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山历史
昆山历史
昆山的历史
昆山历史
新石器时期,昆山地方已有人类活动。夏、商时期,地属扬州。周时地称娄邑,属吴国。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战国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楚威王(前339年-前329年)灭越,地属楚国。
秦置娄县,属会稽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娄县属荆国。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荆国除,娄县属会稽郡。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立刘濞为吴王,治荆国旧地,娄县属吴国。景帝四年(前153年),吴国废,立刘非为江都王,治吴国旧地,娄县属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国废,娄县属会稽郡。王莽始建国年间(公元9-13年),娄县更名娄治,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复名娄县,仍属会稽郡。三国、晋、宋、南齐、娄县属吴郡。梁天临六年(507年),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大同初(535-536年),分信义县置昆山县。陈时昆山属吴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撤昆山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昆山县,属苏州。大业元年(605年),苏州改为吴州;大业三年(607年),吴州改为吴郡,昆山均为属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吴郡为苏州,昆山均为属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钱镠为吴越王,昆山属吴越国苏州。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吴越置中吴军治苏州,昆山属苏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除,改苏州为平江军,昆山属平江军。政和三年(1113年),升平江军为平江府,昆山属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平江府为平江路,昆山属平江路。元贞元年(1295年),升昆山县为昆山州,仍属平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取平江路,改称隆平府,昆山县属隆平府。次年,隆平府复为平江路,昆山州属平江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平江路改为苏州府,昆山州属苏州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州为县,仍属苏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昆山县置新阳县,两县同城分治。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天国取昆山、新阳两县,改昆山名昆珊,两县同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同治二年(1864年)四月,太平军退走,复名昆山,与新阳县同属苏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昆山、新阳两县合并,仍名昆山县,属江苏省上海道。民国3年6月,省改设5道,昆山属苏常道。民国16年废道,直属江苏省。民国22年12月,省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昆山属无锡区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6年11月15日,日军占领昆山。次年5月,直属日伪江苏省政府。民国29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昆山直属伪江苏省政府。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伪政府倒台。9月,昆山属江苏省江南行署。10月,省撤江南行署,建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昆山为属县。民国37年4月,省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昆山隶属不变。
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属华东军政委员会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专署。1950年10月14日,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专员公署,昆山属苏州专员公署。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昆山属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1983年1月18日,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3月1日撤苏州地区行政公署,昆山属苏州市。1989年昆山撤县建市迄今。
昆山的发展史
1979年之前,昆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县仅有十几家县属企业。 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2.8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三产比重分别为51.4、28.9、19.7,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只有22元。 改革开放初期,昆山政府适时提出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思路,通过横向联合,成功引进了军转民的一些三线企业,并与上海合办了500多家联营企业。内联外引促进了昆山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使昆山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85年,在昆山的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三产的比重变为30.7、50.2、19.1,工业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标志着昆山经济的发展方式由农转工的顺利实现。 1984年昆山设立了自费开发区。1985年1月开始,自费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由3.75平方公里起家,次年就扩大到6.18平方公里;1988年工业新区更名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开发区。 1985—1991年昆山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从151万美元增加到5934万美元,增加了38倍。根据统计,在1985—1991年间,昆山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占苏州市和江苏省利用外资总额的1/2和1/5左右。1990年,昆山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三产比重变为22.6、56.5、20.9,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80年代初快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在企业规模的技术水平上恰好能够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资本对接,这促进了这段时期昆山利用外资的迅速发展。但总体上看,该时期引进的外资主要是为了利用昆山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技术水平不高。这一时期虽然利用外资速度增长很快,但规模有限,利用外资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 这一时期,昆山及时利用浦东效应和开发区效应,全面主动地与浦东接轨,接收浦东辐射,与浦东搞错位发展,形成了招商引资的第一轮高潮。 1992年昆山实际利用外资从1991年的1548万美元增加到12643万美元,增加了717%;1995年又比1992年增加了300%。这一时期,昆山的三资企业产值每年翻一番,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90%,GDP年均增长37.9%。1995年,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41.6%。外向型经济开始成为拉动昆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这一时期,昆山加强了各类招商载体的建设,吸引企业由分散发展向各类园区集聚整合,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集聚。在园区经济的带动下,昆山逐步形成了IT、精密机械、精密化工和民生用品等主导产业。 从2002年开始,在前一段时期外资数量不断积累并形成主导特色产业以后,昆山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思路开始从原先的外向拓展,向借助已有的产业平台、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转变,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着力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实行开放式自主创新发展呈现“由低转高”的显著特征。 “由低转高”在制造业领域表现为,全市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密化工、民生用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引进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外资龙头项目及其配套项目,构建上下游配套能力完善的产业集群。根据昆山市经贸委的统计资料,2007年昆山市工业总值突破4000亿元,其中33.7%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全市电子信息类的项目累计达到9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120亿美元,拥有年产4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和2000万台数码相机的生产能力。 昆山坐落在上海与苏州之间,北与常熟、太仓相连,南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接壤,西与吴江、苏州交界。这个天然的地理位置为昆山后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很多想打入国内市场的外来资本都喜欢将眼光投注于上海,但是进入壁垒以及投资和生产的高成本性都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和上海相连的昆山就成为了投资者的第二选择。位于多个城市之间,也就是意味着面对来自各地的廉价劳动力,这使得外资最初在昆山建立工厂、投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成为可能。沪宁铁路、高速公路、312国道等使得各种“昆山制造”更容易向各个城市甚至世界各地运出。这又进一步地吸引更多的外资前来投资。 目前,昆山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近年昆山还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蝉联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一名。2010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00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高于4万美元,居全国所有城市之首。
昆山的历史有多久
绰墩遗址、黄泥山遗址 昆山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东部、上海和苏州之间,隶属于地级苏州市,是世界遗产昆曲的发源地。 历史 秦代设娄县。南朝梁改昆山县,以境内的小昆山而得名。元代曾升为昆山州,明代复降为县。清代因为人口众多,税收任务繁重,分为昆山和新阳两县。民国初年又重新合并。1989年9月28日撤县设市。 地理 昆山东面和东南面毗邻上海市嘉定区及青浦区,西面毗邻苏州市园区、吴中区及相城区,北面和东北面毗邻常熟市和太仓市,西南面与吴江市接壤。 昆山地处太湖平原。全境地势低平,河湖众多,主要湖泊有西北部的阳澄湖和南部的淀山湖。其中阳澄湖是中国最著名的淡水螃蟹产地。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1054毫米。 经济 昆山东面毗邻上海,有京沪铁路横贯。经济极其发达,是中国第一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的县级城市,并多次位列中国百强县的前十位。根据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昆山名列2005年度中国百强县第一位。因为临近上海,境内设立的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90年代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台湾企业投资建厂,其中较知名的有富士康科技集团、统一企业、南亚电子、仁宝电脑、欣兴集团、纬创资通、神达电脑等。由于长驻昆山经商、工作的台湾人众多,甚至多过本地人和其他外来人口,故当地有“小台北”的外号。 昆山居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农村居民收入位居第一。 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特产有阳澄湖大闸蟹、奥灶面、万三蹄等。 文化和旅游 位于市境南部淀山湖畔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因画家陈逸飞描绘此处风情的画作而蜚声中外。小镇上既有小桥流水,又有深宅大院,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但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中的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也引来了不少争议。目前,锦溪镇、千灯镇近来年旅游开发提速,均以水乡人文特色为重点,借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各地游客。 阳澄湖东岸的巴城镇则以阳澄湖度假区为依托,休闲度假产业发展迅猛。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 锦溪 名人 卫泾(1159年-1226年): 南宋文学家,昆山第一位状元,官至参知政事。 沈万三(1330年-1379年):明朝江南第一富豪。 毛澄(1460年-1523年):明弘治六年(1493年)状元。 顾鼎臣(1473年-1540年):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建议昆山筑城获准,得以免遭倭难。 归有光(1506年-1571年):明代著名散文家,工诗文,“唐宋派”代表。为昆山三贤之一。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为昆山三贤之一。 朱用纯(1617年-1688年):明末清初理学家,昆山三贤之一。以《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闻名后世。 龚贤(1618年-1689年):清代著名画家。 徐元文(1634年-1691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 ,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 王安(1920年-1990年):计算机专家,王安电脑公司的创办人。 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名称 国家 维阿雷乔市 意大利 帕墨斯顿市 新西兰 田原市 日本 馆林市 日本 赫鲁特方丹市 纳米比亚 南艾尔蒙地市 美国 群山市 韩国 济州市 韩国 彭里斯市 澳大利亚 巴拉拉特市 澳大利亚 黑金市 巴西
昆山传统文化有哪些
昆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昆石加工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昆石的成因与其他石种不一样,所以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制作,在古代需费时5年乃至更多时间,现代新工艺亦要2年。加工时人工痕迹越少越好,虽经雕琢,仍保持自然美。其工艺复杂,濒临失传,急需保护。
2 奥灶面制作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奥灶面,作为古城昆山饮食文化的代表,是昆山悠远历史、丰富物产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和社会价值。 玉山镇文广站
3 正仪文魁斋青团制作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青团,从南朝开始,江南人民在清明节用作祭祖供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沿袭成俗后,成了一种时令糕点。文魁斋青团由于制作工艺独特,蒸煮的青团受一方人喜爱。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点,2003年参加中国周庄旅游艺术节美食大赛获优秀奖,曾被上海豫园邀请参加“老城隍庙名菜名点特色展”。
4 周市爊鸭制作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新《昆山县志》记载:周市爊鸭享有盛名,已历百年,用料特别,中药爊成,骨酥肉嫩,鲜美可口。原料有嫩老之分,所以中药放置数量及爊煮时间均有所不同,也可以说是世代相传的“秘方”,只有极少数人掌握和运用这一传统民间技能。
5 花桥江南丝竹 民间
音乐 花桥的江南丝竹乐在昆山市中独树一帜,不但有江南丝竹乐演奏的专门班子,而且演奏的历史也较长。自从三十年代初成立了鸡鸣堂后,直到建国前后由周泾班接承至今仍在民间活动,已积累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曲目。乐器上都持有凤蝶饰品,珠光宝气,颇有水乡风情。
6 阿婆茶 民俗 周庄的阿婆茶是江苏南部水乡自古流传的阿婆吃茶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代代相袭,是我们当地的一种带有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习俗。据《周庄镇志》载,周庄人吃阿婆茶自古到今已有百年历史。
昆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昆山民歌 民间歌曲 昆山民歌,源于劳动人民在田头莳秧、耘耥或捕鱼、采菱时唱的歌调。经过世世代代的言传口教,流传下来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山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搭凉棚》和《划龙船》。
2 周市舞狮 民间舞蹈 周市舞狮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河南籍韩世田为代表的农民迁居周市乡村,带来了他们家乡擅长舞狮的技艺,由此带动影响了周市众多的舞狮爱好者,先后自发建立了十余支舞狮队伍,常年活跃在乡村田头。至今仍是周市的一项传统文娱活动。

3 周庄摇快船 民俗 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经过悠悠数百年的沿袭,摇快船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4 陆家断龙舞 民间舞蹈 陆家是著名的“舞龙之乡”,其中,“断龙舞”是最负盛名的舞种,最精彩的看点是“龙身”节节相离,更要求舞龙人技艺高超。该舞曾入选《中国舞蹈集成》(江苏卷),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5 陆家浜鼓手 民间音乐 陆家浜鼓手,发源于昆山市陆家镇。注重吹、打、唱。有一整套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吹奏乐器。陆家浜鼓手集观赏性、娱乐性、易懂易记性为一体。
6 阳澄湖捕蟹 民俗 巴城阳澄湖的大闸蟹为“天下第一鲜”,捕捞历史悠久。捕捞的仪式是从古代的酬神祭祀活动转变而来。旧时,渔民们在捕捞收获以后,都要祭祀神灵,在神像前焚香叩拜。后来,为了使祭神活动更具喜庆气氛,又增加了民间演艺活动等作为捕捞的前奏,从祭祀仪式到具体的捕捞作业程序,都有着代代相传的延续性,至今仍有渔民沿用这一捕捞习俗。
太仓和昆山那个历史悠久
太仓是苏州所辖的县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东濒长江,与崇明区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太仓是一座江南名城。有着4500多年的文明历史,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故得名太仓,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苏州市下辖县级市,总面积927.6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23.1%。昆山地处上海与苏州之间,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东与上海市嘉定、青浦两区交界,西与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接壤,南部水乡古镇周庄镇与吴江区毗邻,通达浙江。昆山自秦代置娄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太仓远比昆山历史悠久。
望采纳!!!
昆山怎么样啊人文,地理,历史,气候
昆山市是江苏省直管县级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相连,东与上海市嘉定、青浦交界,西与苏州市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接壤,南部水乡古镇周庄镇与吴江区毗邻,通达浙江,下辖10个镇、3个国家级园区 。总面积927.68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占23.1%。昆山是江苏省3个试点省直管县(市)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之首。昆山自秦代置娄县至2016年已有2200多年。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昆山文化属吴越文化,昆山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2010年9月,昆山与维也纳、新加坡等5城市获该年度联合国人居奖。2016年1月,昆山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6年,昆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0.29亿元。位置境域 昆山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0°48′21″~121°09′04″、北纬31°06′ 34″~31°32′36″之间,处江苏省东南部、上海与苏州之间。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南至东南与上海市嘉定、青浦两区接壤,西与吴江区、苏州市区交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33千米,南北48千米,总面积927.7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占23.1%。地形地貌 昆山处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境内河网密布,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略呈倾斜,自然坡度较小。地面高程多在2.8~3.7米之间(基准面:吴淞零点),部分高地达5~6米,平均为3.4米。北部为低洼圩区,中部为半高田地区,南部为濒湖高田地区。水文 昆山境内吴淞江、娄江横穿东西。湖泊较大的有淀山湖、阳澄湖、澄湖、傀儡湖。截至2008年,昆山全境河流总长1056.32千米,其中主要干支河流62条,长457.51千米,湖泊41个。气候 昆山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9.7℃(2008年7月4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11.7℃(1977年1月31日)。全年无霜期239天。年平均气温17.6℃ ;年平均降水量 1200.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1789.2小时。空气质量优良,每年300天以上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历史 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吴王寿梦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昆山地域,经数代置废分合,变化较大。唐以前县境广至今嘉定县全境及太仓、宝山、青浦、上海、松江等县部分境域。从唐代始至20世纪50年代末,县境历经多次演变成为今日之范围。故娄、信义、新阳县治均设于境内。春秋末年,巴城属吴国管辖,位于都城姑苏的东部。夏、商时期,地属扬州。周时地称娄邑(见载于清代《昆山县志》),属吴国。战国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楚威王(前339年-前329年)灭越,地属楚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置疁县,属会稽郡;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后在吴、越故地置会稽郡,以吴县(今苏州市区)为郡治。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改疁县为娄县。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娄县属荆国。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荆国除,娄县属会稽郡。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立刘濞为吴王,治荆国旧地,娄县属吴国。景帝四年(前153年),吴国废,立刘非为江都王,治吴国旧地,娄县属江都国(见《汉书》、《史记》、《晋书》)。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国废,娄县属会稽郡。王莽始建国年间(9-13年),娄县更名娄治,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复名娄县,仍属会稽郡。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置吴郡,娄县属吴郡。三国、晋、南朝宋齐,娄县属吴郡。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分吴郡设信义郡,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余下的娄县仍属吴郡。南梁大同三年(536年),娄县改名昆山县,改属信义郡,昆山县范围大致与秦疁县相同。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开皇九年(589年),废信义郡、信义县、昆山县,两县地归苏州(此时苏州已得名)。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昆山县,属苏州。大业元年(605年),苏州改为吴州;大业三年(607年),吴州改为吴郡,昆山均为属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吴郡改为苏州;天宝元年(742年),苏州复为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吴郡为苏州,昆山均为属县。期间天宝十年(751年)分昆山县南部、嘉兴县东部、海盐县东北部置华亭县(后松江、上海)。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钱镠为吴越王,昆山属吴越国苏州。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吴越置中吴军治苏州,昆山属苏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除,改苏州为平江军,昆山属平江军。政和三年(1113年),升平江军为平江府,昆山属平江府。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1月),析两浙西路平江府昆山县东部春申乡、临江乡、安亭乡、平乐乡、醋塘乡共5乡,置嘉定县(以年号为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平江府为平江路,昆山属平江路。元贞元年(1295年)因户口增多,升昆山县为昆山州,仍属江浙行省平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取平江路,改称隆平府,昆山县属隆平府。次年,张士诚降元,隆平府复为平江路,昆山州。
谁知道江苏省昆山市的历史沿革
沿革
1989年7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昆山县,设立昆山市。
?年辖20个镇:玉山镇 城北镇 石牌镇 巴城镇 陆杨镇 周市镇 新镇 正仪镇 兵希镇 蓬朗镇 陆家镇 花桥镇 南港镇 张浦镇 千灯镇 石浦镇 大市镇 锦溪镇 淀山湖镇 周庄镇
2003年,乡镇由原来的15个撤并为10个:撤销原玉山镇、正仪镇、陆杨镇建制,将原玉山镇行政区域和原正仪镇娄江河以南区域、原陆杨镇杨林河以南、皇仓泾河以西区域合并,设立新的玉山镇,镇政府驻地设在玉山镇亭林路1号;撤销原花桥镇、蓬朗镇建制,将原两镇区域合并,设立新的花桥镇,镇政府驻地设在花桥集镇;撤销原周市镇建制,将原周市镇行政区域和原陆杨镇东北部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周市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周市集镇;撤销原巴城镇、石牌镇建制,将原两镇行政区域和原正仪镇娄江河以北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巴城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巴城集镇;撤销原千灯镇、石浦镇建制,将原两镇行政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千灯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千灯集镇。淀山湖、锦溪、周庄三镇现有建制不变。 2003年,撤销玉山镇、正仪镇、陆杨镇,原玉山镇行政区域及原正仪镇娄江河以南的马庄、群星、景村、南星渎、燕桥浜、姜巷、大众7个村,以及原陆杨镇杨林河以南、皇仓泾河以西的唐龙、新江、新生3个村合并设立玉山镇,镇政府驻玉山;花桥镇、蓬朗镇合并设立花桥镇,镇政府驻花桥;撤销周市镇,以其原辖区域和原陆杨镇的许家、超英、小泾、陆桥、横溇、新瑭6个村以及陆杨社区居委会合并设立周市镇,镇政府驻周市;撤销巴城镇、石牌镇,以其原辖区域和原正仪镇娄江河以北的绰墩山、正仪、荣亭、阳澄湖、通澄、黄泥山、正仪渔业7个村及银杏、蔷薇、芙蓉、农场、并蒂莲5个社区居委会合并设立巴城镇,镇政府驻巴城;千灯镇、石浦镇合并设立千灯镇,镇政府驻千灯。
江苏省昆山这个城市古代的发展历史(比如说什么时候建立城市等等)
昆山历史 新石器时期,昆山地方已有人类活动。夏、商时期,地属扬州。周时地称娄邑,属吴国。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战国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楚威王(前339年-前329年)灭越,地属楚国。 秦置娄县,属会稽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娄县属荆国。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荆国除,娄县属会稽郡。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立刘濞为吴王,治荆国旧地,娄县属吴国。景帝四年(前153年),吴国废,立刘非为江都王,治吴国旧地,娄县属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国废,娄县属会稽郡。王莽始建国年间(公元9-13年),娄县更名娄治,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复名娄县,仍属会稽郡。三国、晋、宋、南齐、娄县属吴郡。梁天临六年(507年),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大同初(535-536年),分信义县置昆山县。陈时昆山属吴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撤昆山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昆山县,属苏州。大业元年(605年),苏州改为吴州;大业三年(607年),吴州改为吴郡,昆山均为属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吴郡为苏州,昆山均为属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钱镠为吴越王,昆山属吴越国苏州。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吴越置中吴军治苏州,昆山属苏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除,改苏州为平江军,昆山属平江军。政和三年(1113年),升平江军为平江府,昆山属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平江府为平江路,昆山属平江路。元贞元年(1295年),升昆山县为昆山州,仍属平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取平江路,改称隆平府,昆山县属隆平府。次年,隆平府复为平江路,昆山州属平江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平江路改为苏州府,昆山州属苏州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州为县,仍属苏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昆山县置新阳县,两县同城分治。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天国取昆山、新阳两县,改昆山名昆珊,两县同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同治二年(1864年)四月,太平军退走,复名昆山,与新阳县同属苏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昆山、新阳两县合并,仍名昆山县,属江苏省上海道。民国3年6月,省改设5道,昆山属苏常道。民国16年废道,直属江苏省。民国22年12月,省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昆山属无锡区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6年11月15日,日军占领昆山。次年5月,直属日伪江苏省政府。民国29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昆山直属伪江苏省政府。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伪政府倒台。9月,昆山属江苏省江南行署。10月,省撤江南行署,建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昆山为属县。民国37年4月,省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昆山隶属不变。 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属华东军政委员会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专署。1950年10月14日,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专员公署,昆山属苏州专员公署。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昆山属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1983年1月18日,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3月1日撤苏州地区行政公署,昆山属苏州市。1989年昆山撤县建市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