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门峡卢氏 三门峡卢氏的历史

火烧 2022-03-11 18:44:03 1136
三门峡卢氏的历史 卢氏起源卢氏县为河南省三门峡市下辖县。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县。 卢氏县北邻灵宝,东连洛宁、栾川,南接西峡,西南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县城距三门峡市区13

三门峡卢氏的历史  

卢氏起源

卢氏县为河南省三门峡市下辖县。

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县。 卢氏县北邻灵宝,东连洛宁、栾川,南接西峡,西南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县城距三门峡市区135公里。

卢氏县幅员面积4004平方公里,辖9镇10乡,352个行政村,全县户籍人口379627人(2017年)。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

地理坐标为北纬33°33′-34°23′、东经110°35′-111°22′之间。地处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跨崤山、熊耳、伏牛3山,北邻灵宝市,东连洛宁县、栾川县,南接南阳市西峡县,西和西南与陕西省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接壤。

县境东西宽约72公里,南北长约92公里,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卢氏县境内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

熊耳山岭以北的洛河,西段为近东西向,至龙驹变为北东走向,两岸支流交互汇入;东北部的杜关河,先由西向东,再北折入灵宝县;熊耳岭以南主要有老灌河、淇河,为南东走向,为汉江支流丹江的上游。 卢氏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

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2-13.4℃,全年≥10℃的积温4064.1℃,年平均降水量692.9毫米,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因海拔高低而不均匀。

大抵南部多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河川,海拔1000米以下地带降水偏少。年平均日照时数2118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5.85千瓦/平方厘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氏县。

三门峡的历史

历史 背景 地处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

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约有200处。

2001年,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西周时期重要姬姓封国之一虢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20世纪50年代,中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考古发现虢国墓地,并首次对其进行大规模发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

其中,1990年发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发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别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虢国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门峡地区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结晶,为虢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国内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掀起了研究虢国文化的热潮。2000年,李家窑遗址被证实为虢国都邑上阳城的所在地,不仅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给虢国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国文化研究达到了高潮。

东周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关(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著就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道教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道德经》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军事、养生、伦理、艺术等方面。

继老子后学者,战国初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随着社会前进,老子思想被后来学者不断丰富、完善,至汉初形成道家学派。

东汉后随着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为道教的教祖,《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道家哲学成为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

《道德经》自问世后,研究者甚多。80年代后,国内外又兴起一股“老子热”,外国人称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智慧的结晶”。

在西方除《圣经》之外,《道德经》译本最多,影响最大。 此外还有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灵宝荆山铸鼎祭天、奠定政权;达摩祖师舍身求法,空相寺作为佛祖圆寂地香火传世;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昭示着三门峡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

三门峡大坝作为铭记新中国根治黄河水害丰功伟绩的丰碑更将彪炳史册。紫气东来、白马非马、唇亡齿寒、完璧归赵、秦赵会盟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还有大禹、张仪、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杜甫、韩愈、司马光、上官仪、上官婉儿等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墨迹和诗篇。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25处,市级21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

三门峡的历史背景

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原洛阳地区的渑池、陕县、灵宝、卢氏4县划归三门峡市管辖。义马市由三门峡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设93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为适应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形势,三门峡市内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驻地在陕州城遗址;开发区管委会下辖向阳、后川、南关、三里桥、韩庄等5个村民委员会。

1993年5月,报经国务院批准,灵宝县撤县设市。

2000年底,三门峡市共设76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1347个村民委员会、152个居民委员会,11204个村民小组。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三门峡市总人口2177428人;湖滨区 288746人、渑池县 328947人、陕县 343863人、卢氏县 356431人、义马市 136543人、灵宝市 722890人。

2005年,乡镇区划调整:11月4日,三门峡市召开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撤并乡镇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三门峡市全市原辖76个乡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撤并乡镇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全市净撤乡镇12个,改设街道办事处2个,撤并后全市乡镇总数为62个。渑池县:撤销池底乡并入陈村乡,撤销西村乡并入果园乡,撤销笃忠乡并入天池镇,撤销西阳乡并入仰韶乡。湖滨区:撤销崖底乡并入交口乡,撤销会兴镇并入磁钟乡。义马市:撤销千秋镇、常村镇,改设街道办事处2个。陕县撤销大延洼乡并入观音堂镇,撤销柴洼乡并入王家后乡,撤销东凡乡并入菜园乡,撤销宜村乡并入西张村镇。灵宝市撤销东村乡并入寺河乡,撤销程村乡并入阳平镇。会议要求,撤并乡镇工作要在11月20日基本结束,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在12月20日基本结束。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2个街道(其中3个街道尚未向河南省备案)、27个镇、35个乡,117个居委会(其中1个由开发区管理,估计也未备案)、1362个村委会,114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7.48万。(数据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三门峡的历史沿革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

约在公元前21世纪~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

西周时属焦国、虢国,春秋先属虢后属晋。

战国时分属韩、秦、魏;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

三国属魏国恒农郡,晋属司州弘农郡。

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

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河洛道,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设陕州专员公署。

1952年,陕州专署与洛阳专署合并。三门峡属洛阳专员公署所辖。

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按照当时规划,这里将发展为洛阳和西安两大古都间又一中型工业城市。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中苏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经济的暂时困难,三门峡市的建设规划被迫作了调整,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辖湖滨区、义马市、渑池县、陕县、灵宝市、卢氏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

2015年3月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南省调整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对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陕县,设立三门峡市陕州区,以原陕县的行政区域为陕州区的行政区域,陕州区政府驻大营镇陕州大道18号。

河南三门峡近现代史上有哪些名人

卢氏。1958年曹培元病故。为感念他一生致力于山区文化教育事业,卢氏县人民政府在五里川中学院内为他树碑建亭,并刻鲁迅所撰碑文手迹。1986年,当地人民政府为曹培元建尊师亭,立教泽碑。曹培元一生富有著述,可惜多已失散,今存者尚有手抄本《家书集》下卷及《劝学篇》等。

曹靖华(1897年8月11日—1987年9月8日),原名曹联亚,河南卢氏五里川路沟口村人,中国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

杨浩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河南三门峡人,汉族。杨浩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知道清远卢氏家族的发展史吗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

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

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春秋初期,齐太公之后,即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公子小白有功,被赐以祖名为氏,因此名为高傒,并将高傒封在了卢,其后裔有以卢为氏。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

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

北宋初,后周忠臣卢琰,为保柴荣血脉,将其子柴熙诲收在膝下,取名为卢璇。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二、迁徙分布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秦时,齐国的卢邑也很出名。

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汉时,又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

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此外,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

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范阳卢氏"。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世称"崔卢王谢",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

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

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

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

可见,历史上卢氏是我国。 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儿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

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 2、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

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河间郡:汉高帝始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四、历史名人 卢 芳: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

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 镗: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文绍:清朝古籍校勘家。 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

著有《群书拾补》。 卢 挚:元代文学家。

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卢贤拔: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

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历任北洋军师长。 唐代有卢氏宰相8人:卢冏、卢承庆、卢翰、卢迈、卢慎、卢杞。

【卢氏家谱 60辈】 2003年4月17日 农历3月16日 1。德 2。

玫 3。 邦 4。

守 5。廷 6。

可 7。化 8。

焕 9。信 10。

乾 11。永 12。

兆 13。振 14。

兴 15。广 16。

向 17。仁 18。

克 19。玉 20。

庆 21。 绍 22。

名 23。士 24。

恩 25。传 26。

忠 27。厚 28。

增 29。文 30。

秀 31。孝 32。

廉 33。续 34。

祯 35。祥 36。

笃 37。敬 38。

安 39。 乐 40。

三门峡卢氏 三门峡卢氏的历史

泰 41。繁 42。

茂 43。昌 44。

盛 45。平 46。

贺 47。贤 48。

存 49。义 50。

谦 51。升 52。

云 53。建 54。

大 55。业 56。

长 57。学 58。

喜 59。庭60。

志。

卢氏狮子坪名字的由来

狮子坪乡民间传统生产的毛河烧酒,味香醇厚,回味无穷,人称“小茅台”。在饮食方面结合河南、陕西两省风味特色,民间酒席“十三花”、“十碗席”享誉全县。另有传统民间剪纸、元宵舞狮等在狮子坪乡历史悠久。

狮子坪乡食用菌生产历史久远,享誉全国,所生产黑木耳在1912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生产的香菇肉厚,口感好,现出口韩国、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各国。另有珍稀食用菌如猴头、灵芝等均有一定生产规模。狮子坪乡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为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实现两个转变(木腐菌向草腐菌转变和大路品种向珍稀品种转变)作为食用菌结构调整的重点,不断巩固草腐菌发展。连续几年发展袋料香菇数量均在600余万袋以上,发展袋料黑木耳20余万袋,灵芝3万余袋,每年香菇、木耳干品产量在150万公斤以上,传统食用菌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