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流传后世 新乡故事:一通古碑的前生后世
新乡故事:一通古碑的前生后世 霍德柱 一通古碑的前生后世 前年,卫辉司湾的一处废弃泵站出土了一批石刻,皆为当年修泵站时从卫辉城里搜罗到的碑刻、建筑构件。大大小小数十块,有文字的不少,但皆被有意凿断,残

新乡故事:一通古碑的前生后世
霍德柱 一通古碑的前生后世 前年,卫辉司湾的一处废弃泵站出土了一批石刻,皆为当年修泵站时从卫辉城里搜罗到的碑刻、建筑构件。大大小小数十块,有文字的不少,但皆被有意凿断,残缺不全,难以拼接,故而运到望京楼崇本书苑前闲置堆放。这几天,奉命清理,竟然找到了一通比较完整的古碑,而这通古碑的身世又颇为传奇,实在令人兴奋不已。 这通古碑题为《疙疸神感应碣》,录文如下: 夫天地间万物虽繁,信皆有神主之,故大易有云:「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正德己卯(正德十四年,1519),余额左突然偶肿,与疮恙不侔。余恐,急走帛迎医,投诸药饵,竟无小效。奈何,奈何? 逮新春元宵,会千兵正杨君功大至,目余肿,怵然动心,遂白余曰:「 ”近隍庙东廊有疙疸神者,灵应如响。我卫人罹疮恙肿毒,靡不拜祷祠下。约来日,吾纠素善先生辈,往为先生祷焉,何如?”余再拜谢曰:「 ”余无似,奚敢为君侯劳也!诚如君言,余当饮德。”越明晨,杨君果约寅长张君梓、引礼张君士元、吉君廷弼、谢君文充、庠生钱君守远、乡友钟君顺、蔡君茂偕来,敬具牲醴楮币,直赴于祠,矢心共谒。诸君为余恳祷,余顿首又祷,且曰:「 ”神其降灵,消此毒肿,尚充树碣以颂之,垂不朽也。”诸君乃散去。无几,厥肿自破,出浓血如许,视之渐消,弥月而厥肿平矣。呜呼噫嘻,神之灵应一至此哉,真「 ”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余弗敢泄泄,谨鸠工采石,斋沐树碣一通,以揄扬神化之万一云。 为之颂曰: 于维尊神,灵变莫测,主宰疮痍。 于维尊神,威震一方,永祀无疆。 □□庚辰岁(正德十五年,1520)三月吉日,怀庆卫守御卫辉前千户所副千户杨尚充顿首□□。 该碑高100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碑额已失。碑阳四周有波浪缠枝纹饰,用横竖直线与正文分开。正文连题17行,满行32字,共385字。末行起首处凿没二字,应为「 ”正德”;结尾处缺损二字。虽碑面有剥蚀之处,但除末行外,其他文字皆能辨识,甚为幸运。正书,不著书者姓名。其书结体求方,运笔饱满敦厚,浑然充实,每个字斩落遒劲,爽朗大气,堪称名品。有碑阴。上刻「 ”碣阴”二大字,字体略显粗陋;下无内容,或有意磨去也或未可知。 碑中叙述了怀庆卫守御卫辉前千户所副千户杨尚充偶罹肿疾,得朋友相助,赴卫辉近隍庙东廊,向疙疸神祈祷求治,并许竖立碑碣一通以报疙疸神之灵应。后来,事果如愿,故杨尚充如约「 ”树碣以颂之,垂不朽也”。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医疗水平不高,故寄托于神灵(医神、药神),使得医药成为古代神灵崇拜的重要主题。疙疸神,其原型难考,分布于四方。获嘉县同盟山碑廊嵌有明张琏《疙疸庙灵感记》碑,记载成化年间获嘉县修葺疙疸庙及其灵感之事。其疙疸庙在「 ”卫辉府获嘉县治之东北十里许大王社庑镜村”。卫辉原存碑刻中没有疙疸神崇拜者,笔者本以为疙疸庙为获嘉县为独有,现在卫辉《疙疸神感应碣》的出土,不仅揭示了明朝正德年间卫辉近隍庙有疙疸神的事实,而且丰富了卫辉民间神灵崇拜的题材,对卫辉民间神灵崇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获嘉的疙疸庙应是俗称,该庙「 ”玉皇上帝位其中,周帝武王位其左,八蜡名神位其右;享殿三楹,疙疸神位也;东殿三楹,义勇关王;西殿三楹,子孙嗣母;东西廊各十间,俱塑有像”(明张琏《疙疸庙灵感记》),具有明显的「 ”神灵合祀”现象,疙疸神未占主位。卫辉的疙疸神亦如此,身处「 ”近隍庙东廊”,为近隍庙众多神灵之一。由此看来,疙疸神乃劳动人民出于自身医疗的需要而创造出的民间神灵,寄托了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对无病无灾的期盼,当然,期盼中还有一份无奈和煎熬在其中。 古代治民者追求仁政。仁者爱人,民生始终是治理一方的核心。民生问题中当然首属医疗,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新中国建立后,创建了一整套富有成效的城乡医疗卫生体制,基本解决了困扰中国农村数千年的医疗卫生问题。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原有的体制被打破了,新的体制尚存在瑕疵,医疗制度的改革完善成为解决「 ”三座大山”问题的头等大事。卫辉《疙疸神感应碣》的出土,其实可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治民者应尽快完善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医疗制度,让人民生得快乐,活得安然。我们绝对不希望处于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民再去对着泥胎塑像顶礼膜拜,我们希望我们的人民笃信我们的制度,憧憬幸福的未来。当然,这种制度必须能解决人民的困窘,满足人民的需要,给人民以心灵的安宁和未来的希望。这恐怕是卫辉《疙疸神感应碣》给我们的最大启发。 文史工作者都有考证癖,我也如此。碑末题名中的「 ”怀庆卫守御卫辉前千户所副千户杨尚充”让我甚感兴趣。怀庆卫是明代设在怀庆府的卫所,设前、后、左、右四个千户所,其中前千户所在洪武二十三年时调往卫辉府守御。故许多人随之定居卫辉,与当地士族通婚,渐成望族。我曾经系统整理过近百方的卫辉古代墓志铭,卫辉明清望族中至少有戴氏、鲁氏、蔡氏、杨氏等出自军户。还得感谢现在大数据时代资料查找的便宜,我在书稿中搜索「 ”杨尚充”,还真有回应,很快找到了明薛凤祥《明故潞藩王亲典仪杨公墓志铭》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君讳民信,字子孚,号肖澜,河南卫辉人也。其先世南京海门卫籍,始祖明远,从戎,后徙怀庆卫前千户所,守御卫辉,遂家焉。曾祖瓒,由选贡任鄜州判官。祖尚充,加千户。父时宜,由岁贡任延津训导;母谢氏。 段落中的「 ”祖尚充,加千户”说的就是杨尚充。可见,《疙疸神感应碣》撰文者杨尚充乃杨民信祖父。 这杨民信可不是一般人。根据明薛凤祥《明故潞藩王亲典仪杨公墓志铭》的记载,杨民信(1563~1618),字子孚,号肖澜,河南卫辉人。祖父杨尚充。父杨时宜,曾任延津训导。杨民信业儒,获增生出身,科举成就不高,亦未踏入仕途。后来,潞王朱翊镠因乏嗣而「 ”钦选贵人”,杨民信次女被选中,四年后生子(即小潞王朱常淓),封为次妃。 因此,杨尚充是杨民信的祖父,杨民信乃小潞王朱常淓的外祖父。此支杨氏可远溯至南京海门卫,始祖为杨明远,「 ”徙怀庆卫前千户所,守御卫辉,遂家焉”。此乃军户世家。 杨尚充是正德年间人,仅任副千户,从五品。他不可能料到万历年间,此支杨氏会成为皇亲国戚。潞王朱翊镠因乏嗣而「 ”钦选贵人”,杨民信次女即在其中。杨氏之所以获选,说明当时杨氏家族家风纯正,家世清白,在当地颇有声望。这与杨尚充的修养和治家是分不开的。当然,亦有藩室选妃首重军户的可能。这是本碑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所在。 一通普普通通的古碑刻,几行漫漶不清的残存文字,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只要是带字的文物,价值就会翻倍,这应该成为定律。因此,我们要敬畏石刻上的文字,希望大家都如此。 很赞哦!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