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天下名楼好抽吗 黃鶴樓爲什麼被稱爲“天下第一樓”?帶你瞭解黃鶴樓的歷史
黃鶴樓爲什麼被稱爲“天下第一樓”?帶你瞭解黃鶴樓的歷史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多少豪傑英雄登樓抒懷,抒發幽幽古意,奏響時代之歌。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范仲淹,辛棄疾等衆多士子,他們與名樓之間的故事與傳奇,給後人留下了令人津津樂道的千古佳話以及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建築是凝固的藝術,而樓閣更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極具特色的人文精神載體。據統計,在中華大地上建有數百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樓閣,它們架起了歷史與人文,情感與哲思,人與自然的橋樑。這些樓閣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勤勞與智慧,也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記錄着古代先人的個人憂思與家國情懷。
在中華大地美麗壯觀的山水之間矗立着許多樓閣,這些樓閣有的用於遠眺,有的用於藏書,有的用於供佛,還有的呢是多種功能兼而有之。它們最早的始建於漢代,最晚的始建於民國。雖飽經風雨,但是風韻依然。有的雖經損毀,但是不斷地被修復或者重建。它們集建築、繪畫、文學各種藝術於一身,具有歷史、地理、美術、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功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位於長江流域的第一大名樓,黃鶴樓。
長江流域第一大名樓 黃鶴樓黃鶴樓位於武漢市武昌區境內的蛇山黃鵠磯上,這是一個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一共5層,高達51.4米,每一層都有迴廊,可以遠眺,視野非常開闊。站在黃鶴樓上,可以俯瞰武漢長江大橋,可以俯瞰京廣線,可以俯瞰長江和漢水,可以俯瞰武漢三鎮。黃鶴樓是與武漢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中外遊客只要來了武漢,就會去看黃鶴樓,所以黃鶴樓就成了武漢的一個文化地標。黃鶴樓被稱爲“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還有的稱它爲“天下江山第一樓”,所以黃鶴樓的名氣是很大的。
黃鶴樓爲什麼會有會有這麼大的名氣呢?或者說,是什麼原因使得黃鶴樓有這麼大的名氣呢?可以肯定的的說不是建築本身的原因,雖然說它的建築是如此輝煌壯觀,當然也不是政治方面的原因,也不是經濟方面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呢?文學的原因,是文學使得黃鶴樓得以名滿天下。我們不妨看一看它的得名,就是黃鶴樓是因爲什麼而得名的。
據《齊諧記》這本書講,在古代有一個仙人叫子安,他曾經騎黃鶴經過這裏,因此這個地方就叫“黃鵠磯”,“鵠”通“鶴”。三國東吳的時候,黃武二年,就是公元223年,孫權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在這裏建了一座樓,就叫“黃鶴樓”,這就是黃鶴樓的來歷。可見黃鶴樓之所以叫“黃鶴樓”,是因爲這個地方叫“黃鵠磯”,黃鵠磯之所以叫“黃鵠磯”,是因爲仙人子安曾經騎黃鶴經過這裏,這是一個傳說,這個傳說來自哪一本書呢?來自《齊諧記》。
《齊諧記》又是一本什麼書呢?莊子講,“《齊諧》者,志怪者也”。無論是先秦時期的齊諧,還是南北朝時期的《齊諧記》,或者《續齊諧記》它們都是志怪“小說”,也就是《聊齋志異》這一類的書,都是“小說”,都是文學。可見黃鶴樓的得名,它是源於文學。當然,關於黃鶴樓的得名,還有另外一個傳說。這個傳說是怎麼講的呢?三國時期,蜀國有一個人叫費禕,他後來登仙,登仙的時候也是騎着黃鶴,在這個樓上小作停留。所以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樓叫“黃鶴樓“。這個傳說來自哪一本書呢?《述異記》。《述異記》又是一本什麼書呢?仍然是志怪“小說”,仍然是《聊齋志異》這一類的書,仍然是文學,無論是哪一個傳說,都是傳說,不是歷史。你比方說,就說費禕這個傳說,費禕是個什麼人呢?費禕就是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裏面兩次提到的那個費禕。諸葛亮對他是很欣賞的,諸葛亮死了之後,他就被封爲後軍師。這個人是一個很能幹的人,做事很有條理,爲官也很清廉。他唯一的毛病是什麼呢?就是好喝酒。他就是有一次因爲醉酒,而被魏國的一個刺客叫郭循的刺殺了。既然是被刺客刺殺的,那就不可能成仙,不可能長生不死,所以說關於費禕成仙這個說法,就是一個傳說,不是歷史。傳說是人類想象力的產物,是人類形象思維的產物,它們是文學,不是歷史。
因此,關於黃鶴樓的得名,它是來自於文學。這就是我們說,沒有文學,沒有傳說,就沒有“黃鶴樓”這個名字。
當然,得名還不等於揚名,得名只是說你有了一個名字,揚名就是說要讓這個名字傳遍天下。那麼黃鶴樓是因爲什麼而揚名的呢?仍然是文學。只是這種文學,已經不是傳說那一類的文學了,而是詩詞這一類的文學。我剛纔講過,最早的黃鶴樓是三國東吳它們建的一個軍事設施。後來,由於西晉滅吳,三國歸於一統,所以黃鶴樓就失去了它的軍事價值了。到了唐代的時候,黃鶴樓所在的這個城市叫江夏。隨着江夏城的發展,黃鶴樓就由過去的一個軍事哨所演變爲一個純粹的觀賞樓。來往的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來來往往的官員、商人、旅遊者,他們只要是到了江夏城,就要選擇在黃鶴樓上宴會,在黃鶴樓上遊覽,在黃鶴樓上看江城的景色,在黃鶴樓上發思古之幽情。
“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傳說的來龍去脈據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於三國,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在清代清代同治黃鶴樓燒燬100年之後,1985年5月,歷時四年的黃鶴樓重建工程竣工,巍峨雄偉的黃鶴樓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它雄踞在長江之濱,坐落在海拔61.7的蛇山頂,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有3000多平方米。黃鶴樓的內部由72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樓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體現了中國古典建築的風格與氣質。詩仙李白也曾登上黃鶴樓,一覽浩瀚的長江美景,意想不到的是,當他看到一位詩人的題詩後,這位“楚狂人”竟然擱筆沒有寫詩,那麼“崔顥題詩李白擱筆”這段詩壇佳話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呢?

講到黃鶴樓,人們就會想起崔顥的這首《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許多人都熟悉的,另外還有一個與這首詩相關的一個故事也是許多人都熟悉的。據北宋學者李畋的一本書叫《該聞錄》,據這本書記載,說李白有一次上了黃鶴樓,滿懷興致地看了江城的景色,正要題詩的時候,突然看見了這個樓上題寫的崔顥的詩,於是他就駐足觀看,仔細地品讀,反覆地沉吟,最後居然放棄了題詩的念頭,不寫了。本來是要寫的,不寫了。而且據說臨走的時候,還有了這樣兩句話,叫做“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什麼意思呢?就是眼前有很好的景色,本來是想題詩的,但是不能寫,爲什麼呢?因爲崔顥已經寫了,而且崔顥寫得很好,非常好,我即便要寫,也未必能超過崔顥,所以算了,這次就不寫了,就擱筆了。這個故事,自從李畋講了之後,北宋還有一些學者也跟着這樣講,由於他們也這樣講,所以在詩壇上就傳開了,那詩壇上傳開了之後,社會上也傳開了。所以一直到今天,都成爲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我們看看黃鶴樓過去往東邊大概130米左右,就有一個擱筆亭,這個擱筆亭就是根據這個故事來的,就是根據“崔顥題詩,李白擱筆”修的這個亭子。
當然,也有人不以爲然。你比方說,同樣是宋代的學者,叫計有功的,他就在《唐詩紀事》裏面,在這本書裏面,對這個故事他不以爲然,我想在觀衆朋友當中,也會有人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爲什麼呢?因爲李白名氣太大了,影響太大了,是唐代首屈一指的詩人,崔顥雖然有名,但怎麼樣也不會超過李白。李白怎麼會看見崔顥的題詩之後就爲之擱筆呢?
我認爲這個是一個傳說,但是這個傳說它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現實依據,它的依據,主要的依據是什麼呢?就是在崔顥寫過這首《黃鶴樓》之後,李白寫過兩手類似的作品,一首叫《鸚鵡洲》,一首叫《登金陵鳳凰臺》,這兩首詩的寫法、結構完全是模仿崔顥的《黃鶴樓》,尤其是它的前邊四句,我們看看,崔顥的《黃鶴樓》前邊四句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這是崔顥的,我們再看李白的《鸚鵡洲》的前邊四句“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這是李白的《鸚鵡洲》。我們再看看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你看,這三首詩,它前邊的四句都是古體,它的寫法是一樣的,結構是一樣的,所有研究唐詩的學者,沒有哪一個不贊同這個觀點。什麼觀點呢?就是李白的這兩首詩,是對崔顥《黃鶴樓》的模仿。李白爲什麼要兩次模仿崔顥的這首詩呢?那毫無疑問就說明這首詩在李白看來是寫得很好,所以李白要向他學習,見賢思齊,和他比一比。所以就是說,正是因爲李白在崔顥寫作《黃鶴樓》之後,連寫了兩首類似的作品,模仿崔顥的《黃鶴樓》詩,因此有人就編了“崔浩題詩,李白擱筆”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不一定真實發生過,但是它也能夠給我一個有益的啓示。就是關於寫詩的啓示。我們不是很多人都喜歡登樓嗎?我們登樓之後很多人也都喜歡寫詩,那麼這個故事,它就能給我們一個啓示。大家琢磨一下“眼前有景道不得”這句話,爲什麼眼前有景道不得呢?那就是說,眼前雖然有好的景緻,想寫詩,但是你不一定能寫出好詩來。爲什麼呢?因爲詩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個是景,一個是情。所以古人經常講寫詩的經驗和體會的時候,經常要講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都涉及到這兩個要素,情和景,如果沒有情,而只有景,這是不夠的。傳說當中的李白,他就是這樣子的。眼前有景,他看到了江城的景色,爲什麼道不得呢?因爲這個時候,他還沒有他還沒有真情實感,他還沒有醞釀出真情實感,所以倉促之間就寫不出好詩。寫不出好詩那怎麼辦呢?就擱筆,所以在邏輯上,它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鸚鵡洲”是因何得名的雖然“崔浩題詩,李白擱筆”的這個詩壇佳話只是傳說,並未曾發生過,但是《黃鶴樓》這首詩在李白的心目中也是一個高峯。他後來兩次模仿這首詩,也算是對詩人崔顥的一種致敬。《黃鶴樓》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也奠定了他的一世詩名,宋人嚴羽把黃鶴樓譽爲“唐人七律第一”,清人沈德潛也稱攢其“擅千古之奇”,那麼這首在詩壇上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作品究竟抒發了怎麼樣的真情實感?它又爲黃鶴樓注入了怎樣的文化內涵呢?
現在我們就要回過頭來再來看一看崔顥的這首詩,我們要看看他到底寫了什麼。先看前邊四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這個“昔人”就是仙人子安,所以在前邊的這四句是寫什麼呢?唐代也是一個崇奉道教的時代,唐代是儒釋道三教並舉,道教同樣也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唐代的人,他們登上了黃鶴樓,都有一種尋找仙人遺蹟的這樣一個意思。因爲黃鶴樓它的得名就是因爲仙人騎仙鶴經過這裏,那麼現在的崔顥,他到了黃鶴樓上,他看見了什麼呢?仙人的蹤跡杳無可尋,人去樓空,所以這就有一種失落感,這就是它的前邊四句的意思。那麼第五和第六句他就回到現實了。怎麼回到現實呢?他就由對仙人的想象來寫眼前的景物,寫了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由於天氣晴好,所以江對面的那些樹木歷歷在目,看的清清楚楚,這就是“晴川歷歷漢陽樹”的意思。“芳草萋萋鸚鵡洲”春夏之交,鸚鵡洲上的芳草長得很茂盛,所以這兩句是寫景。
但是我在這裏,我要強調一下,“鸚鵡洲”這三個字,它不是一般的一個地名,它後面有個故事,它這來自於哪裏呢?就是來自於東漢時候的一個名士叫禰衡。禰衡曾經寫過一個作品叫《鸚鵡賦》,他是東漢末期的一個名士,很有才華,爲人也很正派,他的毛病是什麼呢?就是有一點小脾氣。曹操曾經把他請到一個宴會上面去,曹操也是覺得禰衡這個人有點脾氣,所以曹操就想治他一下。
在一個有文武官員聚會的一個很高大上的這樣一個宴會上,他居然讓禰衡這樣一個名士去擊鼓。而且擊鼓還不是一般的那種,就像我們現在平時在宴會上的那種唱唱歌,簡單地娛樂一下,它不是的。它是很正規的擊鼓,那就是要像鼓師鼓師那樣的打扮,就是要把你的上身衣服要脫掉,脫掉之後換上換上鼓師的衣服。禰衡就不肯換,說你這不是把我當作優伶來對待,來取悅於這些官員嗎?所以禰衡就很不高興,很不高興他怎麼做呢?他就索性把自己的衣服全部都脫光了,他全裸了之後然後就開始擊鼓,擊鼓罵曹,歷史上很有名的“擊鼓罵曹”的故事。他就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都罵了,曹操氣得咬牙切齒,幾次動殺機要殺他,但是又想到禰衡是名士,很有名的人殺不得的,要是殺了禰衡,那就落下一個什麼呢?不能容人的這樣一個名聲,所以曹操就不想背這個名聲,不想背這個名聲但是心裏他又放不下這個人,怎麼辦呢?他就來個借刀殺人,說我這裏沒有職位了,我介紹你到荊州劉表那裏去。
荊州牧劉表那也是一個名士,他的幕府裏面文人也是很多的,所以他就把禰衡介紹到荊州。劉表也不傻,劉表一眼就看出來你曹操是在借刀殺人,那我也來個借刀殺人,我也不殺他。我把他介紹到哪裏去呢?我把他介紹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去,心想黃祖這人是一介武夫,脾氣暴躁,禰衡到那裏必死無疑。但是沒有想到,禰衡到了黃祖那裏,到了江夏的時候跟黃祖父子的關係非常好。黃祖是一個太守,黃祖的兒子黃射也是一個太守,禰衡尤其跟黃射的關係好,很投緣。所以有一次黃射在那裏也是大會賓客,在大會賓客當中,有人給他送了一隻鸚鵡,黃射就說,禰衡先生你可以寫一篇《鸚鵡賦》。禰衡當場就完成了,文不加點,一氣呵成,而且非常漂亮,寫得非常漂亮,在座的人無不驚歎,說真是才子。
我們知道鸚鵡它是一種什麼樣的鳥呢?它是一種既美麗又聰明的鳥,這種鳥如果要是落在人類的手上,那就完全失去了自由,是吧,任人玩耍,任人宰割,所以鸚鵡它是這樣的一個命。那麼禰衡的《鸚鵡賦》就寫到這個問題,由鸚鵡的這種美麗聰明就寫到它的命運。所以實際上禰衡在這裏他是有寓意的,他寓意什麼呢?就是寓意古代的那些文士的命運,就包含了這個意思在這裏,所以這個作品就成爲文學史上的名篇。它不僅有文采,而且有思想。
禰衡自從寫了《鸚鵡賦》之後,就更加受到黃祖黃射父子的器重,但是沒有過多久,他還是把黃祖得罪了。他怎麼得罪的呢?出言不遜,衝撞了黃祖。黃祖就要把他拉出去,要仗責他,仗責20大板。禰衡想我這一介名士,你能隨便打我?他就開始罵黃祖,那罵黃祖,黃祖就說,把他殺了。黃祖要殺禰衡的命令一下的時候,黃射知道了,黃射一知道就急,連鞋都來不及穿,光着腳跑去,要去救禰衡。但是誰知道,他去的時候已經晚了,禰衡已經死了,已經被殺了。黃祖殺了禰衡之後很快就後悔了,畢竟是個粗人,一個性情很暴躁的人,覺得禰衡也沒犯多大個錯,不就是言語衝撞了一下你嗎?你就把他殺了,所以他就後悔,後悔怎麼辦呢?厚葬禰衡,把他葬在黃鶴樓西南方向的長江當中的一個小洲上,這個小洲本來是一個無名小洲,但是由於《鸚鵡賦》的作者禰衡是葬在這裏的,所以這個地方就叫鸚鵡洲了。這就是“鸚鵡洲”這個地名的來歷。
我們現在如果到了武漢,我們站在黃鶴樓上面,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橋,叫“鸚鵡洲大橋”,這個“鸚鵡洲大橋”我要說明一下,這個鸚鵡洲呢,已經不是崔顥筆下的那個鸚鵡洲了,崔顥筆下的那個鸚鵡洲已經被江水沖刷掉了。但是由於這個地名很有名,所以當地人又在附近的一個地方,又命名一個地方叫“鸚鵡洲”。你看,鸚鵡洲大橋就建在這裏。禰衡才華橫溢,爲人正直,僅僅是脾氣大了一點,就遭此橫禍,死的時候才26歲,非常年輕。所以禰衡的遭遇一直都受到古代文士的深切同情。很顯然,崔顥也是深切同情禰衡的,因此“鸚鵡洲”這三個字在這裏,他就不是單純地寫地名了,他是通過這個地名來引出禰衡的故事,通過禰衡的故事來抒發古代文士那種不得志的感慨。
所謂“天下江山第一樓”它是一個民間的說法,並沒有哪一個權威部門進行過統計或者考評,論歷史它不是最早的,論建築它也不是最高大上的,它之所以被稱爲“天下江山第一樓”,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爲它的影響,它是因爲崔顥的《黃鶴樓》那首詩而名滿天下的。崔顥的那首詩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據有關學者統計,在最有影響的100首唐詩當中崔顥的《黃鶴樓》排名第一。
《黃鶴樓》裏的鄉愁崔顥才思敏捷,20歲左右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在科舉取勝的唐朝這就意味着飛黃騰達。然而他卻宦海浮沉,一直不得志,在《黃鶴樓》這首詩中,他用“鸚鵡洲”的典故寄託了他的人生感慨與愁思。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崔顥的這首詩寫出了很多不得志人的心聲。然而《黃鶴樓》這首詩之所以能千古傳唱,不僅僅只是失意後的人生感慨,更重要的是它把黃鶴樓的地理環境和中國人的精神歸宿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在看“芳草萋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出自《楚辭·招隱士》這個作品,《楚辭·招隱士》有這樣兩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什麼意思呢?就是王孫離家在外面已經漂泊很久了,現在又是一年春天了,芳草已經很茂盛了,而王孫還沒有回來。所以這一句它是寫什麼呢?它是寫遊子的那種漂泊之感,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它就是寫鄉愁,正因爲有了這層意思,所以它接下來下面那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就由芳草萋萋就引發了自己的鄉愁,只有家鄉才是自己真正的精神歸宿。可是家鄉在哪裏呢?這個時候已經是夕陽西下,江面上薄霧籠罩,不僅看不到自己的家鄉,甚至連回家的路都看不清楚,所以詩人就很愁苦,所以“煙波江上使人愁”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主題它是具有普遍性的,雖然時代不同每個人的遭遇不同,但是每個人的失落感總是有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失落感,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鄉愁,這就是爲什麼崔顥的這首詩得以廣泛傳播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爲這首詩,以及“崔顥題詩,李白擱筆”這樣一個故事,就極大地提高了黃鶴樓的知名度,擴大了它的影響力,使黃鶴樓得以名傳天下,這就是古人經常講的“樓以文傳”的這樣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