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高考 2007年天津历史卷答案

2007年天津历史卷答案
1.天津07
看看这里有没有政治:。
5.天津会考试卷 历史
2005年的天津历史会考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 1、编写《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林则徐 B、洪仁 C、魏源 D、邹容 2、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化的标志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总理衙门的建立 C、辛酉政变 D、戊戌政变 3、甲午中是战争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于 A、平壤 B、黄海 C、威海 D、辽东 4、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亲派的施政纲领是 A、《资政新篇》 B、《孔子改制考 》 C、《应诏统筹全局》 D、《定国是诏》 5、1900年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化战争 6、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在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7、下列革命根据地中,由彭湃创建的是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B、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8、下列战役中,由李宗仁指挥的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枣宜会战 D、太原会战 9、下列哪项不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 A、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B、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新中国的代国歌 C、以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 D、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0、著名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的作者是 A、茅盾 B、鲁迅 C、老舍 D、巴金 11、“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适用于正确处理 A、人民内部矛盾 B、敌我矛盾 C、民族矛盾 D、阶级矛盾 12、gcdzg的哪次会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八大” B、十一届三中会会 C“十三大” D、“十四大” 13、1492年,开辟通往美洲新航路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4、下列改革中,发生在俄国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路易十四改革 C、腓特烈二世改革 D、约瑟夫二世改革 15、工业革命中,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 A、珍妮纺纱机 B、轮船 C、蒸汽机车 D、骡机 16、帝国主义阶段的英国被称为 A、高利贷帝国主义 B、托拉斯帝国主义 C、殖民帝国主义 D、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17、1917年,俄国成立了以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A、列宁 B、斯大林 C、卢森堡 D、库恩·贝拉 18、下列哪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A、日军偷袭珍珠港 B、中途岛海战 C、阿拉曼战役 D、西西里登陆战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 B、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C、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D、工业体系比较齐全 20、印度近现代文学的光辉代表是 A、罗曼·罗兰 B、德莱塞 C、海明威 D、泰戈尔 二、多项选择 21、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哪些含有割让领土的内容?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 A、民族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23、以下哪些地方英租界的收回,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A、南京 B、汉口 C、九江 D、上海 24、1933年春,率领红军打破国民常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领导人是 A、ph B、ze C、dz D、贺龙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是指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镇压反革命 D、人民公社化 26、下列各项,哪些是由dp提出来的?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7、建国以来,我国涌现的成就卓著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有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詹天佑 D、袁隆平 28、下更事件,发生在1975年的有 A、“四五”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美签订上海公报 D、“文化大革命”结束 29、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是指 A、但丁 B、达·芬奇 C、拉斐尔 D、米开朗琪罗 30、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指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二月革命 C、英国宪章运动 D、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31、操纵巴黎和会是哪三国的政府首脑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明显特征有 A、来势猛 B、范围广 C、时间长 D、破坏性大 33、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主要表现有 A、国际组织的建立 B、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C、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 D、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三、材料解析 34、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 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但一自妖军贿买洋人以攻我军,我朝连续失 城失地,屡战屡败,我军无力抵挡,末日快到了。天王之自杀更令全面混乱。
天京在两年长围之下, 遂无力再守矣。” ①材料中“我朝”所指的政权名称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天王”指谁? ③材料中的“天京”陷落于哪一年? ④材料提示的“我朝”失败。
6.求200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素质测评 历史试卷~~~~~~~~~~~~
七年级(上)历史期末考试试卷作者:未知 资料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672 更新时间:2008-4-2 20:11:28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武帝时,把其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学说是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墨家学说2.下列发明是西汉时期的有①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②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③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都不是3.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相同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B.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C.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D.为欧洲同我国进行直接友好交往创造了条件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语出《陈涉世家》,出自哪一部史书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资治通鉴》5.下列科技发明中,属于东汉蔡伦的是A.发明地动仪 B.改进造纸术C.发明麻沸散 D.发明活字印刷术6.下列不属于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战役的是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7.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C.未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尖锐9.有关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说法,错误的有A.东汉、魏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加速了民族融合B.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历史上称为“五胡”C.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互相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D.西晋向内迁的少数民族征收重税,激化了民族矛盾10.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China,这反映了A.中国瓷器在世界的地位 B.秦汉文化对世界的影响C.隋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D.中国四大发明在世界的地位二、能力培养(共4分)11.下面是历史谜语四则,请你猜一猜。(1)汉朝天下(打一历史人物) 答案:(2)周郎坐看烧赤壁(打一成语) 答案:(3)按图索骥(打一历史人物) 答案:(4)谢安复职(打一成语) 答案:三、牛刀小试(共14分)12.(2分)请写出中国古代两位被尊称为“圣”的文化名人及其所处朝代。
13.(5分)请你按先后顺序写出我国汉字字体的发展变化。14.(7分)请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方面的成就。
四、一试身手(共32分)史海拾贝:15.(5分)请你答出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典故。(至少五个)读读想想:16.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请回答:(1)(1分)材料中提到凯撒穿着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此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朝代?(2)(3分)当时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运到欧洲的?你能把这条通道运转路线说出来吗?(3)(2分)当时中国称欧洲的罗马为什么?欧洲的罗马把中国称为什么?17.“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早已有病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败。”——《资治通鉴》请回答:(1)(1分)此材料记载的是一件什么历史大事?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军事意义?此事的发生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3分)请简要分析此事发生的背景,并分析曹操失利的原因。
(3)(3分)隆冬时节,何来东南风?你用有关的地理知识加以说明。历史论坛:18.(4分)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与汉元帝实行的“和亲”政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巧对下联:19.(2分)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在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幅构思巧妙的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上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请你根据上联,按对仗的格律,试试补出这副对子的下联来。情景再现:20.(3分)请你写一篇百字短文描述官渡之战的场面。
阅读思考:21.(5分)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为根治匈奴大患,决心联络西方的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彻底打败匈奴。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大月氏去联络。
当时,谁也不知道大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完成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张骞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大月氏。
但是要到大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
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张骞等人继续向西行,终于在一片水草丰茂的草场碰上了几个牧民,。
7.人教版2009年天津初一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奖励耕战,获得人民支持 C.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 2.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产生形成影响最大(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3.台湾在三国时称( ) 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小流求 4.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都与我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有关。
他是( )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懿 5.自东汉到西晋,北方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抗 B.少数民族居住地阶级矛盾尖锐 C.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向往 D.民族融合的加强 6.曹操与苻坚南下统一均未成功的相同原因( ) A.不具备统一的条件 B.自恃兵多势强 C.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不存在统一因素 7.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 B.土壤肥沃 C.社会安定 D.北民南迁 8.“若问古今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下面几个朝代中曾定都洛阳的有( ) (1)曹魏 (2)西晋 (3)北魏 (4)东汉 A.1、2、3、4 B.2、3、4 C.1、2、3 D.1、3、4 9.中国古代采取一系列汉化政策,促使鲜卑族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11.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 A.都曾定都洛阳 B.都曾统治黄河流域 C.因权臣所篡而亡 D.都属于少数民族政权 12.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的情景时,他可能在探究( ) 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 C.祖冲之的贡献 D.徐光启的著作 13.下列著作出现的顺序是( ) (1)《史记》(2)《九章算术》 (3)《水经注》(4)《齐民要术》 A.1、2、3、4 B.1、3、2、4 C.3、2、1、4 D.4、3、1、2 14.中国一代“书圣”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后被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是( )写的。
A.陶渊明 B.张衡 C.顾恺之 D.王羲之 15.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群的兴建是当时( )广为流传的历史见证。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天主教 D.基督教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词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17.材料一:司马迁《史记》中是这样描写江南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品;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江南。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
丝绵布帛之说,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这两则史料对江南地区的描写有何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3)这一变化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493年6月,一队二十万人的队伍离开平城向南进发,大军行至洛阳,雨下个不停,他们的首领仍然坚持南伐,众大臣都跪在马前叩头,有人失声痛哭,苦苦劝谏不要南进,首领说:“如不南进,必须在此迁都。”
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愿的站在左边,群臣害怕继续南进,纷纷站到右边,高呼万岁。这样这位首领的迁都之计顺势定了下来。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迁都?你形容一下北魏迁都后洛阳的情况。 (2)他在位期间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有什么意义? 19.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毕竟是短暂的。
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必然为重新走上统一创造条件。
这是目前史学界达成的共识。试以三国连两晋南北朝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