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德国对中国援助 抗日戰爭期間,德國向中國提供大量軍事援助,援助背後暗藏深意!
抗日戰爭期間,德國向中國提供大量軍事援助,援助背後暗藏深意!
在抗日戰爭歷史上,有很多國家都曾對中國提供過經濟或軍事方面的援助,例如美國、蘇聯、德國等。那麼有些人可能不解,為何作為二戰軸心國三巨頭之一的德國也會給中國經濟和軍事援助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德國與中國當時的國民政府其實早在1911年就已經開始合作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後,德國一直以中立的立場與中國合作,並積極調停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緊張關係。德國與中國合作的蜜月期是在1933年到1937年,德國對中國國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援助。
1934年,中國財政部長孔祥熙與德國合步樓公司在廬山簽訂了《中德原材料及農產品與工業及其他產品互換條約》,中國用鎢、銻、錳等戰略性原料和農產品來換取德國的工業產品和軍需物資。
1936年,中國代表顧振與德國經濟部長沙赫特簽訂了《德華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國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1億帝國馬克的無限期週轉貸款,此外,中國方面承諾以每年20%的比例將1億馬克信貸從德國採購裝置和技術資料。
此外,德國曾先後派出一百多位德國顧問在民國政府任職,他們幫助國民政府向德國採購大量軍火和軍需物資,例如飛機、坦克、榴彈炮、山炮、防空炮、魚雷、鋼盔、通訊器等,還幫助中國政府訓練軍隊,提供作戰方案。
德國與中國終止合作是在1938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當時日本已經對中國發起了全面侵華戰爭,中日關係已經到達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德國雖然極力調停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日本對德國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的事情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德國為了盟友的立場只好停止了軍事援助。那麼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德國對中國提供援助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德國對中國的援助是以中德雙方無利益衝突為前提的,是考慮了當時國際政治局勢而做出的選擇,當時德國與蘇聯關係緊張,德國對中國提供軍事援助是為了拉攏國民政府來抗衡蘇聯,而在二戰前夕,中日關係已無法調和,德國不得不從二者中做出選擇,相比於中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更加強大,更加重要的是日本與蘇聯之間也有著巨大的矛盾,正好可以幫助他抗衡蘇聯,所以德國在綜合考慮下選擇了日本。
第二方面,德國對中國的援助並不是無償的,德國幫助中國修鐵路是為了方便物資運輸,而軍需物資是中國政府用鎢、銻等德國本土稀缺的稀有礦產作為交換的,德國向中國政府提供的貸款是以中國必須進口德國物資為前提的,所以與其說是國際援助,不如說是國際援助交易,雙方是對等的關係。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國家自己強大了,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不用看他人臉色,更不會受他人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