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父母告子女不孝案例 子女的孝:清代子女都会为父母准备怎样的寿诞礼?

火烧 2021-12-25 00:14:32 1052
子女的孝:清代子女都会为父母准备怎样的寿诞礼? 中国自古讲究人情,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清朝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是极其注重人情往来。 节庆期间,无论是街坊四邻、亲朋好友,还

子女的孝:清代子女都会为父母准备怎样的寿诞礼?  

父母告子女不孝案例 子女的孝:清代子女都会为父母准备怎样的寿诞礼?
中国自古讲究人情,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清朝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是极其注重人情往来。 节庆期间,无论是街坊四邻、亲朋好友,还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都要行拜贺礼,甚至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清人还流行贺木之贺,即家中孩子给老人提前准备好寿衣、棺木,请亲友齐聚家中庆贺一番。 >皇帝寿诞 >红白喜事不是每年都会有的,因此,清人做寿之风盛行,并愈刮愈烈、愈搞愈奢。尤其是那些官宦富贵人家,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对生活的依恋,随着岁月的流逝,似乎只有大摆寿宴才能证明自己身体康健、安享富贵。 >清朝民间认为,50岁、55岁、66岁、73岁、84岁是生命的关口,闯过去则能继续荣享生活,故而在这些年龄段做寿也愈发隆重,有些地方甚至要大摆宴席。 >有些官员或是富户,为了彰显实力,一场宴席甚至会摆上一周的时间。宴席结束后,还要谢客。从头到尾,一场热闹的寿宴摆上百余桌,光吃食上的花费需要几千两白银。 >更不要说,清朝寿宴上必不可少的搭台唱戏、民间流水宴请等。 >清朝皇帝寿诞 >清朝民间穷人家虽然也会做寿,但奈何经济实力有限,大多就是在正堂设一桌寿宴,亲朋好友借此机会团聚一番。邀请的亲友、晚辈的数量,也是根据长辈在地方的知名度、威望和家中经济情况,亲友和晚辈们会在寿宴上送上礼物。更贫穷的人家干脆连寿宴都摆不起,只是邀请亲友晚辈过来,吃一碗寿面而已。清人好脸面,不管家中多穷,只要能请得起一碗寿面,就是一定要做寿的。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清朝出殡 >清人的民间吊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渐弃简从奢的趋势。有些地区,遇家中有人新丧,亲友们需要用各类酒肉食物祭祀,三周才能脱去丧服,百日之内各府门口也需要挂着白灯。 >到了顺治年间,丧事变得更为奢华,原本常用的彩纸竹架山川水景,全部换成了彩泥烧成的大船、人偶、金银首饰、美食佳肴等。 >江浙一带为了攀比,有些人家还会用面粉做成人偶、元宝、荤素佳肴等模样,蒸熟后送到坟地里。这些食物经过祭祀后,直接被丢弃。 一场丧礼,花费几千两白银在富庶的江南之地,并不少见。 清人喜欢节庆拜贺本来无可厚非,这些礼仪甚至会让整个社会呈现团结的景象。但是,清朝中后期,庆贺吊唁的奢侈浪费,却为整个清朝日后的衰亡埋下了种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