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成书时间 中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中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四書五經是中國儒家思想經典的核心內容,讀懂了四書五經,你也可以成爲聖人。現在我要講述的是四書五經其中的一篇,中庸,這本書我們很多朋友都讀過,由於作者處的歷史背景不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理解。
中庸出處是五經中禮記,在禮記的第三十一篇,是一部道德標準哲學經典,是一部論述個人修養的散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後來經北宋程顥、程頤兩兄弟極力尊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爲《四書》。在宋、元以後,中庸成爲學校官宦的教科書和科考的必讀書。
現在我們來說說四書五經,四書是隻;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大學相傳是曾子所作,也就是曾參,中庸相傳是孔子的孫子,孔鯉的兒子,世人稱爲述聖的孔伋,字子思所作,論語相傳是孔子的學生及再傳弟子編撰,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學生萬章、公孫丑等共同編撰。
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詩經是孔子編輯,尚書也是孔子所作,禮記相傳是戴聖所作,周易是周文王所作,劉向校書,春秋是孔子所作,其實之前是有六經的,除五經之外,還有樂經,樂經是在秦朝戰火中失傳,所以說在漢之前是有詩書禮易樂春秋6經的說法,六經也叫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六藝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叫禮樂射御書數,是古代讀書人需要掌握的基本的技能,禮就是禮節,五禮有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樂是指六樂,六樂:指《雲門大卷》、《咸池》堯、《大韶》舜、《大夏》禹、《大濩》商、《大武》週六套樂舞;射是射擊;御是駕車馬的技術,書是書法書寫、識字、文字,數是算術、計算。
我們現在回到中庸這本書,中庸到底是一本書什麼樣的書呢,
一、正解“中庸”
“中庸”一詞由孔子提出,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作爲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爲時很久了。” (《論語·雍也》);“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論語·子罕》),“冉求也退,故進之;仲由也兼人,故退之”;“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等等。這些話詮釋了孔子的“中庸精神”。
在後來的戰國時期,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鯉的兒子。)對爺爺的“中庸”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將“中庸”的概念從“執兩用中”的方法論提到世界觀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第1章)。他認爲“中”與“和”是宇宙間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則,遵循它,讓事物和諧發展,就可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繁榮興旺。這就是“天人合一”。
中庸,從思維方法論的角度說,也就是在紛繁複雜的矛盾中研究什麼是事物所處的最好狀態以及如何達到這種最好狀態。《中庸》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這就是說,“中”是一個哲學概念。是一種“正道”,按現在的理解,就是一種真理,是規律,是事物存在的依據。
從現象上看,中庸是一種“度”的把握,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個“度”是因時因地而變的,它像“易”一樣難以確定,易是道,中庸亦是道,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從這一點看,“中”就是天理,它是一種心靈的智慧,所以其本質也是無法言說的。所以說“中庸之道”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難以把握的。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爲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