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清时期国子监 古代的”清华北大”,国子监又是怎样为国家层层选拔人才的
古代的”清华北大”,国子监又是怎样为国家层层选拔人才的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今天的清华、北大不相上下。国子学、国子监的历史悠久,从西晋开始就设立了「 ”国子学”,直到清朝都还在延续。 清初
古代的”清华北大”,国子监又是怎样为国家层层选拔人才的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今天的清华、北大不相上下。国子学、国子监的历史悠久,从西晋开始就设立了「 ”国子学”,直到清朝都还在延续。 清初,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在顺治的七年,改南京国子监为当时的江宁府学,而保留了北京国子监,当时也称国学,「 ”太学”。 皇帝对国子监的重视 在清代,统治者对「 ”国子监”是十分重视的。当时,国子监作为一个学校,学生众多,但是,却没有多余的土地修建教学楼。 「 ” 令拔贡及助教等居住其中,就近肄业。” 当时的弘历皇帝直接将国子监南面方家胡同官房间拨给国子监,以不影响「 ”国子监的正常教学” 1783年,乾隆在一道上谕中讲到: 「 ”国子监,为人才汇集之地。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而辟雍之立,自元明以来,典制胭如,自应增建以臻美备。” 国子监的学生 在清史稿中有一个国子监学生的记载: 「 ”毕了业的学生中,有贡、有监。其中,贡生有六种,即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而与之对应的监生则有四种,即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其中,关于荫监忧愤两种,恩荫、难荫,这些都称为国子监生。” 当时,皇帝恩赐入监的称为恩监,而那些贵族官僚的子弟,特别是那些因为祖、父为朝廷效力而死于国事的称为荫监,意思是受到了上一辈的荫蔽的「 ”官二代”。而由增生、附生选优入监的则称为优监,由俊秀、为国家事业捐款做出贡献的贡生称为例监,由糜生、增生、附生或俊秀监生援例报捐贡生的称为例贡。 但是,在国子监生中,最为人们重视的是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合称五贡。由五贡出身而任官职的人和举人、进士一样,称之为正途,和杂流出身者不同。 而岁贡的名额,府学岁1人,州学三岁2人,县学二岁1人。在每个名额之下,正式名额一名,递补名额二名。优当时的学政在各府、州、县学康膳生员中按年资选送。如有滥充,发配回原学。滥充的人达到了5名以上,学政要被罚。作为一个生员入学,一般要在10年后才能取得选送的资格。 国子监的命运 当然,这些层层选拔的人才,最后无疑是高中而入仕途,进而成为一个官员为国家效力,和今天的清华类似,学有所成就去当官。 和现在的「 ”清华北大”相比,古代的国子监无疑是更困难的,特别是作为一个生员,需要经过10多年才能得到选送,在选送之后又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有所作为。可见,古代的选拔制度比起今天无疑是更加残酷的。 对此,你认为古代的国子监的选拔为什么要这么严格呢?假如和今天一样,放松选拔的难度,增加对应官职的人数,在古代而言是好还是坏呢? (原创作品,侵权必诉,每天发布好玩的历史知识,关注我可以一直看最新的文章哦)
很赞哦!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