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庭记账怎么分类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记账方法经历了一个由 到 的过程

火烧 2023-04-16 23:18:34 1060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记账方法经历了一个由 到 的过程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记账方法经历了一个由 到 的过程代会计阶段人类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生产行为的发生,发展作为根本前提的,它是社会发展到
家庭记账怎么分类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记账方法经历了一个由 到 的过程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记账方法经历了一个由 到 的过程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记账方法经历了一个由 到 的过程

代会计阶段
人类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生产行为的发生,发展作为根本前提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会计,从时间上说,就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期。从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账簿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这个期间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分析等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
中国
在我国,关于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赋税和财物的收支。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见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 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这种方法是: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四脚账”显示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核算收支方式的发展,体现了传统严谨的中式特色。
外国
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埃及、印度等都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在希腊和罗马已经出现某些会计概念。在公元初期,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印度和希腊出现了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上。[1]
近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1]
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间在会计的方法技术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继而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的重要基础。
近代会计的核心理论贡献主要有:
(1)折旧的思想。
(2)划分资本与收益。
(3)重视成本会计。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1]
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14、15世纪,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其主要标志:一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二是广泛采用复式记账法,从而形成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
与此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并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的过程

中国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名共和国。

软件分析的方法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过程

用例分析法

用例分析法,是来自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用例描述系统的用户和系统本身之间的交互过程,从而对如何使用系统提供了一种详细的陈述,获得对系统需求的了解。用例分析,是获取系统功能需求的一个重要技术。

用例中,用户术语叫actor。用户不必是真的人,如果要开发的系统系统对另外一个计算机系统提供服务,那么,另一个系统就是这个系统的用户。

一个用例有多个场景组成,一个用例中,所有的场景有着相同的用户目标。一般包括一个主成功场景和几个附加的扩展场景,例如在一个网上超市系统,“购物过程”是一个用例,这个用例中,共同的用户目标就是完成购物。但这个目标可能成功完成,也可能因为什么原因而失败。这样,就有成功实现购物的主场景,还有多个购物失败的场景:如信用卡失败,货物售空等等。

用例中的一个复杂的步骤可能是另一个用例。这就是用例之间的包含关系。

UML用例图重点说明两种关系:

用户和用例的关系。就是那个用户启动了哪个用例。

多个用例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用例包含了其他的用例

用例的几乎全部的价值在于内容。用例图本身的价值不大。你在使用用例进行分析的时候,不必过多的致力与用例图,应该关注与用例的正文内容。这才是这种技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除了简单的包含关系,UML中还定义了其他的许多关系。但我认为,除了包含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都可以忽略。其他关系除了导致混乱和复杂,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千万不要把用例做的太复杂,通常做的过少比做的过多危害要小。如果做的太少,一个短小易读的文档,构成发问的起点。如果做的更多,任何人对它将难以阅读,难以理解。

用例可以按照等级划分,分为系统用例和业务用例。系统用例重点说明软件系统的交互,业务用例讨论的是一种业务如何响应来自客户的事件。

还有一种更详细的分级方法:海级用例,鱼级用例和风筝级用例。海级用例描述主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一次完整交互,不是任何其他交互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包含在海级内的用例是鱼级用例。更高级别的风筝级用例,风筝级用例就是上面的业务用例。如果适应更广泛的业务交互。

数据流分析法

这个方法来自传统的结构化分析方法。使用数据流图描述系统的数据处理模型。

注意:数据流图描绘的是系统的逻辑模型,图中没有具体的物理元素,只是描述信息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情况。

数据流图在分析和设计的前期使用,数据流图中的处理,是逻辑上存在的一个过程,开始时不要考虑对应任何具体的软件实体(不要把处理当成了模块)。在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确定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处理,才能由输入产生输出?--通过这种思路获得对系统功能需求的理解。最终究竟由哪个软件实体来承担一个处理,是设计阶段的事情。最终,有可能一个处理最终由多个软件实体承担,也由可能,多个处理由一个软件实体承担。甚至可能,某些处理是人工的过程,最终不对应任何的软件实体---哪部分处理通过用户手工完成,也是设计的内容。

数据流图中的数据存储也不是实际存在的物理实体。

数据流图的基本要点是描述“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数据流图的意义在于分析,而不在于设计。避免数据流图中的设计的味道。

许多人画不好数据流图,是因为在画数据流图的过程中。因为他们把数据处理想象成模块或者对象,把数据存储看成了具体的数据文件或者数据库。

另外不要在数据流图中,表现分支和循环,这样会造成混乱,画不出正确的数据流图。数据流图中,描绘所有可能的数据流向,而不应该描绘出现某个数据流的条件。--有时候你可把判断条件当成是输入的数据。

面向对象与数据流分析

是否可以在面向对象设计中使用数据流分析法,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大部分讲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书,都反对在面向对象的方法中使用传统的结构化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可以使用,但要小心使用。有下面的理由:

数据流图,涉及了系统内部的分析。而用例分析方法不涉及系统的内部。只通过用例分析系统,总是觉得分析的不够彻底。

有些系统,本身就是一数据处理为主要任务的,应用的逻辑集中在数据的处理上而不是交互的过程上,不适合使用用例分析法。

数据流图流传很久,容易被人看懂,容易在交流中使用。而用例图使用的人少,许多人对它不熟悉。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中,使用数据流图分析后,就要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抽象对象,数据流图上的每种元素:数据流,数据存储;外部实体和数据处理,都可能用来抽象对象。

一般的意义下,在面向对象的程序中,对象或类构成了系统的逻辑结构。而模块反应了系统的物理结构。模块的概念往往和具体的编程语言相关,比如在C++中,模块对应独立的编译单元。一个编译单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紧密相关的类实现。

模块是一个很不精确的概念。在实际的交流中,甚至在一些正式的文档上,模块可能代表任何的软件实体。特别是在结构化设计方法里面,模块可以是单独命名的,可以通过名字来访问的任何程序对象的集合,过程,函数,子程序,宏都可以作为模块。对这种不准确的概念,应该怎样办,应该从狭隘的概念中解放出来,应该“求其意而忘其形”。

但要注意:在面向对象的设计过程中,使用数据流图确实是危险的。注意下面的两点: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过程中使用数据流图,注意不要回到结构化设计的路子上。

数据流图,最主要的功能是分析,是帮助程序员理解需求,千万不要在让数据流图有了设计的味道。
JACKSON分析方法

JACKSON方法是一套完成的分析和设计方法。Jackson认为有三种形式的数据结构。、顺序、选择和重复。三种数据结构可以进行任意嵌套,组合。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JACKSON方法的从目标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结构入手,导出程序框架结构,再补充其它细节,就可得到完整的描述程序结构的JACKSON图。

我在实际中,我没有完整的使用过JACKSON方法(实际上,我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种方法)。我只在分析阶段,经常使用JACKSON图描述复杂的要处理的数据的逻辑结构。我把这种只把JACKSON方法用来做分析的方法,称为JACKSON方法。

JACKSON方法的主要思路,就是:通过对要处理的复杂数据,绘制JACKSON图进行分析,了解需求。

另外,除了使用JACKSON图来完成分析,我还使用过JACKSON图,来描述过复杂配置文件的文件结构。因为JACKSON图关注与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不比关心数据的具体存在形式。用来设计配置文件的格式,挺合适的。

在中国移动数据网管系统中。我就使用了这种图来设计数据转换配置文件的数据结构。最终,配置文件使用了XML文件。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析方法

交互型的系统:系统和外部有复杂的交互过程,适合使用用例分析法。有图形界面的软件或者服务端常是这种情况。

对数据处理性的系统,可能存在复杂的数据处理流程,系统要求有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对这样的,适合使用数据流的分析。

如果被处理数据,有复杂的结构,就适合使用面向数据结构的分析方法。在同一个项目中,可能使用到多种分析方法。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大致经历的阶段有

如果以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时期进程.
第一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种: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第三种: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现代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来看,以本位币变化为标志,货币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将历史上至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制度可以分为两类,即金属本位与纸币本位.
(一)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辅币和价值符号(如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根据两国货币的黄金含量计算汇率,称为金平价.
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它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在于:其一,金块本位制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但规定纸币或银行券的含金量,纸币或银行券可以兑换为黄金;其二,规定政府集中黄金储备,允许居民当持有本位币的含金量达到一定数额后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的相同处在于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流通银行券,没有铸币流通.但规定银行券可以换取外汇,不能兑换黄金.本国中央银行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比率,从而稳定本币币值.
4、布雷顿森林体制.
各国政府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制定兑换比率,这样使各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在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中,美元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处在等价于黄金的关键地位.所以,这种制度又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5、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1)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2)汇率安排多样化;(3)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包括 ①运用国内经济政策.② 汇率政策.③通过国际融资平衡国际收支.④通过国际协调来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⑤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来调节.牙买加体系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国际货币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中银本位的历史要早于金本位.银本位制的运行原理类似于金本位制,主要不同点在于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一致.银本位分为银两本位与银币本位.
(三)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指一国同时规定金和银为本位币.在复本位制下金与银都如在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下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与熔化,自由输出输入.
复本位制从表面上看能够使本位货币金属有更充足的来源,使货币数量更好地满足商品生产与交换不断扩大的需要,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货币制度.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金银两种金属中市场价值高于官方确定比价的不断被人们收藏时,金银两者中的“贵”金属最终会退出流通,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这一现象被称为“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四)纸币本位制
1、将纸币本位制又称作信用本位制,概由于从国家法律而论,纸币已经无须以金属货币作为发行准备.
2、纸币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的是纸币和银行存款.
3、纸币给政府通过调节货币数量影响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
4、对纸币制度自实行之日起就存在着不同的争论.
主张恢复金本位的人认为只有使货币能兑换为金,才能从物质基础上限制政府的草率行为,促使政府谨慎行事.赞同纸币本位制的人则认为,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以实现预定的经济目标,已经成为经济政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餐饮空间设计发展的历史

参考答案: 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京剧发展的历史

一、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
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一说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擅红生戏,声望极隆(见《梦华琐簿》及李登齐《常谈丛录》)。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句)。道光年间(1821-1849),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渐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贵、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说:"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称于时。"楚调即汉调,也就是西皮调。可见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又推动了西皮调的革新发展。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罗成叫关》(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声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二黄的伴奏乐器,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废笛,而与西皮统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擅变到此已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不称京剧)。另一种说法,认为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同年,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润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冯子和之父)等。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嗣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际云(想九霄)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这之前,约在咸丰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三麻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艺人田际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他的"灯彩戏"《斗牛宫》等,实为后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滥筋。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夭津的票友。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二、三个发展时期: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60年到1917年左右,是京剧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剧目方面,从徽、汉、梆、昆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出实践不断加工、锤炼,更见精练。不少本头戏逐渐删除繁冗,精简为自成起讫的折子戏,如全本《宇宙锋》通常只演"修本"、"金殿"二折。辛亥革命前后,在社会、政治变革中还出现了一批密切结合现实的新剧目,如汪笑侬的《哭祖庙》、《瓜种兰因》等。音乐方面,板式、曲调有所增益,字音、声韵更加定型,使京剧唱腔委婉、动听,更具特色。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也更为细腻、精致,色彩浓郁。京剧史上老生前三杰(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派;张二奎1813-1860,京派)还带有京剧前身徽、汉的地方色彩,传到老生后三杰(谭鑫培1847-1917,孙菊仙1841-1931,汪桂芬1860-1906)时,原来那种地方色彩已逐渐融会升华,成为京剧自身的艺术特色。
光绪九年(1883)起,大批京剧著名演员陆续被征为"内廷供奉",领取一定银米,平时在戏园演出,不定期地应召进宫当差,从而打破了乾隆以来宫廷蓄养戏班的旧制。由于皇室贵族的喜爱,既为演出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又在艺术上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留下了一批比较完整的剧目,并为京剧艺术的严格规范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同时,宫廷演出也在剧目内容的倾向上给京剧带来一些消极作用。
这一时期,有些京剧艺人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如戊戌政变中,名旦余玉琴、田际云等倾向维新变法,为光绪帝传递消息。在上海,辛亥革命攻打制造局之役,潘月樵、夏月润等直接参战,曾得到孙中山的嘉奖。
光绪二十四年(1908),上海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化的剧场新舞台。夏月润弟兄出于爱国热忱,在当时"租界"以外的地面,兴建了备有灯光布景设施的剧场,变革了传统的方形舞台,从而推动了京剧舞台艺术的革新,并影响到其他各地。
从1917年到1937年,是京剧艺术出现高峰的时期。剧目方面,传统戏不断加工、翻新,同时大量涌现新创剧目。题材范围扩大了,表现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增多了。剧目与演员的表演特色结合更紧,出现了为某些艺术流派所特有的剧目。舞台艺术方面,流派艺术大大发展。早先,京剧舞台上以老生为主,老生流派比较明显。到这一时期,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锐意革新,积极排演新戏。梅兰芳在新编演的《嫦蛾奔月》、《霸王别姬》、《西施》等"古装戏"中,把我国传统的古典舞蹈艺术吸收到京剧中来,唱腔曲调、伴奏乐器丰富了,服装、化装也有很多革新。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也都发挥各自的创造力,编演了能够体现自己艺术特色的新戏,如程砚秋的《春闰梦》,荀慧生的《钗头凤》、尚小云的《汉明妃》等,舞台上出现了"四大名旦"争衡的局面。这不仅使旦角艺术焕发出空前的光采,而且带动其他行当,争奇斗绝,流派纷呈。如老生行,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言菊朋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流派。在上海,周信芳(麒麟童)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新剧目,独树一帜,影响广及江南各地,世称"麒派"。武生行,杨小楼、尚和玉等与南方的李春来、盖叫天等,也都形成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流派。此外,花脸、小生、老旦、丑等,也都人才辈出,京剧舞台达到了艺术高峰。
20年代以来,上海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连台本戏。这种戏剧结构形式,原具有情节生动、有头有尾、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一般观众欢迎,逐渐流行于江南各大城市,以后也传到了北京。其中某些片断还独立成为单折演出。但后来有些连台本戏走上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歧路。有时第一本戏主题还明确,但连演下去,本数越多,离题越远。
同一时期,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女艺人,有的艺术成就颇高。自从道、咸年间京剧形成以来,京剧演员,无论生、旦、净、丑,一律皆由男演员饰演。大约在同治年间(1862-1874),上海开始有了幼女组成的戏班,习称"髦儿戏";辛亥革命后,北京、天津也出现了女班,有的女演员,颇著名声,但由于社会条件限制,大都昙花一现。20年代以后,许多优秀女演员先后脱颖而出,艺术上相当成熟,且能独立挑班。1930年在北京广德楼实行了男女合演(上海略早)。这些优秀女演员,除较早的老生恩晓峰、筱兰英,旦角王克琴、刘喜奎等外,20年代以后有老生李桂芬、孟小冬,旦角雪艳琴、新艳秋等。
这一时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到较多重视,并采取了新的措施。从光绪六年(1880创办小荣椿科班,到光绪三十年创办的富连成科班,都实行苦练幼功、技术第一的教学方法。1919年南方建立的南通伶工学社(欧阳予倩任主任),1930年在北京建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等任校长),1934年创办的山东省立剧院,1938年成立的上海戏剧学校,以及同年成立于西安,1945年后迁上海的夏声戏剧学校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除基本功外,兼重文化课程,并授以音乐及其他艺术知识。这种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虽然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对提高新一代演员的艺术修养却收到了一定效果。
从1937年到1949年,是在战乱中京剧队伍分化和重新组合的时期。"八一三"以后,不少京剧演员,积极投身救亡运动。抗战转入持久阶段后,解放区、国统区、敌战区,分别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各个革命根据地,八年间,编演了大量的新历史剧和现代戏。较知名的有《大战平型关》、《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闯王进京》等。1941年由延安鲁艺平剧团和八路军120师战斗平剧社合并组成延安平剧研究院,一些进步的京剧演员和爱好京剧的新文艺工作者聚集在革命圣地,和其他各革命根据地的京剧改革工作者一道,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配合,为京剧的推陈出新摸索出一条道路。其中不少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戏曲战线的领导骨干。抗战后期,接收并改造了一些日伪军队的剧团和演员。
在国统区,抗战开始不久,就组成包括各戏曲剧种的抗敌宣传队,巡回于各个战区,演出新历史剧《江汉渔歌》等。武汉弃守后,重庆、成都、昆明各大城市虽有刘奎童、刘奎官等维持舞台演出,但艺术上已难求进展。在桂林一部分京剧演员与田汉、欧阳予倩合作,致力于改革,编演了《金钵记》等,为京剧的推陈出新积累了初步经验。
在敌占区,梅兰芳"蓄须明志"坚贞不屈;程砚秋隐居农圃,谢绝舞台。周信芳在艰险环境中,编演了具有民族意识的《徽钦二帝》等剧目,与敌伪进行斗争。但另一方面,反动统治对京剧事业的摧残,也造成了人才凋零、剧目贫乏的局面。富连成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以及上海戏剧学校等都先后停办。直到抗战后期,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以及一些女演员如言慧珠、童芷苓、吴素秋、李玉茹等才活跃于京剧舞台上。

衣服发展的历史

:tieba.baidu./f?kz=171095423这里有文字描述,图片不好找啊。

英语发展的历史?

英国人很早就通过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购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等商品. 中国商品有很大的需求,以往的利润被地中海和中亚国家垄断盘剥. 地圆学说激发了哥伦布向西航行到中国的欲望,但他只到了美洲.后来英国海上霸权超过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于1600年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以此为大本营与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交往. 英语是在商务和传教士的交往中逐步传到中国,大量频繁的交流出现于门户开放的洋务运动之后。

辨析: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历史发展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有其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