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复旦大学院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详细资料大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详细资料大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是复旦大学下属院系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名扬海内外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新闻学院地处上海杨浦区五角场商业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详细资料大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是复旦大学下属院系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名扬海内外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新闻学院地处上海杨浦区五角场商业中心区,交通便利,信息通畅。院区占地88亩,图书楼、办公楼和教学楼总建筑面积达9300平方米,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收藏和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
新闻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体系。学院共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营管理4个博士点,以及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媒介管理学、新闻与传播6个硕士点(包括“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基本介绍
中文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英文名:Fudan Journalism School创办时间:1929年知名校友:曹国伟、 王长田主管部门:复旦大学主要院系:新闻学系、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学校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现任院长:米博华占地面积:58800平方米 学院简介,专业设定,历史沿革,院区概貌,现任领导,师资力量,科研成果,交流合作,人才引进,学院简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名仰海内外的新闻教育机构。70年间已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2000多名专科生和进修生,其中不少毕业生担任了党政部门和重要的新闻、教育、科研机构的领导职务,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新闻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体系。学院共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营管理4个博士点,以及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媒介管理学、新闻与传播6个硕士点(包括“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新闻学院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包括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学生总数近1500人,其中有在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育的新生260多名,本科生720多名,硕士生250多名,博士生80多名,外国留学生170多名。新闻学院毕业生以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著称,众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新闻界的骨干力量。专业设定
新闻学专业设在新闻学系的新闻学专业是新闻学院的立院之本,其培养目标是为报社、通讯社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宣传、文化传播以及新闻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原理和新闻宣传的政策法令,熟悉中外新闻事业的历史和现状,懂得并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各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文字表达水平,会使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处理设备。该专业与国内许多新闻单位和新闻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并同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报社、大学或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建立了直接联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设在广播电视学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旨在培养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较强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能力的专门人才,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原理和新闻宣传政策,熟悉中外广播电视的历史和现状,具备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录音、口播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影像语言,对影视产业具有较深入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广电艺术修养,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并能娴熟地驾驭一门外语。广播电视实验室有完备的摄影、录像、图像编辑、录音、配音、演播等设备、器械和场所,来还牵头建成了藏有数百部纪录片的音像资料库。教学内容注重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艺术以及广播电视文化的融合。学生的影像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广告学专业 设在广告学系的广告学专业主要培养行销传播策划与管理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外广告事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会并掌握行销传播全程策划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懂得电脑操作与广告设计制作,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行销传播的高级策划者、套用者和管理者。该专业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如法国欧莱雅(中国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国际宏盟集团下属TBWA广告公司、IPG国际集团下属Draft FCB广告公司等。 传播学专业设在传播学系的传播学专业自2002年9月开始招生,是学院最年轻的本科专业,也是国内获准设立的首批传播学专业之一。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现代传播媒体与社会组织机构的业务操作及组织管理、网路媒体新闻采编与运行管理、媒介市场与商务信息分析与管理、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传播学专业学生具备从事与新闻传播业务(含传媒新科技)有关的实践能力,还具备丰富的社会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宽泛的知识结构和国际跨文化视野以及高超信息分析和媒介管理能力。自2005年9月开始,传播学系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及国际教养学部开设了本科生双学位的培养项目。历史沿革
早在建系之初,第一任系主任谢六逸教授即提出了“期与国外大学新闻学科媲美”的办学目标。1935年,新闻系举办“世界报纸展览会”,展出33个国家的2000多种报纸,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 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陈望道教授于1941年出任新闻系主任,确立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指导思想,并把“好学力行”作为系铭。1945年,由他发起筹建的“新闻馆”举行开馆典礼,同时举办第二 次“世界报纸展览会”。“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著名对联,使集教学、科研、实验于一体的“新闻馆”名闻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王中教授任系主任,并进行教学改革,将“有巩固基础、有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作为培养目标。 院系调整:1949年8月,上海暨南大学奉令停办,该校新闻系58人转入复旦大学新闻学系;9月,中国新闻专科学校解散,该校31人经甄别考试后被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录取。1950年9月,已停办的华东新闻学院教师余家宏、杜月村等调入新闻学系任教。1951年9月11日,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停止招生,12位学生并入新闻学系。1952年9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停办,教师汪英宾、伍必熙和学生44人转入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1956年,新闻系创办了《新闻学译丛》杂志,介绍国外新闻学研究的成果与动向;王中教授提出《新闻学原理大纲》,就新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活跃的新闻学研究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gcdzg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系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1年和1984年先后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完备的教学体系。本科生学制为4年,硕士生和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 在新闻系不断壮大的基础上,1988年6月成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这是新中国高等学校建立的第一所新闻学院。1994年,建立广告学专业,并招收首批本科生。 2002年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六家新闻单位成为新闻学院首批定点教学实习单位。新闻学院还是国务院新闻办唯一的“省部级新闻发言人”评估机构。院区概貌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签署共建新闻学院的协定后,得益于共建的机制,学院的硬体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1月,新闻学院整体搬迁至邯郸路440号新院区。新院区占地面积58800平方米,隔国定路与复旦主校区相连,并紧邻五角场商业圈,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硬体设施最先进的新闻传播教育院区。新闻学院教学楼 新闻学院新院区拥有教学楼、图书楼和办公楼三栋主楼,总建筑面积为9300平方米,教室里视频、幻灯设备一应俱全,教师人均办公面积十多平方米。新院区还新建成21层楼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训中心和5层楼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SMG演播中心,两者已先后于2007年7月和8月顺利投入试运营。上海文广集团(SMG)东方CJ购物节目于2007年8月正式进驻演播中心办公,为新闻学院学生提供了近水楼台的实践机会。 SMG演播中心总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拥有设备总价值约为6500万元,整个系统具备国内领先水平。演播中心一楼共有三个演播室,大演播室A为650平方米,中演播室B为400平方米,小演播室C为250平方米。大演播室拥有14.5米高的工作层,六讯道现场切换系统,以及最大50倍镜头摄像机,可以完成直播功能。小演播室可用作虚拟演播室,可以实现抠像效果。所有的演播室都配有完善的灯光系统和音响设备,可以满足各种类型的节目录制和直播,让学生能有大量机会参与节目的录制过程。 SMG演播中心 演播中心的导控区域共分三个室,分别与A、B、C三个演播室相配套,用于演播室的设备控制和节目录制或直播,以及视、音频信号的调整和调度。A、B导控室面积为90—100平方米,C导控室面积为65—75平方米,其中C导控室可用作虚拟演播室的控制。导控室配有国内先进的全数字设备,包括高标准的数字切换台和数字调音台,还配有比较完备的大洋媒资管理系统和非编系统,对整个节目制作、管理、播出可以做到无带化操作,另有先进的后期特效设备和信号监视系统、导播通话系统、调光台等,可以让学生掌握了解最新最实用的导控设备。 演播中心还拥有面积为220平方米的后期制作机房,用于字幕设计制作、3D制作、后期编辑制作(包括线编和非编)和后期包装、节目刻盘等。完备的后期制作网,网路非编系统,后台转码系统全部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还可以满足IPTV、手机电视等各种新媒体的节目制作,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和掌握。 演播中心二楼的广电教学实验室面积为500平方米,主要分为编辑制作机房、录音室、实习演播室和音像资料室。编辑制作机房200平米,拥有15台高端的苹果电脑和8套索贝非编系统,可以进行标清和高清的视频非线性,另有两套线性编辑设备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影像资料室拥有大量的音视频资料,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方便。录音室可以训练学生广播电视的配音解说技能。实习演播室配有简易的灯光和设备,可以让学生掌握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技术,以便进入一楼的演播实习基地。 以上这些演播室主要用于电视节目现场制作,并配合广播电视新闻学系的教学,使之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主持、电视技术等课程的实习基地,可以培养学生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让学生了解掌握最新最实用的电视技术设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实习环境。并为相关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任领导
院长 米博华 执行院长 张涛甫 党委常务副书记 周晔 副院长 孙玮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杨鹏 副院长 李双龙 党委副书记 朱佳 副院长 周葆华 (以上信息来源于学院官网介绍。)师资力量
学院现聘有教职工78人,其中正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21人,讲师13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新闻界和实业界还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并聘请外藉专家担任顾问教授。本校中文、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专家教授也常为该院学生授课。科研成果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承担国家教委(教育部)、上海市各类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50多项,多人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主要编撰和审定工作。出版教材、专著60多部,其中《新闻学基础教材丛书》、《广播电视业务系列丛书》和《宣传学丛书》,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中国编辑史》、《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等专著都获得了国家或部委级奖励。1981年创办的《新闻大学》季刊,是国内知名的新闻学术刊物,在全国历届新闻学核心期刊评选中名列前茅。 1949年以前的报刊1800多种,其中不少是罕见的珍贵报刊。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电子采编实验室等拥有数百万元的先进设备,其中1999年 5月建成的电子采编实验室为国内首创,适应了当今网路传播迅速发展的需要。交流合作
学院继承面向世界、开放为学的优良传统,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近20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接待了数十个外国新闻访问团, 接受了数十名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学院还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经常派遣教师出国和赴台、港、澳地区讲学访问、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和香港地区的有关新闻机构实习,以利于开阔视野、增进了解。 学院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1995年4月,在上海及海内外新同界、实业界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董事会,并创设了“中国复旦新闻教育发展基金”。海内外各界还先后在学院设立了多种奖教奖(助)学金,为学院发展新闻教育事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才引进
2016年3月1日上午,《南风窗》社长窦丰昌介绍,他将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南风窗》杂志的上级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领导已经批准自己的离职申请,但手续还没完全办完。他是作为人才引进全职调入复旦大学任职,职称是青年研究员,但享受正高级研究员的职称待遇。入职复旦大学之后,他将迁居上海。 窦丰昌表示,调入复旦大学之后,自己将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实务和全媒体新闻生产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预计全媒体新闻生产也将会成为一门基础课程。“入职之后,我会按照新闻学院的规范,把我的既有经验理论化系统化。”窦丰昌说。 2015年6月,窦丰昌出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南风窗》杂志社社长,并跻身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之列。此前,他曾担任广州日报政文新闻中心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夜班编辑中心副主任等职。 很赞哦!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