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⑥剥夺议事会的政治权力。使之分别归属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此后,战神山议事会只审理带有宗教性质的案件和事务。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和五百人会议摆脱了战神山议事会的牵制,完全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⑦作用限制取得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围。公元前451年规定,凡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

利: 雅典民主为希腊城邦带来新的统治制度,为平民争取了部分的权益,使贵族阶级相比从前少了特权,为西方民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弊: 但同时因为民主是有限制性的,而且是以财产为权力的大小分布所以贵族特权没落而商人贵族兴起,在大体上没有完全推动民主,只是贵族和商人间的权力交替而已!再者雅典民主制度的推行和改革都有一定对贵族留有特权的,所以对贵族阶层影响也不大,反而在行政方面出现问题,因为其陶片放逐法和全民投票等都是每次在公民大会中举行的,而公民大会中常出现不一致的裁决

再来,由于雅典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其公民的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所谓的民主也不见得民主,因为是公民大会决定的所以会有私怨渗透其中,如苏格拉底之死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

雅典卓尔不群原因

雅典的发展离不开希腊独特的政治和地理环境。希腊半岛丘陵林立,耕地有限,三面环海(而且因为地中海是一个内陆海,风平浪静特别适合航行),又处于最早发展起来的埃及和两河平原文明的中心。再加上希腊气候特别适合种植橄榄树,其出产的橄榄油是古代世界很受欢迎的商品。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整个希腊半岛城邦林立、小国寡民的独特政治格局,居民们努力发展航海技术,一来可以向外开拓领地缓解人口压力,二来有益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因此我们看到,商业活动带来开放精神,海上活动促成务实精神,埃及和两河平原的先进技术源源传来,众多城邦的存在又促进了相互的交流和借鉴(对比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繁荣),处于这个大环境下的雅典虽然有其过人之处,但更应该说是把握住了时代的机会。要知道,那些最早投身于科学与哲学的人是来自大希腊的米利都(位于西亚沿海地区),而最有名的思想家中也有很多是来自于雅典以外(比如亚里士多德)。雅典的杰出,其实主要也就是体现在思想和艺术这两方面。至于民主政治,我认为这是思想的产物。迈出民主第一步的梭伦,本身就是周游四方的商人,见识甚广,在古风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之下,才做出了民主化的一种理性选择。

雅典民族政治达到顶峰是在什么时期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4)贵族会议权力几乎丧失殆尽,只处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事务。

进一步削弱了贵族权力,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最高峰,促使经济和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参考资料: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六第二节《卓尔不群的雅典》

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在什么时期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③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⑥剥夺议事会的政治权力.使之分别归属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此后,战神山议事会只审理带有宗教性质的案件和事务.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和五百人会议摆脱了战神山议事会的牵制,完全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⑦作用限制取得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围.公元前451年规定,凡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目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 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 *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 *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gcdzg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本目录、前言、附录目 录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太平天国运动二、 辛亥革命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二、 卓尔不群的雅典三、 罗马人的法律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二、 美国1787年宪法三、 民主政治的扩展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 美苏争锋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三、 走向多极化人教版高一历史目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雅典是哪个民族

希伦有三个儿子:爱奥鲁斯(Aeolus)、许修斯(Xuthus)、多罗斯(Dorus)。

其中的许修斯又生了两个儿子:阿开修斯(Achaeus)、伊昂(Ion)。请特别注意:后世希腊人认为这些神话人物就是四个希腊民族各自的始祖。

阿开修斯的后裔是阿开亚人,伊昂的后裔是伊奥尼亚人[1],爱奥鲁斯的后裔是爱奥里斯人,多罗斯的后裔是多利斯人。对比一下他们的名称就能推知这种联系。

由于这些始祖都是希伦的子孙,所以这四个民族合在一起便被称为“希伦人”(Hellenes)。我们今天叫他们“希腊人”,就是源自“希伦人”这个名称。

从这个神话的观点看,希伦是所有希腊民族的共同祖先;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希腊民族就是得名于这个希伦。

高一历史必修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影响(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汉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4)唐朝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5)宋朝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