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死人的坟墓 古罗马角斗表演,是如何从死者坟墓的附近走向了「 ”大竞技场”

火烧 2021-10-14 06:57:36 1075
古罗马角斗表演,是如何从死者坟墓的附近走向了「 ”大竞技场” 角斗表演最初的场所可能有三个,即死者的私家住宅、死者坟墓的附近和罗马广场。第一个场所的缺陷在于场地的局限性。第二个场所是在距坟墓几步远的一
死人的坟墓 古罗马角斗表演,是如何从死者坟墓的附近走向了「 ”大竞技场”

古罗马角斗表演,是如何从死者坟墓的附近走向了「 ”大竞技场”  

角斗表演最初的场所可能有三个,即死者的私家住宅、死者坟墓的附近和罗马广场。第一个场所的缺陷在于场地的局限性。第二个场所是在距坟墓几步远的一块平地上,观众站在这样最简单的「 ”角斗场”的周围,观众与比赛者之间有木质栅栏,栅栏是用来控制人群的。第三个场所就是罗马广场。 一、最初,罗马还没有为角斗表演专门建造的固定建筑物 公元前264年,朱尼斯·布鲁图斯的儿子们所举办的第一次角斗表演就是在葬礼附近的牛市的空地上进行的。后来,角斗演变为奴隶主贵族私人娱乐形式,角斗有时在奴隶主贵族的院子里进行,有时在广场上进行。 在广场上进行时,主办者临时搭起架子和台子,角斗士在台上表演,观众站在四周津津有味地看他们厮杀,不时发出喝彩声,角斗表演完毕之后,主办者便把架子和台子拆掉。 到公元前1世纪中期为止,罗马还没有为角斗表演专门建造的固定建筑物。公元前53年,库里翁授权建造了两个木质的剧场,形状如同希腊的半圆形建筑物一样,围绕一个中心点上逐级连续上升。上午,剧场同时提供两种不同的演出两个隔板足可以将两个演出舞台隔开,防止演出的声音相互干扰。下午,这两个剧场的阶梯式看台上塞满了观众,这两个剧场在它们的枢轴上旋转着「 ”这样整个罗马民族”,老普林尼怀有愤慨地写道,「 ”装载在两条轮船上,被两个枢轴而运载着。” 二、角斗士进入了「 ”大竞技场” 这两个木质的半圆形建筑连接在一起,当撤去中间的隔板和舞台的时候,令罗马人感到惊讶的是,大竞技场由此产生了,角斗士从此进入了大竞技场。 「 ”大竞技场”这个术语的字面意思就是「 ”两边的剧场”。它好像两个管弦乐队演奏区已被向后转至后面而形成角斗场,在这个过程中,舞台建筑或背景幕将被撤掉。竞技场的装饰性的精巧设计吸收了古典建筑传统,外面的门面采用了希腊式整齐有附墙的柱子,大量使用精制的石头和雕塑,用更实用的罗马建筑材料作面具。座位由一系列从中心向外围辐射,由斜向上的拱顶支撑着,这样可以使观众看得更清楚些。角斗场由隔墙围绕,这是竞技场与剧场在作用上的一个显著区别。 三、永久性竞技场开始建造 公元前1世纪后期,意大利各个城市开始建造永久性竞技场,不过许多竞技场仍然是暂时性的,或者说至少还是木质的。即使罗马城内的竞技场仍然是木质的底座,结果造成了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安东尼·皮乌斯时期,木质座位坍塌,致使1112人死亡。 永久性的建筑物象征着永久的政治控制。庞培于公元前55年建造了一个永久性剧场,恺撒于公元前46年建造了一个比较坚固的木质竞技场,奥古斯都于公元前13—11年建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石头的剧场。 自从公元前1世纪初起,在庞贝城和坎帕尼亚的其他地方就已经出现了供角斗表演用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圆形的,圆形建筑表明所有的观众的平等性至少,坐在每一排的所有的观众是平等的。 四、罗马帝国时期,角斗表演主要在角斗场里举行 统治阶级的「 ”面包加竞技”政策促进了角斗场的大量建造,罗马帝国境内的许多城市里陆续建造了模大小不一的竞技场,即使到了现在,竞技场的遗迹,在罗马人曾经统治过的欧、亚、非地区都可以见到。 从共和后期起,罗马的竞技运动包括角斗在内己成为进行政治派别斗争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工具,因而特别受到罗马统治者的重视。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建造了第一个石头大竞技场。公元58年,尼禄在万神庙的西北建造了极其豪华庞大的木质角斗场,公元64年的大火烧毁了这一大竞技场。此后,罗马统治者陆续建造了许多竞技场,包括罗马城在内,意大利半岛各大城市都有竞技场。其中最著名的、最典型的、规模最为宏大的当属科罗塞姆大竞技场,它确立了竞技场的建造模式,这个模式传播到了罗马各地。 五、科罗塞姆大竞技场 在拉丁语中,科罗塞姆就是「 ”巨大”、「 ”庞然大物”的意思。科罗塞姆大竞技场又名「 ”弗拉维大竞技场”、「 ”弗拉维露天剧场”或「 ”古罗马圆形大剧场”,叫法不一,译法不同。 科罗塞姆大竞技场位于罗马城中心,古罗马广场附近,交通很便利。科罗塞姆大竞技场的地基原是尼禄皇帝的金宫中的一个小湖。公元72年,韦伯萝皇帝开始兴建,至公元80年由提图斯皇帝完成,历时8年之久。据说,提图斯皇帝在摧毁耶路撒冷后,将十万俘虏带回罗马,使用了其中的四万奴隶建造这座建筑物。后来,科罗塞姆大竞技场又由提图斯的弟弟兼继任者图密善进行了扩建,增设了关放野兽的地下室。 由于修建竞技场的两个皇帝以及后来完成竞技场最后一层建筑的皇帝都属于弗拉维家族,故称「 ”弗拉维大竞技场”。科罗塞姆大竞技场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之一,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之一。 科罗塞姆大竞技场外观上呈正圆形,俯瞰实为椭圆形,整体建筑看上去颇像一座现代化的圆形运动场。「 ”从外面看,它分为四层下三层都是拱式券廊,每一层都有八十根拱柱和八十个券洞而顶上一层则为厚重的冠冕式的墙,把整个建筑物紧紧箍住。”整个建筑物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大直径长为188米,小直径宽为156米,圆周长达527米,围墙高达57米,均用淡黄色大理石砌成。 科罗塞姆大竞技场内分为观众区域与表演区域。观众区域为阶梯形的看台,看台是按照观众的等级安排的,被分成了三个区。底层为第一区,是贵宾席,该区的第一排是皇帝及其随行人员的专座,用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该区的其它座位则为元老院议员、祭司、法官、贵宾等,以及后来的主教所设向上的第二层为第二区,为骑士席最高层即第三区,是平民席。第三区的上部还有一层,是专为妇女们保留的,其座椅为木制的。再向上则为一个较大的平台,此处可供其他贫穷的观众随意站立观看表演。为了观众们的人身安全,看台前专门建有高高的栏杆护墙,与表演区相隔开。 卡森对科洛赛姆大竞技场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看台包括皇帝所专用的包厢,前几排的看台则是留给地方行政官、外国的显贵和元老们用的,其后的几排则留给仅次于最高社会阶层的人用的,其中一组座位是留给士兵、牧师和其他群体用的。和在剧场里一样,妇女不仅要与男人分开就座,而且还被置于最后面的、最高处的包厢里最差的座位。在妇女之后则是供贫穷的人们站着观看的地方,穷人们是无权获得座位的。整个看台区域都用帆布遮棚遮荫,帆布遮棚庞大而复杂,以致于不得不从帝国海军中派来一个士兵分队驻扎在罗马城,专门负责操纵帆布遮棚。 竞技场的安全措施非常严密,铁栅栏把观众就座区域安全地封闭起来,看台的底基处竖起了可旋转的圆柱以防万一发疯的野兽跳过栅栏时,使它不能得到立脚处而跳入到观众席中,从而保证了观众们的人身安全。科罗塞姆大竞技场共有80个进出口,其中的76个供平民百姓进出,2个供皇帝和大臣进出,2个供参加表演的角斗士出入使用。专门供皇帝进出的门比其它门都要宽得多且带有一框。公众是凭免费门票进场的,每张票上都写明持票者应走哪一个入口。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观众可以利用又宽又陡的楼梯上的出入通道很快疏散完毕。如果观众席中出现骚乱,士兵可以沿通道立刻赶到。 科罗塞姆大竞技场中央是一个椭圆形的表演区域即角斗场、斗兽场,长约86米,最宽处为63米,是角斗、斗兽、竞技、和进行模拟海战的场所。角斗场的下面是牢笼的天窗和升降机,这使得角斗士们看起来仿佛是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就如同现在演唱会中歌手从舞台下缓缓出来一样。 另外,角斗场的下面还有间的地下室,分别为乐队室、道具间、化妆间、角斗士所临时居住的地下室、和兽槛即关闭野兽的牢笼以及排水设备。当表演斗兽时,关在斗兽场下面笼子中的饥饿的野兽被释放出来,它们飞跑上楼梯,急切地穿过活动的天窗而进入斗兽场上。表演区域地面比最前面的贵宾席前沿低5米,可灌水成湖,表演大规模的海战。 科罗赛姆大竞技场雄伟壮观,质地坚实,被视为罗马帝国的象征,当时罗马人有句谚语大圆形竞技场如有倾纪之日,罗马帝国必亡。事实上,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大圆形竞技场却作为历史文物遗留了下来。直到今天,它的残垣断壁仍矗立在罗马城。同时,科罗赛姆大竞技场又是罗马帝国时代帝王、贵族、奴隶主取乐的场所,渗透着角斗奴隶的鲜血。它既体现了古代罗马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同时又是罗马奴隶主阶级欺压奴隶的历史见证。 六、庞贝竞技场 在挖掘出来的庞贝城的东南,人们发现了一个露天圆形剧场,称作庞贝圆形竞技场或庞贝圆形剧场。庞贝竞技场直径达130多米,可容纳2万多名观众。中间低平,四周看台呈梯形。中央角斗场的直径有60多米。看台和角斗场之间有两米多高的铁栅栏,以防发生意外事故。庞贝圆形竞技场里的座位,如同其他演技场一样,是按照等级安排的看台的最下边几排是市政会成员、长官、贵宾和角斗士表演主办者的席位。中间的10多排是购票入场者的座位。最上边的拱廊没有座位,一般是免费观看。最上层安排有妇女的小包厢。在阳光炙热的日子,人们在座位上面可撑起帆布阳伞。 除了科罗塞姆大竞技场与庞贝大竞技场之外,罗马还有普拉竞技场,阿尔圆形竞技场等。 不但国家能够建造大型竞技场,私人也可建造角斗场,但需要申请得到国家批准之后才能建造。后来,为了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罗马政府曾经规定必须具备骑士资格的人才可兴建角斗场。 角斗场表面看是「 ”君民同乐”的场所,实际上则是等级分明的场所。就座位置是根据观众在罗马社会中的地位与等级决定的身份越高贵,距离拼杀的地方越近,观赏效果越好。妇女的座位最差。由此可见,古罗马是一个等级森严而分明的社会,妇女地位较低的一个社会。 七、角斗场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古罗马角斗场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巨大的石灰华石块和水泥。在建造过程中,把这些巨大的石灰华石块垒砌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建筑正面的高度有50米。为此,古罗马人使用了起重机。他们使用的是踏车起重机,即用人力操作的起重机。这些石块用放在石块内部的金属连接装置连接在一起。这些连接装置的形状像长矛的矛头,穿入预先钻好的洞中,然后,顺着连接点向下开一条槽,把熔化的铅灌入空穴中,既可以使它们严丝合缝地连接在一起,又可强化牢固程度和防止腐蚀。最后,在石灰华石块的连接处涂上薄薄的灰浆。石灰华石块之间的弯顶和拱是这座巨大建筑中突出的结构特点。 这些技术是从希腊人那里学习来的,然后罗马人利用水泥等新建筑材料加以发展。罗马建筑家对水泥的开发利用是建筑技术中的重大突破。这使他们能够建造比以前更坚固、更大的拱形结构。在古罗马斗兽场中使用的水泥掺入了一种特殊的成分除了石灰、岩屑和细沙混合物外,还有维苏威火山的一种红色火山灰。这种特殊的材料使古罗马斗兽场使用的水泥具有异常强固耐久的性能。 八、古罗马角斗场不仅是一个公共娱乐场所,也是一个政治舞台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坚固结实的古罗马角斗场是世界上和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之一。 古罗马角斗场绝非一个简单的公共娱乐场所,也是一个政治舞台,罗马统治者利用向民众提供角斗等竞技表演收买人心,展示罗马权力。「 ”角斗场作为一种帝国概念不仅仅是一种供观赏的建筑,也不仅仅是用来进行昂贵的、血腥的竞技它代表一种位于罗马中心的社会政治结构。竞技场的基本功能是一种罗马化的工具……竞技场是一种社会政治控制的角斗场,它在共和晚期,字意上和意识形态上形成,在帝国初期达到成熟,公元一世纪晚期二世纪初期在罗马范围内确立。” 角斗场显示了罗马的力量与光荣。罗马人在自己所征服的地区、各行省不惜人力、物力及财力兴建这种血腥的角斗场,举办角斗士表演和斗兽表演,也是罗马化的一种表现。具有罗马特色的角斗士表演为当地民众所喜欢甚至痴迷,一方面,可以培养和增加罗马文化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罗马帝国的意识形态体系,另一方面,因沉溺于角斗士表演等竞技中,而消磨意志,同时畏惧罗马统治者的淫威而「 ”安心”于罗马的统治。 参考文献: 魏茂营《古罗马角斗研究》 高福进《罗马角斗士起源与兴衰》 陆霞《论罗马奴隶主的奢侈性消费》 杨共乐《罗马社会经济研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