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 历史日本移民
历史日本移民
历史: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即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
没有查阅专业材料,凭印象和记忆写一点哈
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其目的,移民成分与早期西班牙葡萄牙向美洲移民均有不同。
日本的对外扩张,深层原因是日本国土狭小,生存状况恶劣。日本将势力扩展到东三省后,立刻开始了所谓“满洲拓殖计划”,大规模有计划的向东北移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在东北的统治,企图将东北变为其永久领土。
在东三省的日本移民,相当大一部分是由政府安置来的,属于强制移民,另有少部分是关东军和伪满政府的家属。绝大多数日本移民,都还是处于平民百姓的地位,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
而西葡等国的早期海外移民,则是出于冒险掠夺或宗教传播的原因。西葡等国的早期对外殖民扩张,其原动力是对贵金属和稀有商品的追求,哥伦布麦哲伦等虽有国家支持,但都不是正式的军队。西班牙对于印加和阿兹特克的征服,都是少数野心家带着“私人军队”完成的。而早期的殖民者,多是大农场主、矿主和传教士,属于高层人士,压迫统治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
西葡等国对美洲的移民,一直以来都缺乏有计划的国家组织,一方面与地区文化差异有关,西欧各地民族迁移频繁,人民没有长期安居一地的传统,另一方面,西属美洲环境艰苦,远没有伊比利亚优良的气候和环境,普通老百姓迁移过去改善不大,西班牙葡萄牙国内的人口压力也不是特别大。
为什么历史上有这么多日本人在南美洲
简单的说,就是一百对年前,南美进行了独立运动,各国基本上形式上取得了独立。但是南美国家尤其是像巴西,人口缺乏,劳动力严重缺乏。所以当时的南美各政府除了推出鼓励各国移民到来的措施外,还向各个国家发出邀请,请他们派遣移民来居住。而这之中就有日本,当时日本人口已经相当庞大,人地矛盾相当突出,所以接到邀请后很高兴的就派遣了大量的移民前往,这就是南美现在大量日本侨民的来历。
而且,为什么二战时中国东部、南部包括香港在内的所有地方都被占领了,唯独澳门没有?其实也跟这有关。因为当时巴西还是很大程度上受葡萄牙的控制,而葡萄牙则威胁日本,如果他占领澳门,那么他们将遣返所有在巴西的日本人,这样把日本人吓住了,澳门才免于被占领。
以上是本人以前所了解的一点东西,希望会对你有帮助。
日本人是古中国人移民过去的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中国毗领的日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从体质结构和日本语的起源两方面来考察。
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体,也是日本文明的创造者。然而,这里所说的“民族”,既不同于人类学中的“人种”概念,也不同于民族学中狭义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较为宽泛的概念。
因而,本书所说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数民族阿伊努族。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决。
从体质结构来看,诸种见解大致可分三类:(一)“人种更替说”,认为在日本列岛曾发生一次乃至两次人种更替。 如在19世纪80年代,解削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在绳纹时代生活于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绳纹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其他人种驱赶往北方。
(二)“混血说”,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在绳纹时代之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的其他人种混血,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 医学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学界主流。
(三)“演变说”(或称“连续说”),认为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质逐渐演变,成为弥生时代人、古坟时代人乃至现代日本人。它更为重视人种的继承性,既不赞同“人种更替说”,也不大重视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
二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持此说,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从各时代日本人的体质结构来看,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是毫无疑义的。
考古学已证明在10万年乃至2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岛生息。 但是,由于尚无这一时期的人类骨化石的发现,因而无从了解其体质特征。
目前,在日本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丰桥市牛川町发现的“牛川人”,约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征。除“牛川人”外,在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圣岳人”,其生活时代均不超过3万年前,已进入“新人”阶段。
它们的体质特征是身材较矮。例如,在冲绳岛发现的“港川人”,距今约18000年,男性身高约155厘米。
女性约144厘米。与中国大陆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较,较之华北地区的身材较高的“山顶洞人”,他们更类似于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身材较矮的“柳江人”。
可以认为,在冰河期海面较低而出现陆桥时,“古蒙古利亚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之一部,从中国大陆南部移居到冲绳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们便是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母体。
从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时代。 由于已渡过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岛与大陆隔绝,一般认为,绳纹时代人与大陆来往甚少。
目前,已发现数干具绳纹人的遗骨。从其体质结构来看,虽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同为绳纹人也有体质差异,但大都保留着“古蒙古利亚人”的典型体征,如身材矮、脸型短、鼻扁平等,与现代日本人显然不同。
然而,自绳纹时代晚期开始,又有亚洲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到弥生时代,大陆移民急剧增加。
1953年,九州大学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县土井浜发现了200余具保存良好的弥生人遗骨。其体质结构与绳纹人明显不同,其特点是身材高(平均约162-163厘米)、脸型长等,更接近于现代日本人。
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弥生时代的大陆移民,来自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蒙古东西伯利亚等东北亚地区,属“新蒙古利亚人”系统,最初居住于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后逐渐向东扩散,经近畿地区扩散至关东地区。
在扩散过程中,他们不断与原居民(绳纹人的子孙)混血。不过,学者们对大陆移民的人数与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其估价却大相径庭。
持“演变说”的学者认为,这些来自东北亚的大陆移民,因后续乏人,在混血过程中,逐渐为原居民集团所吸收,其影响不大。而持“混血说”的学者②,则运用当代的人口统汁法和拟态模型法推算,移民过程近千年(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大陆新移民的人数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在有些地区应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们认为混血之影响,远远超过一般人们的想象。
自然人类学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说。诚然,他们也承认地域的差异,认为在弥生时代来自东北亚的新移民大多居住于北九州地区。
其一部分曾扩散至近畿和关东地区,而地处偏远的东北地区、北海道、西北九州,离岛地区,则较少或几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响,仍以绳纹人的子孙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于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认为是未受混血影响的绳纹人的直系子孙。 于是,在弥生时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构造,即移民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西日本)和绳纹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东日本)。
而且,指纹、耳垢、齿冠的类型调查以及近年来新兴的血液、病毒的遗传因子调查,亦似乎支持这种“二重构造”说。当然,在弥生时代,也可能有中国江南地区的移民,直接或经南岛地区进入日本。
但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尚不多见。 弥生时代后的古坟时代(3世纪至6世纪),大陆移民仍不断进入口本,且继续向东日本扣各地扩散,与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续进行。
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构造。
古代日本是怎样建国的
“古代日本是个移民国家”这个概念在中国史学界可能还很生疏!有不少历史学者都表示他们没听过有这种说法,没有这个概念!笔者现在重点研究明代中日关系史中的嘉靖倭寇历史,总结出一个自我观点是“此倭非彼倭”。
笔者研究的角度是从中日间“交通工具”的海船问题出发。因为中日间远隔大洋,如果没有先进的“过洋大船”的话,“倭寇”过不来。
因此笔者在网上发表的《倭寇史观的重新探讨》一文中,提出:明代时期日本还没能力建造过洋大船;永乐朝日本开始朝贡的两艘“朝贡船”还是永乐皇帝赐赠给日本的无偿援助。这问题提出后,就有网友学者反问下述两个问题:·汉代时候日本已经开始通中国了,没有过洋大船日本人怎样过来?·唐代日本的遣唐船都是“日本船”,这是史学界的“定论”!为什么说到了明代日本反而不能建造过洋大船?`这些提问都涉及到古代的日本究竟是怎样的国家?什么时代形成的?等等日本古代史的基本认识问题。

这问题本来不在笔者的研究范围,但居然有人提问也就不能不认真地回答。因此笔者也就认真地翻阅了不少相关的日本古代史的文献与史料,结果意外地发现了下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遣唐船是日本船的学说,是日本学者虚构出来的问题。
第二个是:日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起来的移民国家。针对前一命题,笔者找到了从明治时期以来,架构该学说的重要基础论文:1903年明治末期由水生的论文《遣唐使》〈注1〉;1920年大正时期谷森饶男的论文《关于日唐的交通路》〈注2〉;1926年昭和初期木宫泰彦的论著《日支交通史》;以及1955年战后森克已的论著《遣唐使》等等文献后总结出了一个研究报告《遣唐使船是日本船学说的臆断问题》〈注3〉,指出了该外来学说牵强附会的虚构问题。
针对第二个命题,就是笔 者正要整理的一篇研究报告《日本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形成的移民国家》。“移民”的概念是日本史学界的“禁忌”“移民”与“移民国家”这两个名词是日本史学界最忌讳使用的名词,可能是日本史学界的“禁句”!因为一公开肯定“移民”或“移民国家”这一历史概念时,无疑地等于公开否定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所灌输的单一民族国家与皇国史观教育的宗旨。
因此日本史学界对于古代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大陆移民”,回避使用“移民”一词,基本上都使用出典于《日本书纪》、《古事记》等日本古代官编“正史”用语的“归化人”或“渡来人”。所谓“归化人”或“渡来人”用白话说就是“移民”。
“归化人”这个用词本身带有一种“自大意识(对外)”与“愚民意识(对内)”。这也是日本史学界固执于使用这个专有名词的本意。
所谓“归化人”的称法,实质上只不过是带有浓厚“华夷思想”(日本称之为“中华思想”)的古代日本老一代移民的统治阶层,称呼新一代移民的一种叫法而已!“归化人”这一古代“大陆移民”的概念,在19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皇国史观”盛行的年代下,成为日本国粹主义者鞭尸的对象。二次战后,史学家关晃才站出来为“归化人”平反。
主张“归化人”(大陆移民)是古代日本国家建设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功劳者〈注4〉。1965年《日韩基本条约》签定后,为顾及日韩关系正常化后的韩国国民感情,日本学术界才改用“渡来人”这个不太具有民族差别意识的专有名词来取代“归化人”一词。
日本古代千年移民史古代的日本海岛可说是个荒岛!根据人口学家小山修三运用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演算出“绳文时代人口与人口密度表”,并得出了下述的结论:公元前200年以前的绳文时代(秦汉时代以前)日本海岛上的原住民(绳文人)人口,平均只在十万人左右,也就是几近于一个荒岛。而其文化仅为绳纹土器文化!公元前200年以后的弥生时代(从秦汉到唐宋),弥生人(外来移民)的人口则呈直线地上升,相当于中国汉朝时期日本海岛的人口约增加到六十万人左右,到了唐朝时期则达五百四十万人左右。
人类学家埴原和郎运用人口增殖模式演算法,参照小山修三的绳纹人口表数据,推算出从BC300年到AD700年千年间,日本外来移民人口几乎高达一百五十万人。那些外来移民(弥生人)再加上他们的后裔在内时,他们的总人口几乎是原住民(绳文人)的九倍之多。
这个“埴原百万移民说”发表后震撼了日本史学界,成为日本古代人口变迁历史的经典学说,但也马上受到国粹派学者的围剿。日本史学界基本上也肯定:古代日本国家的形成,如果没有那长期的大批的而且优秀的“归化人(大陆移民)”,传播进来各种先进的“汉文化”与生产技术的话,古代日本的文明开化将不知道还会再落后几百年?另外关于日本古代民族的由来及国家的形成,日本史学界也存在有“骑马民族征服说”及“外来朝廷”起源说等等外来政权说。
再加上日本古代的大和朝廷时代与朝鲜百济王族的长期姻亲关系,足以充分说明古代日本是个移民国家的本质。简单地说:古代日本国家是“大陆移民”所建立的“移民国家”。
所谓“大陆移民”并非专指“中国移民”,而是广泛地指从东亚地域移民到日本海岛上的“古代人”。
《山海经》记载了中华民族向日本岛更早的移民
中国文化的东渡日本书卷8世纪唐朝时鉴真东渡,将汉文佛经传入日本,这幅日本书卷中,以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讲述了佛的历史。
而中华民族更早的东渡和移民,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的女娃部落。中国人从亚洲大陆向日本岛的迁徙有许 多次,其中徐福东渡日本是最著名的一次。
在此之前,帝禹时代曾考察过日本列岛,《山经》就是这一考察的结果,其中《东山经》的 第三条考察路线,记述的就是如今的山东半岛的胶莱平原(当时尚被海水淹没),以及东 海的一系列岛屿。其后,又于黄帝时代曾接近或抵达日本岛,炎帝时代的女娃部落曾迁徙、避难到日本列岛,她们构成了日本大和民族基因来源的主体,女娃则成为日本天皇家族尊崇的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原型。
其中,帝禹时代的地理考察,不排除伴随有华夏居民向东海诸岛屿(包括朝鲜半岛、日本黯列岛)迁徙的可能,应视为最早的移民。
日本是中国人以前移民到那的么
当然是!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从体质结构和日本语的起源两方面来考察。
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体,也是日本文明的创造者。然而,这里所说的“民族”,既不同于人类学中的“人种”概念,也不同于民族学中狭义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较为宽泛的概念。
因而,本书所说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数民族阿伊努族。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决。
从体质结构来看,诸种见解大致可分三类:(一)“人种更替说”,认为在日本列岛曾发生一次乃至两次人种更替。如在19世纪80年代,解削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在绳纹时代生活于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绳纹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其他人种驱赶往北方。
(二)“混血说”,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在绳纹时代之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的其他人种混血,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医学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学界主流。
(三)“演变说”(或称“连续说”),认为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质逐渐演变,成为弥生时代人、古坟时代人乃至现代日本人。它更为重视人种的继承性,既不赞同“人种更替说”,也不大重视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
二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持此说,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从各时代日本人的体质结构来看,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是毫无疑义的。
考古学已证明在10万年乃至2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岛生息。但是,由于尚无这一时期的人类骨化石的发现,因而无从了解其体质特征。
目前,在日本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丰桥市牛川町发现的“牛川人”,约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征。除“牛川人”外,在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圣岳人”,其生活时代均不超过3万年前,已进入“新人”阶段。
它们的体质特征是身材较矮。例如,在冲绳岛发现的“港川人”,距今约18000年,男性身高约155厘米.女性约144厘米。
与中国大陆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较,较之华北地区的身材较高的“山顶洞人”,他们更类似于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身材较矮的“柳江人”。可以认为,在冰河期海面较低而出现陆桥时,“古蒙古利亚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之一部,从中国大陆南部移居到冲绳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
他们便是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母体。 从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时代。
由于已渡过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岛与大陆隔绝,一般认为,绳纹时代人与大陆来往甚少。目前,已发现数干具绳纹人的遗骨。
从其体质结构来看,虽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同为绳纹人也有体质差异,但大都保留着“古蒙古利亚人”的典型体征,如身材矮、脸型短、鼻扁平等,与现代日本人显然不同。然而,自绳纹时代晚期开始,又有亚洲大陆移民进入日本。
到弥生时代,大陆移民急剧增加。1953年,九州大学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县土井浜发现了200余具保存良好的弥生人遗骨。
其体质结构与绳纹人明显不同,其特点是身材高(平均约162—163厘米)、脸型长等,更接近于现代日本人。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弥生时代的大陆移民,来自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
蒙古东西伯利亚等东北亚地区,属“新蒙古利亚人”系统,最初居住于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后逐渐向东扩散,经近畿地区扩散至关东地区。在扩散过程中,他们不断与原居民(绳纹人的子孙)混血。
不过,学者们对大陆移民的人数与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其估价却大相径庭。持“演变说”的学者认为,这些来自东北亚的大陆移民,因后续乏人,在混血过程中,逐渐为原居民集团所吸收,其影响不大。
而持“混血说”的学者②,则运用当代的人口统汁法和拟态模型法推算,移民过程近千年(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大陆新移民的人数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在有些地区应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们认为混血之影响,远远超过一般人们的想象。自然人类学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说。
诚然,他们也承认地域的差异,认为在弥生时代来自东北亚的新移民大多居住于北九州地区。其一部分曾扩散至近畿和关东地区,而地处偏远的东北地区、北海道、西北九州,离岛地区,则较少或几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响,仍以绳纹人的子孙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于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认为是未受混血影响的绳纹人的直系子孙。
于是,在弥生时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构造,即移民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西日本)和绳纹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东日本)。而且,指纹、耳垢、齿冠的类型调查以及近年来新兴的血液、病毒的遗传因子调查,亦似乎支持这种“二重构造”说。
当然,在弥生时代,也可能有中国江南地区的移民,直接或经南岛地区进入日本.但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尚不多见。 弥生时代后的古坟时代(3世纪至6世纪),大陆移民仍不断进入口本,且继续向东日本扣各地扩散,与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续进行。
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构。
古代日本是怎样建国的
“古代日本是个移民国家”这个概念在中国史学界可能还很生疏!有不少历史学者都表示他们没听过有这种说法,没有这个概念! 笔者现在重点研究明代中日关系史中的嘉靖倭寇历史,总结出一个自我观点是“此倭非彼倭”。
笔者研究的角度是从中日间“交通工具”的海船问题出发。因为中日间远隔大洋,如果没有先进的“过洋大船”的话,“倭寇”过不来。
因此笔者在网上发表的《倭寇史观的重新探讨》一文中,提出:明代时期日本还没能力建造过洋大船;永乐朝日本开始朝贡的两艘“朝贡船”还是永乐皇帝赐赠给日本的无偿援助。这问题提出后,就有网友学者反问下述两个问题: ·汉代时候日本已经开始通中国了,没有过洋大船日本人怎样过来? ·唐代日本的遣唐船都是“日本船”,这是史学界的“定论”!为什么说到了明代日本反而不能建造过洋大船? ` 这些提问都涉及到古代的日本究竟是怎样的国家?什么时代形成的?等等日本古代史的基本认识问题。
这问题本来不在笔者的研究范围,但居然有人提问也就不能不认真地回答。因此笔者也就认真地翻阅了不少相关的日本古代史的文献与史料,结果意外地发现了下述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遣唐船是日本船的学说,是日本学者虚构出来的问题。
第二个是:日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起来的移民国家。 针对前一命题,笔者找到了从明治时期以来,架构该学说的重要基础论文:1903年明治末期由水生的论文《遣唐使》〈注1〉;1920年大正时期谷森饶男的论文《关于日唐的交通路》〈注2〉;1926年昭和初期木宫泰彦的论著《日支交通史》;以及1955年战后森克已的论著《遣唐使》等等文献后总结出了一个研究报告《遣唐使船是日本船学说的臆断问题》〈注3〉,指出了该外来学说牵强附会的虚构问题。
针对第二个命题,就是笔 者正要整理的一篇研究报告《日本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形成的移民国家》。 “移民”的概念是日本史学界的“禁忌” “移民”与“移民国家”这两个名词是日本史学界最忌讳使用的名词,可能是日本史学界的“禁句”!因为一公开肯定“移民”或“移民国家”这一历史概念时,无疑地等于公开否定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所灌输的单一民族国家与皇国史观教育的宗旨。
因此日本史学界对于古代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大陆移民”,回避使用“移民”一词,基本上都使用出典于《日本书纪》、《古事记》等日本古代官编“正史”用语的“归化人”或“渡来人”。所谓“归化人”或“渡来人”用白话说就是“移民”。
“归化人”这个用词本身带有一种“自大意识(对外)”与“愚民意识(对内)”。这也是日本史学界固执于使用这个专有名词的本意。
所谓“归化人”的称法,实质上只不过是带有浓厚“华夷思想”(日本称之为“中华思想”)的古代日本老一代移民的统治阶层,称呼新一代移民的一种叫法而已!“归化人”这一古代“大陆移民”的概念,在19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皇国史观”盛行的年代下,成为日本国粹主义者鞭尸的对象。二次战后,史学家关晃才站出来为“归化人”平反。
主张“归化人”(大陆移民)是古代日本国家建设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功劳者〈注4〉。1965年《日韩基本条约》签定后,为顾及日韩关系正常化后的韩国国民感情,日本学术界才改用“渡来人”这个不太具有民族差别意识的专有名词来取代“归化人”一词。
日本古代千年移民史 古代的日本海岛可说是个荒岛!根据人口学家小山修三运用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演算出“绳文时代人口与人口密度表”,并得出了下述的结论:公元前200年以前的绳文时代(秦汉时代以前)日本海岛上的原住民(绳文人)人口,平均只在十万人左右,也就是几近于一个荒岛。而其文化仅为绳纹土器文化!公元前200年以后的弥生时代(从秦汉到唐宋),弥生人(外来移民)的人口则呈直线地上升,相当于中国汉朝时期日本海岛的人口约增加到六十万人左右,到了唐朝时期则达五百四十万人左右。
人类学家埴原和郎运用人口增殖模式演算法,参照小山修三的绳纹人口表数据,推算出从BC300年到AD700年千年间,日本外来移民人口几乎高达一百五十万人。那些外来移民(弥生人)再加上他们的后裔在内时,他们的总人口几乎是原住民(绳文人)的九倍之多。
这个“埴原百万移民说”发表后震撼了日本史学界,成为日本古代人口变迁历史的经典学说,但也马上受到国粹派学者的围剿。 日本史学界基本上也肯定:古代日本国家的形成,如果没有那长期的大批的而且优秀的“归化人(大陆移民)”,传播进来各种先进的“汉文化”与生产技术的话,古代日本的文明开化将不知道还会再落后几百年?另外关于日本古代民族的由来及国家的形成,日本史学界也存在有“骑马民族征服说”及“外来朝廷”起源说等等外来政权说。
再加上日本古代的大和朝廷时代与朝鲜百济王族的长期姻亲关系,足以充分说明古代日本是个移民国家的本质。简单地说:古代日本国家是“大陆移民”所建立的“移民国家”。
所谓“大陆移民”并非专指“中国移民”,而是广泛地指从东亚地域移民到日本海岛上的“古代人”。但。
请问,日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哪,为何会离开
早在公元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向日本的持续且不断增长的移民迁徙。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主要由来自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及汉人和朝鲜人混合形成。他们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生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
大和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先人来自于何方,现以无法考量了,就怪他们是移民混交啊。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鸟越宪三郎最早发表新说“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教授对外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就这一发现又强调:“日本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地区是日本人的发源地。”
1988年9月,日本电视工作者同盟抵达云南,其任务就是拍摄《日本人的起源》。
此后,日本学者们的推论又由“倭人起源于云南”,进一步演绎为“倭人的祖先为云南的少数民族”,其范围与核心,基本圈定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种说法。
吴越移民和古代日本
浙江王勇教授在《吴越移民与古代日本》一书中就古代日本和吴越移民问题的论述如下:倭人的起源 1,混血人种关於弥生人的起源,从明治时代开始争论了百余年,代表性的观点有“土著人种说”、“外来移民说”、“混血人种说”。
持“土著人种说”者,如考古学家长谷部言人、铃木尚等认为:绳纹人顺应生活状态之变化而成弥生人,继而发展为古坟人,直至现代日本人。持“外来移民说”者,有人认为来自南岛,有人主张来自朝鲜,有人倡导“北方人种渡来说”,有人坚持“吴越移民说”。
清野谦次大概是“混血人种说”的始作俑者,他认为弥生人是绳纹人和外来移民混血而成的。埴原和郎对弥生人的混血率进行过别开生面的测算,他将身高的变化视作遗传因数的量化表现,测出土井浜人混血率为1比1.25,三津人的混血率为1比0.8,由此断定这是第一代混血儿。
“混血人种说”目前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问题是这些被称作“不速之客”的移民,究竟具有多大的规模。小山修三做过一个统计,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国人口,绳纹后期为16万1千人,弥生时代增至60万1千500人,两者相差近4倍。
这种人口数量激增现象,除了生活状况改善促进人口增长外,大量外来人口的加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埴原和郎的混血率测算无误,移民人数与绳纹人接近一比一。
零星来自各处的移民,不可能达到数以万计的规模,其中必有来自某处的迁徙集团。 2,来自何方 身材明显高於绳纹人的移民主体,究竟来自何处?围绕这个问题,中外学者提出过各种意见。
下面介绍几个主要论点,并作些扼要的评析。 朝鲜半岛直接渡来说。
上田正昭指出,日本历史上有过4次移民高潮:西元前200左右第一波,5世纪前后第二波,5、6世纪之交第三波,7世纪后半第四波。他认为第一波移民,从朝鲜半岛移居而来。
佐原真根据韩国礼安里古坟(4~7世纪)出土的63具人骨的平均身高(男子162.9厘米,女子150.3厘米),进一步限定这些移民来自朝鲜半岛南部。 上述观点主要立足于两地的文化类似性,但没有说明人口东徙的必然性。
事实上,弥生人迁居半岛的现象也存在,如《三国志》(魏书·弁辰传)说倭人从弁辰购铁,稍晚的《隋书》(东夷传)说百济人与倭人、中国人杂居等。所以,九州北部与朝鲜南部的文化类似性,不足以证明两者的授受关系,也可能是由某种文化同时流布两地所造成的。
北亚人种间接渡来说。据地理学家铃木秀夫研究,距今约3500年前(绳纹后期中叶),东亚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即出现寒冷化现象,引发人口迁徙。
阪口丰经过推算,得出更为精确的资料:3200年前至2400年前为第一次寒冷期,此后的300年间气温一度转暖,2000年前又出现第二次寒冷期。埴原和郎博士依据这些气候变化资料推断,在第一次寒冷化出现时,北亚的民族开始向温暖的南方移动,到了第二次寒冷期时,南迁的速度加快,两次南迁在时间上恰好与弥生时代对应,证明弥生移民从北亚经半岛而来。
将西元前3世纪前后的大陆移民东徙的原因归於气候的变化,虽然有其合乎情理的一面,但是上述解释的最大缺憾,是没有同时兼顾到这一时期东亚的社会变动,而且将移民主体断为北亚人种,亦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不甚相符。 江南农民直接渡来说。
16世纪末,赴日传教的葡萄牙人罗德里格斯在《日本教会史》中写道:“日本最早的移民来自浙江,日本国王即其苗裔。”依据是什麽,作者没有明示。
本世纪中叶,安藤广太郎从水稻传播的角度指出:水稻分别发源於印度和中国南部;江南民族将水稻农耕传至九州北部和朝鲜南部;日本的水稻农耕与朝鲜南部几乎同时开始,两者之间不存在先后之差。 中国学者在寻绎“水稻之路”时,大多倾向于吴越移民是水稻农耕传播者的看法。
安志敏从稻作农耕、干栏式建筑、玦状耳饰和漆器、鬲形陶器和印纹陶、吉野里遗迹、海流和交通诸方面,详细论证了弥生文化与江南地区的渊源关系。 3,东海外越 《三国志》(魏书·倭国传)说倭地“所有无与儋耳、朱崖同”,计其地理方位“当在会稽、东治之东”,又详述倭人风俗:“男子无大小,皆鲸面文身。
……夏后少康之子封於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水人,好沈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这段文字是说,倭人的文身习俗、渔业经济、土地产物、地理方位,均与以会稽为中心的越人分布圈关系密切。这种多元的相似性,应该与越人的海路迁徙有关。
西元前333年,越为楚威王熊商所灭,“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海上,朝服于楚”,从此散为百越。迨及秦并六国、一统中华,江南之民纷纷流徙避乱,驾舟东迁者当不在少数。
《越绝书》有“内越”、“外越”之分,“外越”亦作“东海外越”。《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
秦虽并灭六国,唯东海外越不服,他们组成庞大的船队,或游弋於海上,或避难於域外,对秦朝造成威胁。 由於秦朝采取严厉的防卫措施,漂流在东海的外越复国无望,於是出海另求生路。
董楚平称他们是“越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