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青瓦厂家在哪里 肅寧縣城那座青磚青瓦深宅大院,曾火速建成,又顯赫一時
肅寧縣城那座青磚青瓦深宅大院,曾火速建成,又顯赫一時
一、說說南景口古河和齊莊公社的事。(江楓歌手主持人經紀)
二、說說韓村,為什麽一個姓韓的都沒有?(酷洛川澤)
三、請抽空介紹一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肅寧(可能是桑園村)在冀中大平原方圓百裡聞名的“吳家大院”的情況。(林)

在古城內唯一的一條東西向大街上,毗鄰高大的牌坊西北側,矗立著一座青磚青瓦構造的深宅大院。在東、西、中三套院中,雖然沒有飛簷脊獸和雕梁畫棟,卻不失古樸和沉重。臨街高聳的大門樓,朱紅漆就的大門已然斑駁,但門楣上方懸掛的一塊用香樟木刻製,藍底金邊的大匾,匾額“進士及第”四個大字十分醒目。
(本篇文章來源《肅寧文史》)
這套宅院是我的曾祖父王戍老先生所締建。曾祖父原籍肅寧官廳村的農家子弟,王姓是村中大戶,史有南八院和北八院之稱。這是一個文化底蘊厚重的大村落,習文練武之風代代相傳,歷史上不乏文人墨客光宗耀祖。曾祖之父王樹椿老先生就是當地享有名氣的一介武庠生(武秀才)。
曾祖父深受仕途觀念的影響,發憤苦讀,歷經鄉試中舉人,會試中貢士,複而進京趕考應試中選,光緒年賜進士稱號,並外派到廣東東莞、香山(今中山市)兩縣任縣令。
曾祖父在廣東東莞縣任上多年為官,並受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的賞識,或為抗法有功,或為同鄉之誼。又曾調任香山縣令,時為光緒十年即公元1885年間的事了。
曾祖父為官任上,為光宗耀祖,在官廳村立祖墳,建祠堂,風光一時。告老還鄉後,盡舍官廳家中財產於長兄,自己在城裡建房頤養天年。這套宅院建造之快,被街坊戲稱為“起火宅”。(“起火”是土語,爆竹中鑽天猴之謂,形容工程建造之快。)
(以上為肅寧縣志-縣城池圖-乾隆二十一年古城圖(標注版)。現在靖寧街以東,小白河以南,聚寶隆商城以北,縣幼兒園以西,就是肅寧歷史的縣城區。)
我的祖父王樂堂是家中獨生子,人如其名,善樂呵。聽書唱戲,花天酒地,一生無所事事,綽號“王樂哥”,是城裡較為出名的紈絝子弟。
我的父親王伯常兄弟三人,自小嬌生慣養,受祖父揮霍無度的影響而不思進取,終日以酒交友,以戲會友,疏財交士,一度誤入歧途,以致人近中年而功不成,名不就,任憑家道日逐衰敗。
1922年農歷正月十三日,我出生在這個已經破落的大宅院裡,9歲上學,14歲高小畢業後因家中無力供給而輟學,為了糊口,投親到高陽縣的一家店鋪裡幹了兩年學徒工。
我的母親張換秋是高陽縣西河村人,姥姥家是村中富庶大戶。在我小時的記憶中,每當度日艱難之時,全靠姥姥家送錢糧接濟。
母親為王家生兒育女,不辭勞苦,還要調理整個大家庭窮困潦倒的日子,我的3個兄長皆因病夭折,只有我和五弟懷貞健康成人。
(進士坊:座落於城內大街東端,原石坊路農機招待所前,跨街而立,明祟幀初建成,為進士張奇柱(寨南人)立。清康熙《肅寧縣志》載:“思榮石坊一座,為戊辰科張奇柱立在東大街”,即此坊。 此坊由漢白玉石料構成,四柱三拱五沿,燈塔造形,脊沿端、頂、角均雕有張嘴石獸,方椽、方檁、方柱及台墩上凸刻雲、龍、飛禽走獸,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唯大橫梁中央凹刻“進士坊”三個大字。1966年初拆毀。)
1937年“七·七事變”,日寇對華北大舉進攻。在相繼侵佔了高陽、河間縣城後,侵略者的鐵蹄直逼近在咫尺的肅寧縣城。我親眼目睹國民黨軍隊潰不成軍,一路南撤,散兵遊勇打家劫舍,眾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終日的動蕩局面。
店鋪的生意不好做,我更惦念家中親人,便結束了兩年的學徒生活,辭工回到肅寧。在兵臨城下的危難關頭,父母親帶著我和弟弟懷貞棄家逃難,投奔到城東玉皇廟村老長工家中躲避戰亂。我的兩個叔父也攜家眷各奔東西。
那套曾經顯赫一時的深宅大院被入侵日軍做了司令部,解放後,它又成了縣人武部的辦公駐地。
以上內容來源王懷道寫的《血沃冀中——抗日戰爭回憶錄》。按文中介紹:1、這套深宅大院的遺址在現在肅寧縣城的石坊路上,原石牌坊的西北側。2、解放後,它成了縣人武部的辦公駐地。誰知道這座大院的具體位置,現在該位置上建的什麽?請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