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他是胡宗南的主要親信,49年帶2.4萬人起義,可惜英年早逝
他是胡宗南的主要親信,49年帶2.4萬人起義,可惜英年早逝 胡宗南,蔣介石的親信,秉承著「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解放戰爭時期他始終不肯起義,而他手下的主力部隊則大部分都選擇了起義和投誠,今天我們講的這

他是胡宗南的主要親信,49年帶2.4萬人起義,可惜英年早逝
胡宗南,蔣介石的親信,秉承著「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解放戰爭時期他始終不肯起義,而他手下的主力部隊則大部分都選擇了起義和投誠,今天我們講的這位,曾經是胡宗南的主要親信,在1949年帶著部下起義了,這個人叫蕭健。蕭健,湖南人,中央陸軍大學第五期畢業,還是第一名,因為成績優異而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蔣介石本來想把蕭健留在身邊,而蕭健則想上前線,因此被分配到了第一戰區司令部,成了胡宗南的下屬。
1943年,34歲的蕭健出任了第一戰區的少將高參兼參謀處長,1946年,他成為軍務處長,被胡宗南視為絕對親信。此後不久,蕭健就升任為國民黨第三軍的中將參謀長,隨軍駐守在石家莊。
1947年10月,第三軍的一個師在河北徐水被我軍包圍了,蕭健認為最好不要分別出擊,免得被分割包圍,可是沒人聽他的,眼看解放軍大軍壓境,蕭健只有戰死和投降這兩條路可走,不過他在胡宗南心裡的地位可不一般,決戰前夕,胡宗南發來加急電報,蕭健臨時飛往了北平。胡宗南顯然是認為第三軍已經沒救了,可是他的心腹愛將卻不能放棄。
此戰後,蕭健又回到了胡宗南總部,被任命為第三十軍的參謀長,第三十軍是由西北軍轉為中央軍,戰鬥力並不弱。不過閻錫山當時要增援,胡宗南就派了30軍,結果當時的軍長魯崇義不想去,就派了副軍長黃樵松出征,結果副軍長升為代軍長,帶走了一半人。
而蕭健則留在西安,和原來的軍長魯崇義一起把三十軍進行了整編。大概是因為胡宗南有著私心,想要保存實力。蕭健沒有想到,他和30軍的第一次起義擦肩而過,當然也免於了被殺害的命運。當時黃樵松不想打內戰,再加上共產黨的動員,就想在太原進行起義,沒想到被他信任的部下出賣,黃樵松被誘捕殺害,太原起義也夭折了。
1949年12月,蕭健隨軍退到了成都,在這裡,他見到了陸軍大學的同班同學,在安徽被俘虜的前川軍第50軍軍長郭勛祺。郭勛祺正是奉命到四川策動國軍黨高級將領起義的,蕭健當時已經動心了。
可是被胡宗南任命的總指揮官李文卻堅決反對和談。在蕭健的聯絡下,第八兵團司令長官李振、第三十軍軍長魯崇義相繼和郭勛祺見面,最終決定了起義的時間。
1949年12月25日,蕭健帶著2.4萬人發動了成都起義,起義成功後,蕭健被分配到二野三兵團12軍,成了王近山的部下。此後,蕭健隨軍去了朝鮮,停戰後回國,在南京軍事學院擔任教官。1954年在南京病逝,時年45歲,也算是英年早逝。
很赞哦! (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