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专名人录 上海美专的历史
上海美专的历史
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校影响
上海美专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美术学校。它改变了中国艺术教育传统的师徒传承制,引进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机制,通过现代教育模式向社会大量输送经过严格训练的艺术人才。它不仅是唯一诞生、发展、辉煌于上海的美术学校,也是上海这座近代崛起的大都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历史印记。
当人们津津乐道潘玉良、李可染、程十发等享誉中外的绘画大师时,殊不知他们都毕业于上海美专,受教于刘海粟门下。当人们在观看《风云儿女》、《夜半歌声》、《林则徐》等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影片时,殊不知这些电影的导演(许幸之、马徐维邦)、主演(赵丹)都是从上海美专走出来的。
更广泛地说,许多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学者、文人、政要都关心过上海美专,鼎力相助过上海美专,他们或担任教师、或担任校董、或赠题词、或赐校训。如康有为(刘海粟的老师)为上海美专亲笔题写“存天阁”,蔡元培(于刘海粟有知遇之恩)撰写校训“诚实”和“闳约深美”的治学牌匾为美专谱写校歌。傅雷、胡适、黄宾虹、潘天寿、吴昌硕、王个簃、来楚生都曾在上海美专授课或举办讲座。蔡元培、梁启超、黄炎培、孙科等曾任校董。
果然,如蔡元培先生所期望的那样,上海美专培育出了大量具有“海纳百川”创新精神的新型美术人才。据刘海粟美术馆和上海市档案馆根据上海美专档案资料编辑,由中西书局、上海书画出版社共同于2012年11月出版的,分别为《不息的变动》、《闳约深美》、《恰同学少年》三卷本“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史料丛编”记载,历届上海美专学生名录有五千余人,按这些名录与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活跃的有影响的人物相对照,其中许多国家栋梁型新美术人才,就是求学和出身于上海美专。例如上海博物馆馆长、美术考古文物学家沈之瑜;上海美术馆首任馆长、擅长中西绘画的陈秋草;中国美术电影(动画艺术)的主要创始人、美术电影一级导演万籁鸣;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新海派中国画杰出代表程十发;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版画家兼油画家莫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过程,现场速写创作留世珍贵的《长征画集》,后出任新中国文化部长的黄镇;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美术理论家兼版画家王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美术家任意;还有画家兼诗人、美术史论家、电影艺术家许幸之;美术史论家兼作家滕固;油画家兼美术史论家、作家倪贻德;装帧艺术家兼作家叶灵凤;杰出的女画家潘玉良;以及新兴版画家郑野夫、刘岘、赵延年、沃渣、林长、张望、张怀江、黄笃维;著名油画家杨秋人、孟光、丘堤;著名水彩画家潘思同;著名漫画家张光宇、张谔、米谷、陶谋基,中国画大家朱屺瞻等等一长串闪光的名字,都是上海美专的学子。
上海美专在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创校、拓展、完善和最终与其他学校合并改组的过程。它的发展经历映射了早期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演变,是研究中国美术学校发展的标本。同时,它也是研究民国美术的重要场域,围绕它汇聚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和艺术事件,是众多文化元素交汇的聚焦点。因而上海美专成为研究民国美术乃至民国文化的重要例证。
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校史误传
上海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所美术专科学校。
一所是1912年刘海粟与友人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1930年改名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该校的学训和校训分别是“闳约深美”和“诚实”。
1952年秋,办学地址由上海迁到无锡,学校的性质由私立转为公办。1958年迁址南京后升格为本科,即现在的南京艺术学院。
两次校址变更过程中,包括校长刘海粟在内的大部分师生及主要图书、教具一并同往,校训、教风传承至今。另一所则是成立于1959年3月5日的上海中国画院(筹)附设中等美术学校,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局,三年制中专建制,不久改组为上海市美术学校;1960年9月升格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市美专”,暂时成为一所培养本科生的“专科”学校,设有中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四个系和中专部。
该校鉴延安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校训。“三年自然灾害” 时期,“上海市美专”面临停办的窘境,后经各方努力,获准唯一一届本科“办完为止”,本科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
1963年以“上海市美术学校”的名义内部招收中专生。1965年7月,唯一一届本科学生毕业,“上海市美专”停办;同年8月,油画系、雕塑系全部教师并入上海市新组建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上海油画雕塑院前身),国画系主任回画院,学校继续以“上海市美术学校”的名义维持办学,划归上海市轻工业局管理。
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停止中专招生,仅剩教职员工。1967年举办了几期“宝像学习班”。
1970年至1976年,共举办了六期“工农兵美术创作学习班”。1977年,中专恢复招生。
1983年,以上海市美术学校为基础,并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成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史尤其是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史的研究重点。
“上海市美专”由于所处年代特殊,该校的办学历程、教学特色和成果还有待研究。新老“美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上海美专”的教师丁浩、毕业生沈之瑜虽曾在“ 上海市美专” 任职,但时间均较短。若说两校有何联系,那就是因为身处上海,都受到了海派影响。
虽然“上海市美专”只培养了一届本科生,但因为1960至1965年是学校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许多1959至1983年期间在读的本科生、预科生、中专生等都称其出自“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或“上海美专”,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也将前身称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美专”的校友、继承学校都有意无意的省略了“市”字,回避提及中专“上海市美术学校”,相应地,论及这段校史的著述中也常称该校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或“上海美专”,以致于出现了校名张冠李戴、校史被严重误读的现象,让人将新老“美专”误解为同一所学校。
三、郑午昌是哪个时期的画家
郑午昌,(1894-1952)名昶,号弱龛,别署且以居士、丝鬓散人,嵊县三合乡(今嵊州三界镇)长桥村人。
早年毕业于杭州府学堂,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首创汉文正楷字模。致力画史画理,著作有中国画学全史(书成於一九二九)、中国美术史、石涛画语录释义、中国壁画历史研究、画馀百绝等。
组织或参与蜜蜂画社、中国画会、寒之友社等艺术团体,十馀年如一日。后与画友汤定之、张善子、符铁年、谢公展、王师子、谢玉岑(谢逝世后由王启之补)、张大千、陆丹林等,结为九社。
著作之馀,兼任上海美专、中国艺专、国立艺专等教授之外,又以鹿胎仙馆名义,招集有志治艺之青年,研究国画,成材者数十人。山水、花卉、仕女,不拘一格,尤工山水,时而松秀,时而苍郁。
画柳长条细叶,婀娜多姿,朋辈戏以郑杨柳呼之。馀事诗词,清新可诵。
印有山水画集。卒年五十九。
1921年后,历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文史编辑,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新华艺专、苏州美专等校国画系教授。 1929年,与张大千、王个簃等发起组织蜜蜂画社,有社员150余人,编印《蜜蜂画报》。
后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画会。 1932年,在上海开办汉文正楷印书局,首创整套汉字正楷活字版,行销国内外,蔡元培誉为“中国文化事业之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与梅兰芳、周信芳等20人组成甲午同庚千龄会,相约发扬民族气节,誓不为日伪效力。 1950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与人合作绘制巨幅《大西南进军图》、《雪夜进军图》等,歌颂gcdzg和人民解放军。
郑午昌的绘画风格,是与他对传统绘画的坚定信紧密相连的,他主张改进中国画学必须在传统内部进行,他平生对黄公望、吴历特别崇拜,虚心向古人汲取营养,但在学习的同时提倡“师古法而立我法”,从而在学习古代各大家的风格技法后,“以已意轩轾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其中成就最高的则是他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领域里,郑午昌可以说是设色的高手,他不但喜用青绿墨赭等表现浑厚苍茫的景色,且大胆地采用了一些不常用的颜色。
如作于1946年的《秋林云涌》图中,他在远山峰头上施用他喜爱的赭色,远山以花青涂染,而画面的中部一片秋林,却杂著有紫、朱、墨色漫点而成,使整幅画面色彩丰富,明朗滋润。郑午昌在一幅画绘就后,会以色代墨,将画作一番收拾。
这种以色代墨来收拾的方法,在明代吴门画派诸家经常使用,而郑午昌不仅用色来提画中不足处,更用色来作苔点,让画面充满苍茫之色。 擅山水画,花卉蔬果。
其山水画重峦叠嶂,层次分明,飞瀑流泉,自然成趣。善书法,工诗词,堪称“三绝”。
其画作多次在日、英、美、比、法、苏等国展出,曾获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金质奖章。 1929年,所著《中国画学全史》为第一部中国画通史。
还著《中国美术史》、《苦瓜和尚语录释义》、《中国壁画历史的研究》等,有《郑午昌山水十二幅》、《杜陵诗意画册》、《梦窗词意画册》等画集。
四、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蒋宋孔陈)的后人在现在这个时代处境如何呢
2006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民国“四大家族”的后人聚首上海。
一个甲子前,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权倾一时;如今,蒋家凋零落寞,而宋家、孔家、陈家的后人,则十分低调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他们来自“四大家族”,却刻意回避“豪门”背景。
对于先人功过的种种争议,他们也坦然处之。时过境迁,这些家族的后人,如今对那些历史人物的回忆常常只是衣香鬓影;可喜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档案资料浮出水面,神秘的历史正逐渐丰富与充实。
宋家——故纸堆中还原历史“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来到上海,这座城市曾是我的家族生活的地方。尽管我的外祖父宋子文先生是海南人,但在上海,在他出生的这座大都市,他成为中国二十世纪很有能力的金融家和政治家之一。
我很感动,今天能有这么多全世界知名学者,在上海济济一堂,讨论宋子文先生。”2006年6月19日,身材高大的宋子文的外孙冯英祥用英语为“宋子文与战时中国”学术研讨会致开场白。
宋子文的9个外孙中只有冯英祥与兄弟冯英翰住在美国,他们的其他表兄弟住在香港和菲律宾,故而孙辈中,冯英祥与宋子文最为亲密,他从小跟外祖父宋子文生活,直至14岁。每逢放暑假,冯英祥有很多时间可以陪伴外祖父。
“我的外祖父宋子文在纽约的生活很简单,他吃的东西、用的车子都非常一般。外祖父的生活很有规律,喜欢早起,吃完早饭后他就直接去办公室。
他很喜欢散步,通常午餐以后散步一小时,外祖父不多的娱乐方式是与他的朋友一起打扑克牌。”像普天下所有的外祖父疼爱外孙那样,宋子文非常疼爱冯英祥。
让冯英祥印象深刻的是,10岁那年,有次他放学回家,感觉到有几个外国男孩一路尾随并盯着他的钱包,被吓坏了的冯英祥奔到公共电话亭打电话,刚好是外祖父宋子文接听。“外祖父叫我不要动。
5分钟之内,他就带着秘书开车匆匆赶来,他居然还带了一把枪,而且已经上了膛,准备来救我!为了保护我,他愿意做任何事情。”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西装革履的冯英祥做了个手枪瞄准的手势,笑声爽朗,神态如同调皮小男孩。
1975年,冯英祥就读于宾州大学时,外祖父宋子文业已辞世,那时的冯英祥开始对外祖父的历史感兴趣。他攻读了政治学,“选择政治学也许是受外祖父的影响”。
目前,冯英祥在瑞士信贷银行从事管理,与父亲冯彦达一样,他选择的事业是与银行相关的理财投资规划。他从未看重自己来自一个像宋家这样的家庭。
“经过五六十年后,在美国的企业界,很少有人注意到我来自宋家,更重要的是要靠个人后天的努力。”关于宋子文富可敌国的猜测曾经让这个家庭的后代备受压力。
但在冯英祥看来,外祖父宋子文生前很沉默,没有跟任何人谈过关于财产的事情,他的遗产是一些美国股票,让所有的孩子平分。冯英祥强调,与外界传言不同,外祖父宋子文和宋美龄的感情非常好,兄妹间有很多通信。
“即便1949年以后外祖父宋子文在美国,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台湾,他们晚年身体不好时,宋子文会积极帮他们找最好的医生和最好的药物,并把医生送到台湾让他们替蒋介石看病;宋美龄每次到纽约,哥哥宋子文也会替妹妹找当地最好的医生。”身处异乡的宋子文生前仍然期盼叶落归根,“他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在纽约时也曾向很多美国政要询问是否有回到中国大陆的可能性,但最终未能如愿。”
冯英祥喟叹。就在今年6月18日,冯英祥带着儿子去了宋家故居,这是他第三次来上海,“我不能想像宋家居然曾有那么大的花园,我不能想像我的外祖父以前住那么大的房子,他后来在纽约住的房子大概是上海房子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我常常鼓励我的两个儿子,让他们了解祖先过去所做过的事情,我希望他们对宋家历史多了解一些。”冯英祥的两个儿子看来彬彬有礼,21岁的长子冯永康在美国欧柏林大学就读,18岁的小儿子冯永健在宾州大学就读。
孔家——乌衣巷口夕阳斜自从宋美龄病逝后,孔令仪成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最为年长的长辈。孔令仪在美国的住宅坐落于纽约曼哈顿区最贵地段第五大道,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住在同一条街。
孔令仪的先生黄雄盛今年88岁,是东北人,老先生喜欢穿西装、打领带,待人处事很有分寸,头发整理得一丝不苟,写信时每个字都规规矩矩。以前是空军上校的黄雄盛先生曾在美国受训、开轰炸机,担任过蒋介石的英文秘书,年轻时当然很英俊健康,看得出来大小姐很喜欢他,他对孔令仪也很体贴,比如在令仪入座前他会很绅士地摆正座椅。
从1945年之后,孔令仪几乎都在美国生活。孔令仪是基督徒,不热衷社交,为人低调且遵守中国人固有的礼节。
孔令仪说父亲孔祥熙很喜欢吃面,她也曾提到小姨丈蒋介石。曾经有5年时间,在金陵女子附属中学读书的孔令仪跟蒋介石夫妇住在南京官邸,她觉得蒋介石很爱护她,北伐时蒋介石写了《告全国同胞书》,在孔令仪15岁生日时,蒋介石将《告全国同胞书》的原本送给孔令仪,并题了孔令仪的名字,现在还挂在孔令仪的书房里。
1967年,孔令仪88岁的父亲孔祥熙病逝于纽约;1973年,85岁的母亲宋霭龄病逝于纽约;1975年,小姨丈蒋介石去世;弟妹孔令侃、孔令伟。
五、留法画家潘玉良身世
潘玉良的一生是一部传奇。 潘玉良,著名画家。江苏扬州人,年少时父母双亡,14岁时被卖至安徽芜湖妓院。 由于潘性格倔强,不愿接客,屡屡与妓院老鸨发生冲突,几次自杀未遂。 1916年,同盟会会员潘赞化用重金将潘玉良从妓院中赎出。 潘玉良自幼学习刺绣,后入上海美专学习西洋绘画,师从刘海粟、朱屺瞻等人。 1921年后,潘玉良赴法国、意大利留学,先后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罗马美术学院,与徐悲鸿同学。 1928年潘玉良回国,任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主任兼导师,是中国近代第一位西洋画女教授。 1937年,潘玉良再度前往法国,其后几十年一直居住在巴黎。 潘玉良以非凡的意志力,一生与命运斗争,终于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画家。
六、谁在上海最早设立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是上海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艺术类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上海市美术高等学校(本科)。
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 年,当时我党创办的上海大学已开设了美术科,尔后相继成立“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学校。1952年“上海美专”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迁至南京。
1959年筹办新的“上海市美术学校”,1960年改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设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五年制本科和中专部,1965年 “上海美专”停办,保留中专部为“上海美术学校”。1983年上海市委做出决定,以上海美术学校为基础,并从其它院校、美术出版社、油雕院等单位抽调部分教学骨干,建立美术学院,并入上海大学,定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七、承德的历史名人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则、茂彦,号师道,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莆田县人。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
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卒后赠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详) 系林披次子,字纬乾,小名遂奴,莆田县人。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经第。
七年(公元791年)中进士,是闽举进士之第一人。少有奇志,刻苦业文,读书于灵岩精舍。
初授容州(今广西北流)支使,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工诗书法,今传世有行书《深慰帖》(见《唐书艺文志》);其诗作收录于《全唐诗》中。
徐寅(生卒年不详) 字昭梦,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举进士,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
后归莆(今城厢区)隐居。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创始人之一。俗姓黄,名崇精。
莆田县(今涵江区)人。少时习儒学,19岁出家于福州灵石山,法名耽章。
25岁受具足戒。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长安,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心印“曹山本寂禅师”。
著有《寒山子诗集注》。《景德传灯录》有传。
黄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县(今城厢区)人。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
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 黄滔规劝王审知“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崇节俭,减赋役,与民休息;开港路,兴海上贸易;建学校,发展地方文化。
故闽境三十年免受兵祸,并以礼相待避乱来闽名士,使其安居福建,从事各项工作,其功绩为世人所传颂。 陈洪进(公元914-985年) 字济川,又字致先,仙游县人,出身军伍。
闽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马步行军都校,次年王延政归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统军使,后升节度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继留从效任泉州节度使,割据漳、泉二州地。
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赵匡胤授之平海军节度使,兼泉、漳二州观察使、检校太傅,赐“推诚顺化功臣”印。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后,陈洪进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献漳、泉二州所辖14县归入宋朝版图,为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被授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
次年,随宋太宗收复太原,先后晋封为杞国公、岐国公。病卒后,宋太宗御赠为中书令,谥“忠顺”追封为东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县人,晋代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禄之十二世女录,唐闽中望族九牧林之后。其父林惟悫,官都巡检,居湄洲屿(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岛)。
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世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
自幼聪颖,不类诸女;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十岁始喜净几焚香,颂经礼佛。自小即习水性,善驾舟、泅水,通晓气象与海道。
十六岁起,矢志不嫁,专为商人、渔民救险排难,被人称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实九逝世。
不久,乡要在湄洲岛上立祠祀之,号“通贤灵女”,尊为“妈祖”或“娘妈”,并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节。由此日趋神化,被海上商人、渔民奉为“海上救护神”。
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赐“顺济”庙额;南宋时多次被封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仓、长乐天妃行宫,立碑纪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进封“天后”。
至今,海内外许多地方均有奉祀妈祖庙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仙游县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园艺学家。
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登进士,时年19岁。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不识渊博,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
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
八、延安高架 九龙柱的历史
九十年代中,上海高架路建设是申城重振雄风,跻身世界一流都市前曲,继内环线建成并通车以后,贯穿市区的成都路高架和延安路高架先后上马,形成贯穿上海市东西南北中的“田”字格局,从而彻底改变市区交通拥挤堵塞,从而完成上海高架最终的上出天、下出地“申”字形的大格局。
工程之初由上海市各级领导重视,上海市民的支持,工程技术队伍的拼搏,使得工程进展神速。沿途街景,一天一个样,半个月找不到旧街里弄。
没料到,当工程进行到关键的东西高架路与南北高架路交叉联接的接口时,作为高架路主柱的基础地桩怎么也打不下去。 工程受阻,偏偏受阻在东西南北交汇点上,受阻在上海最高的高架主柱之下!翻阅上海地质资料,上海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并无过分复杂的地层状况。
参与工程的市政设计院、上海城建设计院设计,上海市政和隧道等工程公司立即调集技术力量攻关,一而再,再而三,地桩就是打不下。谁能想到偏偏在这个关键的接口上打不下地桩,竖不成主柱。
工程暂时停顿,奋战在工程第一线的工人们食不甘,寝不安。不知怎的,一种说法在私下里悄悄传开:会不会是风水龙脉方面的问题?要不要请位风水先生或道士法师来看看呢?这种说法出现,立即受到工程技术专家的反弹,这简直是对技术专家的嘲弄!在科学空前发达的今天,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可上九天揽月,碰上一个工程难点就求神拜佛,岂不是对封建迷信底头?于是重新抖擞,广邀各路技术精英,汇集到这一接口上啃硬骨头。
领导亲自坐镇,人心齐,泰山移!必须要将主柱的地桩打下去,保证整个工期不被延误。 技术精英汇集,高招、绝招过招,各显神通之后,打不进的地桩依然打不进!就是勉强打进一部分,却远远不符合设计的标准和工程的要求。
这一下问题变得严重起来了,精兵强将已经一一上场较量,却还是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如果这个接口的主柱浇筑不起来,南北、东西高架路就无法联接,整个工程也不可能的按期竣。
于是,先前的求神拜佛的说法又悄悄地传播在工地。 眼前时间不等人,有招好过无招,何况从玄学方面一试,即使不成也没有什么大的伤害。
主管领导思想也终于出现了松动,经过一番暗访,请来了上海某龙华寺庙的一位高僧大德。 龙华寺高僧大和尚来到东西高架路与南北高架路交叉联接工地细细察看后,闭目合掌,久久不语。
众人问可有办法?大和尚沉思良久,然后开口说,已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的办法也是有的,但要行一番法事,请动神明灵物让出打桩的之地。
大和尚说完,慨然长叹,言明他道破天机,恐怕自身在世来日已无多。许身报德,愿为上海信众造福,也为久居的上海建设尽一份心力。
大和尚默然择定吉日,众人循其嘱咐,一切准备停当。法师焚香祷念,一一行事,事毕叮嘱某时某刻后即可打桩,然后一去不返。
工程技术人员虽然一头雾水,却也动心聚念,遵嘱照办。谁知如此这般之后,地桩竟然顺利打了下去,不偏不倚,完全符合设计标准,南北、东西高架严丝合缝。
大和尚回到寺庙,不多日无疾而圆寂。 大和尚作法的布置,只传数个领导和工程负责人,并再三吩咐秘而不宣,所以外人无从获知详情,唯一能看到的痕迹,就是在接口处地桩上浇筑的巨大圆型支柱周身围上了白钢并装上了龙型纹饰,作为对佑助打桩成功的神明灵物的祈敬。
这个故事在上海流传很久,曾有该工程某技术负责人在报上辟谣说,全无此事,龙型的纹饰纯为市容美观而装置的。但谁也不领会这位工程技术负责人说明,原因若纯粹是为了美化市容,上海高架路有不下成百上千个支柱,无一例外都显露着水泥混凝土的本色,唯有南北和东西高架路相接处下一柱妆以龙纹,并且银底金纹的龙纹。
大和尚为真禅法师是相国寺的名誉住持,真禅(1916-1995) 大家注意,他是95年逝世的。 玉佛寺第十任住持。
俗姓王,名鹤树,江苏东台人。童真入道, 1921 年在安丰镇净土庵依净修老和尚出家,法名真禅,字昌悟。
1931 年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依德浩和尚受具足戒。先后入东台三昧寺启慧佛学院、镇江焦山定慧寺佛学院、镇江竹林寺佛学院、泰州光孝寺佛学院、上海佛学院、上海圆明讲堂楞严专宗学院、南京中国华严速成师范学院等院校学习,佛学造诣颇深。
先后担任镇江竹林寺、苏州狮林寺等名刹住持,以及竹林佛学院院长,桃李遍及欧、美、港、澳、台等地。
九、浦江的历史
浦江于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古称丰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以境内浦阳江得名。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1月撤销浦江县建制并入义乌县。 1966年12月恢复浦江县。
文化名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浙江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柳贯〗 (1270~1342) 元代文学家。字道传。
婺州浦江(今属金华浦江)人。曾任江山教谕。
至正二年(1342)起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在官七月而卒。柳贯跟方风、吴恩齐、谢翱等学作古文、诗歌与方回、仇远、戴表元、龚开交游。
〖方凤〗(1241年—1322年)字韶卿,一字景山,自号岩南老人。浦江后郑村人。
生于宋理宗淳佑元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年八十二岁。试太学举礼部均不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
宋亡,遁归隐于仙华山同里义乌合吴渭,僻家塾敬事之疾革命。其子樗题其旌曰:容州以志不忘故国。
凤尝为吴渭主月泉吟社,所刊月泉吟社持二卷,郎为凤所主选,所著有物异考、野服考及存雅堂遗弃五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吴渭〗 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人。
南宋时曾任义乌县令。宋亡后隐居不仕,退居无溪,发起成立“月泉吟社”,与文友饮酒赋诗相往来。
著有《月泉吟社》一卷,详细记载了吟社成立的情况以及列出了所写的较为出色的诗。他的诗大都和平温厚,没有警拔超俗的语句。
〖吴莱〗(1297—1340)元代学者。字立夫,本名来凤,元朝集贤殿大学士吴直方长子。
生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卒于惠宗至元六年,年四十四岁,门人私谥“渊颖先生”。浦阳(今浙江浦江)人。
延佑间举进士不第,隐居松山,深研经史,宋濂曾从其学。所作散文,于当时的社会危机有所触及,要求“德化”与“刑辟”并举,以维护元王朝统治。
能诗,所著有《渊颖吴先生集》。 〖倪仁吉〗(1607—1685),女,明末清初人,字心蕙,自号凝香子,浙江浦江通化龙池上金生村(今兰溪倪大村)人。
葵明(尚忠)女,从小聪慧贞静,博通经史诗文,兼工书画刺绣。17岁嫁义乌吴之艺为妻,20岁守寡。
此后,一直在奉养婆婆、养育侄儿以及吟诗作画中消磨岁月。善书,工诗、画,凡景之足以娱人意者,无不入诸绘染,即无不形诸啸歌。
诗多五言、七言绝句,风神意境,并自不凡。 〖洪汛涛〗(1928.4.9—2001.9.22)浙江浦江人。

曾用笔名田野、田多野、了的、吕榆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神笔马良”之父洪汛涛“神笔马良”之父。
是与叶圣陶等齐名的中国“童话十家”,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为儿童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钟道隆〗复读机创始人,在经历了近70年的风风雨雨后,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将军、教授、教育家、科学家这些令人尊敬的称谓和他近乎传奇的一生紧密联系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钟道隆先生不仅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坚定毅力,更有“干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何以解忧,唯有学习”是钟道隆先生信奉一生的座右铭,而他坚持学习、努力进取、发愤图强的传奇一生也是不断激励我们学习、进取和图强的优秀榜样。
〖吴山明〗 男,著名国画家,民进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导,为民进浙江省副主委,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省九届、十届人大常委,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杭州美协主席,西泠画院院长,浙江省人大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 〖曹聚仁〗(1900—1972) 字挺岫,号听涛,笔名袁大郎、陈思、彭观清、丁舟等 ,1900年7月7日出生于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蒋畈村),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
〖吴茀之〗(1900-1977)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首领人。初名士绥,改名溪(溪),以字行,号吴溪子,别署广明畸士,又称逸道人。
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1900年4月26日出生。
幼承家学,酷爱美术,读书之暇,常临蒋南沙、挥南田工笔范本。1915年考取严州省立第九中学,名列第一。
1919年拜陈友年为师,补习诗词、文史典籍。1922年进上海美专高科班,受吴昌硕大写意派的启发,改攻写意,深得奶庐神髓。
毕业后,赴苏州第一师范和淮安中学执教美术, 1928年出版《弗之画稿》,刘海粟题,“超逸高妙”。1929年回上海美专任教授兼沪江大学及附属中学美术导师。
〖张书旗〗(1900—1957)原名世忠,字书旗,号南京晓庄、七炉居。浙江浦江礼张村人。
其花鸟,取法于任伯年,作花鸟喜用白粉调和色墨,画面典雅明丽,颇具现代感。又得高剑父与吕凤子亲授,形成色、粉与笔墨兼施的清新流丽画风而独标一格。
作品有日本画的面貌;喜用高丽纸作画,力求色彩与水墨的融合。学院派杰出代表,素有“任伯年第二”的美誉,善于用粉,能“粉分五色”,有“白粉主义画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