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也走不出去 我們的文化爲什麼走不出去?日本文化爲什麼可以?
我們的文化爲什麼走不出去?日本文化爲什麼可以?
很多人說中國人愛過洋節,其實外國人也過春節,滿大街舞龍舞獅,不知道的,還以爲哪個村大排檔開業呢,但是他們對中國的印象也就停留於此了。
你問一個從來沒來過中國的老外,你對中國有什麼瞭解啊,基本上就是這麼幾個方面,Spring Festival春節、Panda熊貓、Kung Fu功夫、Dynasty王朝、還有就是The Great Wall長城。
你說這些東西是中國文化嗎?
只能算是一小部分,真正的中國文化在於佛道儒,在於琴棋書畫、唐詩宋詞,這些比較有“內涵”的東西,這玩意兒只有中國有,上哪都找不着。
有一個挺奇怪的現象,就是我們可以很好的理解歐美文化,但是老外想要搞懂我們中國人的想法,那就是千難萬難了。去年金庸去世,外媒怕老外不知道金庸是誰,於是就這麼報道,說金庸對於中國來說,就相當於我們的J.K.羅琳和托爾金。
但問題是羅琳和托爾金在中國也是非常出名的,誰不知道哈利波特和指環王啊,爲什麼“金庸宇宙”就沒法“國際化”呢?爲什麼我們只能“接受”,而不能“輸出”呢?
以前看見微博,說英文版的《射鵰英雄傳》把“菸草茫茫帶晚鴉”裏的“菸草”翻成了tobacco,就是吸菸有害健康的那個“菸草”。但這裏的實際意思是說,草上瀰漫着一層薄薄的煙霧,這是一個非常美的“意境”,但是外國人理解不了,爲什麼理解不了呢?
因爲他們沒有經歷過“微言大義”的訓練,通俗一點說,就是不會腦補。現在連小學生都知道,魯迅的“晚安”,和一般人的晚安,那完全就不是一碼事兒,魯迅的“晚安”是可以寫出作文來的。這種對文字的腦補能力只有中國人才有。因爲漢字是“表意”的,你想要理解,必須去揣摩,而外國人沒這麼多破事兒,英文字母是“表音”的。所以你會發現外國人是沒有“文字獄”,也沒有“避諱”這種說法,他們不會通過文字去“聯想”。
咱們有個大奸臣叫秦檜,究竟是奸是忠,我們不討論,就談秦檜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後來就有副對聯叫“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意思就說“秦”“檜”這兩個字被賣國賊給“玷污”了,以後誰再敢起名叫做“檜”了,別人就會把你想成賣國賊。
簡簡單單一個字或一個詞,就能把兩件完全沒有關係的事兒,給強行聯繫到一塊了,這個就是漢字神奇的地方。
一談起漢代經學就有人說壞話,中國人太迷信,總喜歡胡說八道,但其實反過來想象,這就是古人想象力的體現啊!“福到”、“正月剃頭死舅舅”,這些莫名其妙的說法,其實都是從各種同音字,各種諧音裏面聯想出來的。現在咱們都流行玩表情包、玩梗,其實也是這個原因,什麼“秀兒”“真香”“中美合拍”“雞你太美”,這些梗老外是不可能理解的。
所以什麼是中國文化啊,中國文化的底層邏輯就在於,依託於漢字的“聯想能力”,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琴棋書畫,這些關乎於“意境”的東西,都得基於的豐富想象力。甚至咱們中國獨有的人際關係,也是這麼來的,爲什麼中國人搞政治、搞人際關係特別厲害啊,領導一個表情,一個語氣,你就能知道他在想什麼,因爲我們自古以來,就特別擅長從細節上去發散思維
中國文化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文化”了,更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你想要了解中國人的想法,就必須從漢字開始學起,慢慢習慣這種對細節的“揣摩”和“聯想”,要不然你就理解不了各種“梗”“典故”“意境”,這個學習成本實在是太大了。而一箇中國人去看哈利波特,看漫威電影,他完全不需要懂任何英文。

不過呢,咱們想要打破這種“文化封閉”,也不是沒有辦法,咱們可以向鄰居學習嘛。你看日本的傳統文化,把什麼茶道、忍術、俳句,也搞的玄之又玄。但是外國人眼中的日本,更多的是《龍珠》《名偵探柯南》《馬里奧》,這些二次元文化,這個是國際通用的。
日本用了一種全新的方式讓世界瞭解自己。
而我們自從全球化以來,就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國際化”作品。因爲誰都知道,內地的消費市場實在是太大,隨便搞一點古裝武俠就能撈着錢,自然就沒必要去搞創新了。
兩百多年前,咱們錯過了工業革命,因爲內地的勞動力實在太多了,根本用不着機器,現在我們在文化上同樣是遇到了“內卷化”問題,過大的消費市場導致了“天朝上國,自給自足”。結果就是讓中國文化形象永遠停留在:春節真熱鬧,熊貓真可愛,長城真霸氣,功夫真厲害。
我們的同化能力那麼強,一旦走出去,不得了啊,我們如何才能走出去呢?
可以從美食開始啊!
要想走出去,要麼靠創新,
要麼就等着全世界漢語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