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郡怯登车赏析 辛弃疾《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原文: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沈,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翻译及注释
翻译大禹治水的功绩留传万古,当年他奔波劳碌多么辛苦!他使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人们安安稳稳地定居在平土。一轮红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坠,江中的白浪却永远向东流去。我并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缅怀大禹。
注释1、京口郡治尘表亭:宋代镇江府的官署设在京口,故称京口郡治。尘表亭:镇江亭名,今不存。2、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史记·夏禹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3、「鱼自」句:《老子》:「鱼不可脱于渊。」4、「人自」句:《孟子·滕文公》:「《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龙蛇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5、金山:《舆地纪胜》镇江府景物:「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唐李绮镇润州,表名金山。因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简析
按理说,登临如此高耸的山亭,自应细写其杳渺之景象,雄阔之意境。然而辛弃疾竟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大发思禹之情,却又能不肯离题意。如上片「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个叠词,既生动地写出其历史久远,又形象地道出大禹的劳苦功高。这纵横高远的境界,正是最恰当地扣住了「尘表」二字。作者面对一派江山如画、烟火万家的绚丽景象,他考虑的却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尘世万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这都是禹的伟大业绩。这三、四两句,又将「高」和「远」更推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如果说上片是吊古,那么下片则是伤今。过片「红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写的是眼前景,倘若简单地这样去理解,显然与上片高、远的意境不相符合。因而,「红日」句是比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局势;「白浪」句是指流光飞逝,历史是无情的。这正是一代爱国者的时代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情感流露。煞尾二句,既照应了前阕,又阐明了词意:危亭登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忧时伤世。我自思量禹」句,寓含著作者无限心事: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横流中,必须要再有个为民造福的神禹出来治水平土,力挽狂澜,重整山河。全词紧紧系住「尘表」铺写,居高临远,吊古伤今,上下片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洵为不可多得的妙品。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创作背景
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奉密旨,出任镇江知府,扼守战略要冲,并为北伐做准备。这首词是词人到任之初,为北固山山腰郡守官署内的尘表亭而题写的作品。 诗词作品: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诗词归类:【吊古伤今】、【爱国】、【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