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形容声势浩大的四字成语 朱元璋如何掀起一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铁血手腕的反贪风暴?

火烧 2022-06-14 20:23:08 1133
朱元璋如何掀起一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铁血手腕的反贪风暴? 对于古人,如果不幸在洪武一朝当官,那只能自认倒了八辈子血霉。据史书《稗史汇编》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

朱元璋如何掀起一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铁血手腕的反贪风暴?  

对于古人,如果不幸在洪武一朝当官,那只能自认倒了八辈子血霉。

据史书《稗史汇编》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也就是说:京城的官员,每天清晨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如果到晚上他平安回家,便全家庆贺,他庆幸又活过了一天。

当官进入仕途原是梦想,现已非读书人趋之若鹜的追求了,相比下,读书人更愿意在家休学或种地。

好些读书人为了避免被强行拉去当官,自创逃避方法。如上海的郁惟正,声称自己得了风湿病。又如,夏伯启叔侄斩断手指。

因为,只有对自己狠的人,或许能活着见到明天的太阳。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掀起一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宁可错杀不可放过、铁血手腕的“反贪风暴”,已把洪武朝读书人吓坏了。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为什么要掀起“反贪风暴”?

经过元末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朱元璋取得政权,并着手国家重建工作,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成果,朱元璋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其中,反贪惩治腐败就是重要战略之一。

在古代帝王中,朱元璋的反贪动作最大,对贪污腐败最为深恶痛绝,反贪风暴持续整个洪武一朝,绝非偶然。反贪风暴打上了朱元璋个人烙印,这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还因为当时政治和经济恶化情况息息相关。

原因1:早年的悲惨经历,使得朱元璋本人对待官员自带仇恨模式

朱元璋生于贫贱,在乱世中经历悲惨——父母早亡、亲眼看到兄弟姐妹饿死,出家做和尚又被和尚欺负,外出要饭经常饿三顿饱一顿。

早年间,朱元璋目睹乱世腐败、官员作威、百姓遭殃,在他的幼小的心里就种下了对贪官污吏仇恨的种子。当他走到权力最顶端,君临天下,回忆起这段悲苦生活,更加坚定严惩贪官污吏的决心。他说:

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朱元璋

而且,朱元璋深知农民起义的力量(废话!他是放牛娃一步一步混到皇帝这个岗位的,太了解农民的力量),不愿大明帝国再发生腐败引发战争,他在洪武一朝期间,不断提醒自己和臣民,只有铲除了贪官污吏,才能老百姓不受欺负,才能避免农民起义,才能确保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

影视剧照

原因2:经济凋敝近乎崩溃,而地主豪强仍巧取豪夺,触犯了明初根基

明初经过战争洗礼组建的新政权,满目疮痍、土地荒残、人烟断绝、经济凋敝、国家税收几近枯竭。此外,天灾频发,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八年,水灾、旱灾、饥荒从未停息,整个国家急需恢复生产和发展。

朱元璋认为,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他告诫臣民,希望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毕竟社会秩序安定才能得以恢复经济,才能得到民心。但是,一群地主豪强根本不理会朱元璋的政令,凌暴乡里,贪污不止、徇私舞弊,导致民怨沸腾。

在经济恶化的情况下,这些官员贪墨不止的残酷事实,让朱元璋痛心疾首。

今将害民事理,昭示天下诸司,敢有不务公而务私,在外赃贪,酷虐吾民者,穷其原有而搜罪之。——《大诰》四编之《御制大诰序》。

影视剧朱元璋形象

原因3:政治腐朽已到不整治不行的境况

历史研究者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元末统治者一直梦想回到自己牧场,而不是沉下心经营中原。故,在政治腐败方面,整个国家的官僚体系奢靡不堪,政府采用买官卖官聚敛财物,而靠买官上台的官吏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社会动荡不安。

元末最大的遗产或者叫做肿瘤——官场的官僚人员,大量进入了明初官场,一下子新风未起,老毛病依旧,遗风盛行,弊端凸显。

作为元朝灭亡的历史见证者朱元璋深知前车之鉴,他明白,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一定导致了农民大起义,他明确表态,革除元朝弊政,而革除弊政的最核心动作就是反贪运动。

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欲成善治,终不可得。

——朱元璋

原因4:随同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拨功臣和新贵也加入贪污队伍

随着政权稳定,随同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政权新贵,前仆后继加入了贪污腐败、骄奢淫逸的队伍中。

如,中央户部官吏郭恒与中央六部及地方官吏勾结,利用掌握全国钱粮之便,贪污近百万石。

又如,兵部官吏肆意作弊收受财物,王志一次贪污二十二万。

还有,刑部官吏纵囚代办公务,书写文案,贪污受贿。

此外,司法部门也烂掉了,司法官吏徇私枉法,舞弊严重,颠倒黑白,制造冤狱。

旧问题才按下去,新问题又冒出,这些无孔不入的腐败情况,使得刚缓解的矛盾又激发了。

据统计,洪武一朝,大小武装起义达180次,另有史料记载大约300多次。总之,腐败带来的问题相当严重。

影视剧朱元璋形象

形容声势浩大的四字成语 朱元璋如何掀起一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铁血手腕的反贪风暴?

总结下:这次「反贪风暴」是朱元璋在此特定历史环境下,在个人早年经历、经济条件、政治问题及现实问题等综合影响下,为了保住政权,掀起和持续开展的一场刮骨疗伤、零容忍的反贪行动。

史称朱元璋为反贪最严厉的皇帝,他实施“六十两就剥皮萱草”、”全国落马的官员突破万人”等重典治吏、严刑峻法等高压反贪,除此,还建立一整套的制度配合整治贪污。

我们这里聊聊,朱元璋两大反贪法宝:千古奇文《大诰》、全民捉贪。

千古奇文《大诰》:洪武一朝人手一册的学习手册

经过明初铁血反贪,朱元璋发现明朝的腐败情况仍未绝迹,仍为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他认为:“天下臣民不从教者多”。他希望通过教化,除掉劣根,但是要想趋民从教,一般办法是没有用的,必须用猛药。

他心中的猛药,是出台《大诰》。

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二年,仅仅四个年头,朱元璋亲自编写四本《大诰》,作为《大明律》的补充。

朕有天下倣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着为令,行至已久,奈何犯者相继,由是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作《大诰》以昭示民间。

——《大明律.御制大明律序》

所谓《大诰》,这是一套惩治贪官污吏的刑事法规,由案例、峻令和朱元璋本人的「训诫」三个部分组成,这四本书合计236条,其中案例的条目156条。

鉴于作者朱元璋文化水平低下,而且受众文化水平也不高,此书通俗易懂,有图、有案例,表述也较为血淋淋,别说,这样教育方式新颖,也在洪武一朝起到了一定警示和震慑官员作用。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反贪风暴的学习文本,印刷千万本,估计是中国历史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了。

朱元璋要求,明王朝从农村到城市,每家每户的正堂上必须供着《大诰》,成为工作生活之余必备读物。

明太祖真像

全民反贪行动:发动群众捉贪

朱元璋除了编制《大诰》进行轰轰烈烈的思想教育工作,用血淋淋的案例现身说法教育官吏,还在发动群众捉贪。

来自国家最底层的朱元璋,深知官员查官员的问题,不仅难以发现,而且一旦发现可能会出现官官相护,相互包庇的情况。

为了消灭贪官污吏,建立朱元璋理想中单纯、廉洁官员队,他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发动群众反贪,实行民告官制度,即由老百姓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十二布政司及府、州、县,朕尝禁止官吏、皂隶,不许下乡扰民。其禁有年矣。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来京。 ——朱元璋

朱元璋发出号召依靠“高年有德的老人”、“乡里见义勇为的豪杰们”帮助他治理地方。

老百姓可以把贪官污吏逮到京城,这属于朱元璋原创,通过这样政令赋予了老百姓监督贪官的权利,而且。朱元璋为了保障制度被有效落实,他要求老百姓带贪官去京城时,关津渡口不得阻拦。还规定,百姓捉拿官员,当官如果阻挡,全家族诛。

这场暴风雨般的群众运动,此起彼伏,在通往南京城路上,经常出现老百姓押解贪官污吏的景象。

中国历史上,赋予农民以不经任何法律程序直接纠拿官吏的权力,是一次伟大进步,更是古代历史上官吏制度的一次创新,也再次证明了从底层走出的皇帝反哺老百姓一种纯朴理想。

朱元璋画像

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洪武一朝,朱元璋都在为朱家后人扫除官场弊端,以身作则,严典打击,不可否认的是:布衣出身朱元璋,使用“重典反贪”政策不遗余力,并将监督和教育结合起来,虽然未能根除腐败、也出现一些冤假错案,但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达到了澄清吏治,净化官场风气,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起到了积极作用。

就连清朝人编修《明史》也给予高度评价: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大明王朝正因为这次反贪风暴,迎来了一段休养生息的延续时期。

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人亡政息。

在他去世第二个月到明朝灭亡,《大诰》再未发挥过实际作用,到了明朝中期,《大诰》就鲜为人知了,在明朝末年在民间此书彻底绝迹了。

不过,相信我们会记得,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皇帝,终其一生在与腐败做斗争,即便主观上这是为政权稳定的不得已行为,但在客观上也为后人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仅此一点,值得尊敬。

-END-

此为“史海沉浮系列”,欢迎关注@古今历史研习社,一起研究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