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被尘封的故事天使墓碑在哪里 尘封的历史:法国一墓地所有墓碑都朝向东方,竟与14万中国人有关
尘封的历史:法国一墓地所有墓碑都朝向东方,竟与14万中国人有关 1998年法国政府在巴黎竖立起了一座战争纪念碑,但是它所纪念的并不是什么将领和士兵,而是一群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人。 华工墓地 14万中国

尘封的历史:法国一墓地所有墓碑都朝向东方,竟与14万中国人有关
1998年法国政府在巴黎竖立起了一座战争纪念碑,但是它所纪念的并不是什么将领和士兵,而是一群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人。 华工墓地 14万中国劳动工人奔赴欧洲前线 1914年爆发了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时远在亚洲的中国,中华民国刚刚建立,国内局势十分不稳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北洋政府起初抱着「 ”惹不起,那我就躲”的态度想表明中立的立场,毕竟不管哪一方列强都不是当时的中国所能招惹的。 但是作为袁世凯的亲信的梁士诒却不这么想,他分析了当时一战的战况,认为德国必败,中国应当尽早地表明参战的态度。这样一来,等到战争胜利之时,中国便可以以「 ”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到瓜分胜利果实的行列当中并借机夺回被德国侵占的山东。 梁士诒 当时的中国不管是从国力还是财力来看,想要派出军队远赴欧洲战争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那既然派不出军队,又何来参战之说?派劳工!梁士诒给出了答案。历史证明这确实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却为战争胜利后,这成为欧洲列强认为中国「 ”宣而不战”,试图不承认「 ”战胜国”身份的证据。按照当时的局势,北洋政府也同意了梁士诒的提议,并派他同英国协商。至于英国方面早已看出了中国心里打得如意算盘,直接给回绝了。英国:想要与我们瓜分胜利果实?不存在的。 之后英国就自己打自己的脸了。在经历了如同「 ”凡尔登战役”和「 ”索姆河战役”等惨烈战争后,英法后方补给缺乏劳动力的支撑(毕竟年轻力壮的男子都被拉上了战场),严重影响了前线战争的局势,迫于压力英国还是接受了中国方面的参战提议。随后中国便派出了14万中国劳动工人远赴欧洲战场。 在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 战场上的中国劳动工人处境 按照原本的约定,中国派出的劳工不需要上前线打仗,但试想犹如狐狸一般狡猾的列强又怎么会放过这「 ”廉价劳动力”?在英国,刚到战场的中国劳动工人,在英国直接被投放到前线,加入到挖战壕、修路桥、扫地雷等这些艰辛的工作。 工作中的华工 在此期间,这些18到40岁正直壮年的中国劳动工人聪明并且吃苦耐劳的特点给欧洲列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后来法国海军还专门声明,外籍劳工,只要中国人。除此之外,法国军队总司令,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中国劳动工人)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但也仅此而已,中国劳动工人还是摆脱不了欧洲列强当时心目中「 ”廉价劳动力”的形象,只不过现在又在这形象之前加之以「 ”最佳”的「 ”美誉”。 挖战壕的华工 在英国,中国劳动工人仍然承担这最艰辛、最繁重乃至最危险的工作,面对屡屡克扣的工资以及各种各样的歧视却不敢言。当时的中国劳动工人如同正在劳改的囚犯一般,限制行为和自由。每一个劳工手上都会佩戴着属于他们身份证明的编号手镯。他们的名字,我想没人会记得。 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劳动工人的去向以及带来的影响 据统计,一战结束之后,大约有11万中国劳动工人回到了中国。此外,除了留在英国和法国的劳工,约有2万名杳无音讯,埋骨他乡,而留有名字的也仅仅只有1874个。 14万中国劳动工人在战场上「 ”洒头颅抛热血”本以为会让中国以「 ”战胜国”的身份傲然挺立与世界之林,可没想到换来的是欧洲列强的「 ”你不配”和「 ”不承认”,此后山东的权益也落入到了日本的手中。「 ”弱国无外交”,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证明。 华工与军官合影 在历史的记载中,14万中国劳动工人或许都是为了赚取欧洲列强的金钱,但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这份金钱,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自身的价值。因为他们没有辱没中国人的形象,相反却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人聪明、勤劳、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纪念华工 对此,为了铭记一战时中国劳动工人为法国战场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法国政府1998年在巴黎唐人街区布迪公园内竖立纪念碑,并且所有墓碑都朝向东方,朝向着埋骨他乡的中国劳动工人们魂牵梦绕的祖国。 【本文由「 ”历史有点六”发布,2019年09月29日】 很赞哦! (1063)
- 上一篇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高考制度公平吗?I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Fair?
高考制度公平吗?I College E tra ce Exami atio Sy tem Fair? To the mo t of the high chool tude t ,college e t
- 下一篇
次北固山下翻译及赏析 得钱舍人书问眼疾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得钱舍人书问眼疾原文 翻译 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得钱舍人书问眼疾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春来眼暗少心情,点尽黄连尚未平。唯得君书胜得药,开缄未读眼先明。《得钱舍人书问眼疾》作者白居易简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