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定城砖的秘密 皮定均简介_皮定钧中将子女_定城砖传说简介
皮定均简介_皮定钧中将子女_定城砖传说简介
中文名
皮定均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代家岭乡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76年7月7日11时15分
职业
军事家
毕业院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
信仰
马克思主义、md思想
代表作品
《皮定均日记》《中岳风雷》
1944年9月,皮定均在河南省林县与太行军区第七分区和太行第七地委领导同志合影。画圈者左为皮定均,右为张力雄。
皮定钧(1914—1976),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英山县童子团团长。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gcdzg,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一二九师特务团团长,率团随师部转战于太行抗日前线,运用游击战中的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取得了节节胜利。1944年,日军集结重兵,开始向正面战场河南进攻,皮定均组织豫西游击支队,强渡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经过半年的努力,建立了两个专署、10个县级政权和10个抗日独立团5000多人。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豫西支队开赴中原军区,被编为一纵一旅,皮定均任旅长。他带领部队粉碎了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到达苏皖解放区,胜利地完成党中央赋予的掩护全军区向西突围光荣任务。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1952年9月中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四军军长兼政委。回国后,历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和第十届中央委员。1976年7月7日,亲临福建沿海前线视察指挥军事演习,因直升飞机失事以身殉职,终年62岁。
1953年皮定均(左)在朝鲜上甘岭
1914年生于安徽省金寨县代家岭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讨过饭,给地主放过牛。13岁参加当地农民协会。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乡童子团中队长、县童子团团长。
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3月转入gcdzg。曾在红四方面军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皮定均简介,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
1932年10月随军西征入川。
1933年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三连政治指导员。
1934年任第三十五团二营教导员、红九军军部交通队政治指导员。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多次反“围攻”作战。
1935年5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任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副科长、步兵学校营长。到陕北后,任教导师第2团团长。

1936年7月任红军大学步兵学校第一营营长皮定均简介,10月长征到甘肃会师。
1937年1月任庆阳步兵学校(教导师)第二团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特务团团长、太行军区第五、第七军分区司令员。
1940年2月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
1943年3月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
1944年8月奉命组建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即第1支队),任司令员,率部挺进豫西,仅经月余奋战即在豫西站稳了脚跟,打开了抗日局面,随后会同第2、第3、第4支队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1旅旅长。解放战争初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
1946年6月在中原突围中,指挥所部第1旅担任掩护中原军区主力向西突围的艰巨任务,尔后率部向东转移,继续迷惑、牵制国民党军对兄弟部队的追击。
期间,他率孤军作战,足智多谋,巧妙指挥部队抢关夺隘,穿插于敌军重兵集团之间,经20余天连续奋战,冲破国民党军的堵截、封锁,胜利抵达苏皖解放区。从此1纵1旅这支部队被人们称为“皮旅”,“皮旅”成为名震华夏的英雄部队。
1947年1月奉调离开“皮旅”,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4军副军长、军长,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斗。
1949年9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24军军长兼政治委员。
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4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夏季反击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3年回国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曾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
1955年授勋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9年起任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司令员。1976年7月7日在福建指挥军事演习时因直升机失事,不幸遇难殉职。
1977年皮定均将军的骨灰被安放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应豫西老根据地群众的要求,部分骨灰安葬在登封革命烈士陵园,部分骨灰依照皮定均夫人张烽的愿望,安葬在飞机坠毁的灶山之巅。
2000年5月30日民政部颁发了皮定均将军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是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皮定均日记》
《中岳风雷》
将军铜像
“呜呜呜”,熄灯号长鸣,2006年9月28日上午9时,皮定均将军的铜像,在福州市三山人文纪念园将军山上落成揭幕。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高胡,原省委常委、原省军区司令陈明端,原省军区司令员卢福祥等参加了落成仪式。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皮定均将军逝世30周年。皮定均纪念园由皮定均将军的铜像、领导题词及皮定均的简历组成,纪念园主体用一块高近3米、宽2.5米、重达20余吨的天然巨石为依托,在这块巨石上,镌刻着jm的题词“一生戎马行,丹心为人民”,题词的上方是皮将军面带微笑的铜像。巨石的右侧是徐向前元帅的题词“多谋善断,英勇虎将”,左侧是ln的题词“智勇兼优,光明磊落”.
夫人:张烽,1925年生,河北涉县人。涉县妇救会主任,1943年底结婚;曾任福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
儿子:皮效农、皮卫华
皮定均是我军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骁勇之将。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足智多谋、屡立奇功、功勋卓著,深得md赏识,1955年评军衔时,原报他为少将,md听说后,则表示:“皮有功,少晋中。”结果被评为中将。“皮有功”也成为绰号传开了。皮定均还有三个以动物命名的绰号:“皮猴子”、“皮老驴”、“皮老虎”。
“皮猴子”
“皮猴子”是日本人给他起的,说起来,很有点传奇色彩。抗日战争时,在百团大战前夕,刘伯承交给他所在的分区一项任务:摸清武安县城内的日伪军兵力、火力部署情况。接受任务后,皮定均决定亲自进城侦察。当时,他是分区的司令员,他手下的一位老部长金传华得知后,特意从驻地赶来劝说他不能去,说你是指挥员,出了问题怎么办,并表示愿代他去完成这项任务,皮定均不为所动,仍坚持自己去。金传华急了,便向分区司令部反映,希望分区司令部能出面阻止。还扬言如果分区司令部不劝阻,他就向师部反映。分区司令部接电话的参谋说,你不要反映了,皮定均已经出发了,化装成老百姓骑上毛驴走了。金传华大为吃惊,急忙派一名精干的侦察员进城暗中保卫,又派了几名侦察员化装成老百姓到东门外接应。自己则登上东门外的山头,用望远镜观察动静,一旦发现情况好及时救助。金传华在山上足足看了半天,终于看到皮定均出城了,依然骑着毛驴,不慌不忙地从守城的卫兵跟前走过。金传华这下放心了,可就在此时,一队日本兵从城中冲了出来,直奔皮定均而来。金传华急令东门外接应的侦察员行动,侦察员的枪声吸引了鬼子兵的注意力,待日本鬼子反应过来,打算再追皮定均时,他已安全归来了,气得鬼子直叫:“皮猴子,大大的鬼!”从此,皮定均多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皮猴子”绰号。
“皮老驴”
“皮老驴”是解放战争时期一位机枪班长给他起的。当时皮定均的部队在涟水阻击国民党的进攻,涟水城南有座古塔,是一个制高点,一个机枪班在上面,皮定均来到塔下,不顾部下的阻拦,爬了上去。当他的身子刚刚出现在塔顶层时,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机枪班长对他吼道:“送水来啦!”皮定均说:“我没有带水。”机枪班长又吼道:“没带水你上来干什么。”机枪班长把皮定均当成伙夫了。皮定均说了句:“你们等着,我给你提水去。”随即返身下塔,一会,拎了一桶水再次登上塔顶。机枪班长舀了一碗,一口气喝了下去,嘴里嘟噜道:“这个皮老驴,真是个犟驴,硬把我们塞到这个地方。”皮定均说:“这个地方好啊!”“好是好,就是像个大蒸笼,这个皮老驴。”皮定均问:“你见过皮老驴吗?”机枪班长说:“进淮阴城时,老远瞄了一眼,矮矮的个子,脾气挺大,不怎么样。”这时团长登上了塔楼,给皮定均行了个军礼,说:“皮旅长,王司令请你去。”机枪班的战士,这才知道眼前这位竟是皮旅长,都有点不好意思,尤其是满脸络腮胡子的机枪班长,皮定均却笑着说:“你这个老同志,还真不错。”
“皮老虎”
“皮老虎”这个绰号则是人们暗地里给他起的。皮定均办事严格、不讲情面,有一次他到某师部看战士演出队演出,定在晚上8点开演,8点到了,却因领导来晚没有开幕。皮定均站起身,对陪他的师领导说:“你是战士演出队,给战士演出,叫战士遵守时间,你不遵守时间,不看了!”说完就走了,将几位师领导晾在了那里。还有一次,他去某空军基地,事情办完之后,定在早8点飞机起飞离去。起飞的时间到了,送行的基地领导的小车还没到,皮定均下令飞行员起飞。等基地领导的小车开进机场时,飞机已飞到了半空。人们认为皮定均办事原则性很强,有股狠劲,于是私下给他起了一个“皮老虎”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