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水调歌头全文 《水调歌头·定王台》(袁去华)诗篇全文翻译

火烧 2021-06-16 12:26:06 1051
《水调歌头·定王台》 袁去华 诗篇全文翻译 水调歌头·定王台 袁去华 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 水调歌头·定王台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

《水调歌头·定王台》(袁去华)诗篇全文翻译  

水调歌头·定王台 袁去华 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 水调歌头·定王台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赏析    遥想当时定王登临,何等威仪:旌旗蔽空,如虹霓飞展,车盖千乘,呼拥前后,一路丝竹管弦,响遏行云。岁月如流,兴废悠悠,但词人的不胜今昔之感并没有落入一般咏怀古迹的窠臼,而是升华为感伤时事爱国之情,先抒自己请缨无路、徙然自首的悲心理,后叙山河沦落、故土失陷的惨痛局面。 鉴赏    定王台,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东,相传为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建,故名。袁去华这首怀古词大约作于他任善化(县治在今长沙市内)县令期间。深秋时节,他登台览胜,怃然生感,作出了这首雄铄古今的爱国主义词章。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楚望:唐宋时按形势、人口及级济状况,将州郡、县划分人若干等级,有畿、赤、望、紧、上、中、下等名目。「楚望」就是指湘州(东晋永嘉初置,唐初改潭州,这里指长沙)为楚地的望郡。「楚望」与「古湘州」是同位语。词起笔写定王台所处地理形势,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王台昔日繁华预伏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词继以问答作势,点豁题意,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定王台湮废已久,但那残存的台基,犹自嵯峨百尺。巍然耸立,当年台上雕梁画栋、彩壁飞簷,更不待言。词人进而推想到台的主人「西刘」——西汉时刘发坐镇一方的赫赫雄风。「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定王到此游玩,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那响遏行云的急管高歌,依稀仍在耳边回响。然而,繁华消歇,已几度春秋,「屈指」一句,将当年盛会一笔化为过眼云烟,转折陡峭而有力。词思至此,为一顿挫,于是翻出无穷的感慨:「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兴废」二字,结上启下,意蓄双层。其一,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再者,人世沧桑的轮回更替,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从而引出下片的伤今。而这,正是作者缅怀历史的真实命意之所在。下片换头仍就定王台落笔,但思路却从「衰」处生发。「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写景之中透出悲凉之意。这三句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其间年华水逝的咏叹,自然引出对自身遭际的感喟。「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后句化用陈与义《巴丘书事》「腐儒空白九分头」的诗句。这两句直抒胸臆,乃全词总旨所在。袁去华早年即志在恢复北宋江山,「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水调歌头》)但由于南宋朝廷苟安东南,权奸当道,使他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    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剧。「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阕,耿耿恨难休。」这几句,象征性地勾画出金瓯破碎的悲惨画面:金兵猝然南下,破关绝塞,有如一夜北风生寒,以致使万里美好河山残破不堪,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更别说什么皇家陵阙黯然无光了。古人以帝王陵寝作为国家命脉所在,北宋君王陵墓均在北方,如今悉沦敌手,意味着国家的败亡。对此作者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山河残破,请缨无路,他徘徊在萧瑟秋风里,暮霭斜晖,一片惨淡,不禁倍添哀愁。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

水调歌头全文 《水调歌头·定王台》(袁去华)诗篇全文翻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