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皇帝庙号 庙号发展简史:源于商、复于汉、滥于魏晋、盛于唐宋!
庙号发展简史:源于商、复于汉、滥于魏晋、盛于唐宋! 庙号是祭祀用的称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不过周朝秦朝都没有沿用,到汉朝才重新启用庙号。 在汉初的时候,庙号议定是比较严格的,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庙号发展简史:源于商、复于汉、滥于魏晋、盛于唐宋!

庙号是祭祀用的称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不过周朝秦朝都没有沿用,到汉朝才重新启用庙号。 在汉初的时候,庙号议定是比较严格的,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要有功或者有德的皇帝才能有庙号。 庙号分两类,祖和宗,祖有功而宗有德,功为开创之功,「 ”功莫大于高皇帝”,汉朝功最高的就是汉太祖刘邦,他建立了汉朝;还有汉世祖刘秀名为中兴,实为开创,他建立了东汉。德为守成之德,「 ”德莫厚于孝文皇帝”,汉朝守成之德最高的就是汉太宗刘恒,他开创了文景之治。 商朝留下的庙号只有「 ”太、中、高、世”四个,其实在汉朝就已经有点不够用了,仅西汉有庙号的皇帝就包括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中宗孝宣皇帝、高宗孝元皇帝、统宗孝成皇帝、元宗孝平皇帝,后面三个严重不符合「 ”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东汉重立宗庙的时候,把他们的庙号废除了。 这种标准泛滥的情况也出现在东汉,东汉他庙号的皇帝有世祖光武皇帝、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穆宗孝和皇帝、恭宗孝安皇帝、敬宗孝顺皇帝和威宗孝桓皇帝,后面四位的庙号被董卓废除。 两汉二十余位皇帝,有庙号的近一半,虽然规范后下降到七人,可新庙号的确出现了,而且数量超过旧有的古老庙号,从这些新庙号的字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庙号是直接从谥号里边选字的。 谥号是给人盖棺定论的一两个字,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它的选取主要参照《谥法表》,凡是符合某个谥号释义一条或者多条的人,就可以获得这个谥号。当然,是去世后获得,这也是对君主的一种警示,告诫他们不要胡来,不然得个恶谥遗臭万年。 作为人手一个的标配货,谥号的数量自然是远大于庙号,在庙号数量不足的时候,从谥号里边拿字补充是再适合不过了。这也体现出一种趋势,即庙号日趋泛滥,失去了原有的奖励措施,不再是明君专属,而成为君主标配。 庙号泛滥从汉朝开始,汉朝挣扎了一把,废除了不少庙号,接下来的曹魏可不客气,一上来就是三个祖,还有一个自己尊自己的魏烈祖曹叡,之后的两晋南北朝,庙号要多乱有多乱,非祖即宗。 到隋朝统一,其实庙号也很有种大路货的感觉,只是隋朝时间短,这事让唐朝继承了,更关键的是,唐朝出现了超长谥号,比如李世民初谥文皇帝,叫唐文帝没问题吧,后来加谥加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谥号称呼没法叫了,就只好叫唐太宗了,于是乎唐朝以前以谥号称呼皇帝的习惯改成了以庙号称呼皇帝。 唐朝跟魏晋南北朝那些小政权和隋朝不同,它的历史很长,近三百年,皇帝很多,汉朝出现的新庙号不够用了,唐朝人就自己照着谥号继续创。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也是小政权林立,皇帝数量少到原始庙号都够用,谈不上新创,真正新创的还是辽宋夏金这几个,尤以历史最长的宋朝为最。 辽夏金创庙号的方法跟唐朝是一样的,大多从谥号取字,可宋朝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按照谥号,而是按照字面意思,所以宋朝庙号中很多都是谥号中没有的。比如仁宗就是这个时代出来的,取自「 ”仁者圣人”,还有英宗取自「 ”三代之英”、哲宗取自「 ”世有哲王”,这几个除了神,都很少在谥号中出现,而像徽、钦、宁、理、度、端等几个,就没在短谥中出现过,在长谥中也很少见。 经过唐宋两朝的积累,元明清三朝的皇帝再也不用辛苦地新创庙号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们直接从过去已有庙号中选取就行了,选的时候也讲规矩。 虽然说庙号本身是明君才有的,自然都是褒义,可随着庙号标配化和每个皇帝表现的不同,庙号也分出了三六九等,出现了褒贬之分,尤其是对于那些新创庙号而言,首个获得者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庙号的地位。 比如仁宗这个庙号,很幸运地遇到了宋仁宗这个皇帝,是他让仁宗庙号成为高级庙号,后面会有元仁宗、明仁宗和清仁宗,这些皇帝的继任者愿意给前任上这么一个庙号,像徽宗就不一样了,之后三朝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提议给皇帝上这个庙号?现任皇帝那里根本通不过,提这个建议的人分分钟撤职查办!
很赞哦!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