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康熙八阿哥什么下场 历史上的八阿哥帅吗?

火烧 2023-02-20 22:07:45 1040
历史上的八阿哥帅吗? 一、真正历史上的八阿哥痴情么首先,郭络罗氏并非妒妇,像老八这样一个政治手段强硬的人,他跟胤禛一样都是皇权野心家,怎么可能会怕一个女人、因为一个女人的善妒就不再另娶呢?我想是因为一

历史上的八阿哥帅吗?  

一、真正历史上的八阿哥痴情么

首先,郭络罗氏并非妒妇,像老八这样一个政治手段强硬的人,他跟胤禛一样都是皇权野心家,怎么可能会怕一个女人、因为一个女人的善妒就不再另娶呢?我想是因为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的缘故,而外界的人又把这封建社会的不寻常归咎到这个女人也就是郭络罗氏的身上,捏造她善妒的名声。(历史到底如何我们并不知道,因为,所谓历史毕竟是胜利者所写,胤禛就是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

其次就是她的死,一直有八福晋被雍正发回外家,并将其赐死并散骨的传言,大部分人都信以为真,现辟谣于此。

有记载八福晋被赐死并挫骨扬灰的有两处:据《清史编年》所述,是雍正四年二月间令胤禩之妻自尽,焚尸扬灰。而《起居注》和《世宗宪皇帝实录》没有发现有此记载。可《实录》中有如下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朕本意断不将允禩治罪,此奏知道了。允禩之妻,朕再详酌,另降谕旨。”证明在这个时候,八福晋还没有被赐死。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武断地说八福晋死了。

《清史编年》以上言论应该来自《永宪录》中这一段:“又圣祖临御乾清门曾传谕,允禩之妻甚属不妇,允禩亦甚惧其妻。今允禩之妻暴戾不仁,仍然侮辱其夫,又因将母家治罪,不曾颁示,唆使其夫,以致恶乱已极。近将其伊逐回母家,伊毫无畏惧,忿然而去,甚属可恶,亦不可容于盛世……令庶人允禩妻自尽,仍散骨以伏其辜。散骨谓扬灰也,一云以庶人殡殓,非邸抄之讹,则宗人府议罪如是耳。”《永宪录》上如是写,《清史编年》就断章取义,将宗人府议罪当成了雍正的谕旨,显然是有问题的。

而事实上,雍正确实是“再详酌,另降谕旨”,雍正五年的时候,当允禩允禟已经死了,雍正才真正下旨处理他们的家眷(如楼下):

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三日

康亲王崇安等奏请:将大逆不道之阿其那、塞思黑妻子正法。

奉上谕:阿其那、塞思黑,心怀不轨,乱我国家,大奸大恶,不忠不孝,造背主逆天之大罪,诸王大臣遵依国法,欲将阿其那,塞思黑之妻子正法,理所当然。从来史册中仅反叛篡逆之人则有之,而未叛之先即公然敢与君上抗据,大逆不道,无人臣礼如阿其那、塞思黑者,实自古未闻。但阿其那、塞思黑之大逆不道虽著,而反叛之事迹未彰。其妻子免于正法。塞思黑之妻逐回娘家,严加禁固。阿其那,塞思黑之眷属交于内务府总管,给与住居养瞻。

——《上谕内阁》

历史上康熙八阿哥什么下场 历史上的八阿哥帅吗?

《永宪录》所载乃宗人府议罪时,诸王大臣等上奏皇帝对八福晋的处理意见,彼时曾将此公布于邸抄之上,但宗人府议罪不是八福晋的最终命运。而事实上雍正四年二月,雍正针对王公大臣所提出的处理意见并没有定见,还需要考虑,所以他才说“朕本意断不将允禩治罪,此奏知道了。允禩之妻,朕再详酌,另降谕旨。”(《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四十一)一直到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三日,允禩允禟等人已经亡故,他所面临的潜在的威胁已经彻底清除,他没有必要再去为难逝者的眷属,而徒招物议,使自己背上残刻之名。

结果残刻之名还是背了好几百年,唉!

由于雍正将八福晋赐死并挫骨扬灰的行为实在有些怪异,连老八老九都放过了,没有理由对八福晋如此的刻毒,即使赐死,挫骨扬灰也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了,所以长期以来为了解释这个异常行为,就有了各种说法。现辟谣于此并不是要干涉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是不想让看文的人都将“八福晋被赐死并挫骨扬灰”当成了史实,而对雍正存在不客观的偏见。

二、历史上八阿哥的真实性格

://baike.baidu/view/393790.从小胤祀就因为身份问题吃尽苦头,因其母出身卑微,故少时在众兄弟子侄间并不得贵重,颇受冷遇。

从小受过多少冷眼,多少不屑,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可是他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16岁领正蓝旗亲征大漠,康熙亲自制诗以赐;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称他“实为贤王”。所谓天妒英才,八爷最终还是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自己的额娘还被侮辱,自己的母亲被称为贱妇,身为人子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觉得皇太子秘史里面那个八阿哥有句话说的不错,我是儿子,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母亲,但是他是皇帝啊,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女人,为什么他要选那样一个卑贱的女人,再来生下我. 他知进退懂礼数,待人温和,才能出众,我觉得他足以和雍正相提并论.他是皇子,自然是有城府,但并不代表他很坏,难道雍正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他就不能奋斗了吗?!雍正是冷面王爷,他就是偏偏君子. 好一个“阿其那”,为了保住独子的性命,身为人父的八爷宁愿自取其辱,自请改名。大丈夫死有何惧?将死还被羞辱,身后不能正名,雍正做得够绝够无情。

八爷死后都没留下什么,连画像也没几张。..要说他有错,就错在他不够心狠手辣,不够冷酷无情,错在他千般算尽却算错了康熙的心,错在他生不逢时遇见这般冷酷残忍的对手与不懂他的父亲。

真是曾经如何做,如今都是错啊.康熙就是不喜欢他,他再什么”贤”又有什么用呢.说他是笼络人心,可他笼络得了那么多的人心吗?如果他没有才能没有实力就是有万贯家财又如何笼络人心?!李光地说得好,目下诸王,八王最贤.难道不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状况吗? 八爷有情有义,和雍正一样弑君屠弟夺嫡的事情,八爷不做,他上对父母,下对兄弟,对得起任何一个人!雍正初登基,羽翼未丰满,八爷党尚有很大的势力,掌八旗中的重要兵权,可是兄弟相残的事情,八爷不做,他要的是国家太平,黎民安康,而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宝座.太子无能,难成大业,八爷争了;输了,八爷认了;雍正羞辱他,八爷忍了.他曾争过,进过,就对得起自己了,他心甘情愿地退了. 雍正为君,天下安,宫闱乱,我们承认他的政绩,可是也无法抹杀他的冷酷与残暴,他的才能够为明君,可是他的胸襟远远不及.雍正不爱才,他亲口承认,胤禩办事的能力是众兄弟中最让人放心也是可与自己匹敌的,可是为了一己私欲他置他于死地,年羹尧曾为他夺位争权保天下,为了自己的不悦,他也弃了.可是八爷不同,用句老土的话说,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八爷党的庞大,众多皇子的死心塌地,无数大臣的赞美举荐,难道还不能说明一切么?如果百年前,历史改写,八爷登基,那么,宫闱安,天下安.八爷不是弱者,也没有失败,他不需要被同情.几百年前连他自己都能将生死红尘看得那么云淡风轻了,如今我们更要努力做到一笑而过.输了,就不是英雄吗?那么为何会有至今思项羽这样的诗句?难道岳飞,袁崇焕最终为人所害我们有不去崇拜推崇吗?有谁能说三国之中,周瑜,诸葛亮,孙权,曹操。他们不是英雄呢,他们的产业最终不是都归与司马家族之下了吗? 我们喜欢八爷是因为他优秀,正直,相对那场九龙夺嫡中的其他对手,他在我们心中显得那样儒雅睿智.其实我一直一直都在研究正史,而非什么野史.但是我觉得从正史中我们真的不难看出雍正心胸狭窄的蛛丝马迹.我们看待历史,要有自己的思考,不是记载历史的人说什么,我们就认为是什么.历史记载说八爷阴柔成性,妄自菲薄。

那是康熙,是雍正对于他的看法,但是我们不是康熙,也不是雍正,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会用自己的眼光,想法去看待这些事情.八爷争储位,在康熙看来是十恶不赦,在我们看来,是太子无能,他要救江山于危亡.八爷凡事从剪,不拿亲王架子,在雍正看来是居心叵测拉拢人心,但是在我们看来,那不过是他出生卑微对生活在他们之下的人能更有体会和感触罢了. 人说一百的读者,就有一百的哈姆雷特.关于历史亦是如此.一百个人,就有一个种对九龙夺嫡的解答. 每每想到八爷,我就有种为他可惜,为他悲哀到想哭的冲动.很多人赞雍正够冷酷,够聪明,是个好皇帝,可是我却仍旧认为他是个残酷的禽兽.他没有情,没有心,爱心觉罗家尽出情种,清太宗皇太极为宸妃痛哭数天,睿亲王多尔衮为庄妃不要江山,福临为董鄂妃生死相随.可是爱心觉罗的这个情字,却完完全全的没有在雍正的身上体现,他对上轼君篡位,对下迫害兄弟,说他明,可是他在杀人的事情上从来都是个人喜好,雍正登基之后,且不说八爷党势力已经被他削弱了,就说老八自己的个性,夺位最后阶段,老八自己没什么希望了,他转而辅佐有希望的十四.同样道理,木已成舟的事情,他也会认命,好好辅佐老四,不会生反叛之心.综观八爷一生,他要的是国家昌盛,不是个人荣辱.他是个识大局的人,否则别说老四了,根本轮不到他登场,八爷早就弑君篡位了,当时朝中大部分的大臣都是八爷党,他还怕没人拥戴么?何苦最后忍受雍正的百般羞辱?但或许,这就是命,雍正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我相信如果是八爷,他会是个好皇帝,也是个。

三、历史上的八阿哥

首先,郭络罗氏并非妒妇,像老八这样一个政治手段强硬的人,他跟胤禛一样都是皇权野心家,怎么可能会怕一个女人、因为一个女人的善妒就不再另娶呢?我想是因为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的缘故,而外界的人又把这封建社会的不寻常归咎到这个女人也就是郭络罗氏的身上,捏造她善妒的名声。

(历史到底如何我们并不知道,因为,所谓历史毕竟是胜利者所写,胤禛就是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 其次就是她的死,一直有八福晋被雍正发回外家,并将其赐死并散骨的传言,大部分人都信以为真,现辟谣于此。

有记载八福晋被赐死并挫骨扬灰的有两处:据《清史编年》所述,是雍正四年二月间令胤禩之妻自尽,焚尸扬灰。而《起居注》和《世宗宪皇帝实录》没有发现有此记载。

可《实录》中有如下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朕本意断不将允禩治罪,此奏知道了。允禩之妻,朕再详酌,另降谕旨。”

证明在这个时候,八福晋还没有被赐死。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武断地说八福晋死了。

《清史编年》以上言论应该来自《永宪录》中这一段:“又圣祖临御乾清门曾传谕,允禩之妻甚属不妇,允禩亦甚惧其妻。今允禩之妻暴戾不仁,仍然侮辱其夫,又因将母家治罪,不曾颁示,唆使其夫,以致恶乱已极。

近将其伊逐回母家,伊毫无畏惧,忿然而去,甚属可恶,亦不可容于盛世……令庶人允禩妻自尽,仍散骨以伏其辜。散骨谓扬灰也,一云以庶人殡殓,非邸抄之讹,则宗人府议罪如是耳。”

《永宪录》上如是写,《清史编年》就断章取义,将宗人府议罪当成了雍正的谕旨,显然是有问题的。 而事实上,雍正确实是“再详酌,另降谕旨”,雍正五年的时候,当允禩允禟已经死了,雍正才真正下旨处理他们的家眷(如楼下): 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三日 康亲王崇安等奏请:将大逆不道之阿其那、塞思黑妻子正法。

奉上谕:阿其那、塞思黑,心怀不轨,乱我国家,大奸大恶,不忠不孝,造背主逆天之大罪,诸王大臣遵依国法,欲将阿其那,塞思黑之妻子正法,理所当然。从来史册中仅反叛篡逆之人则有之,而未叛之先即公然敢与君上抗据,大逆不道,无人臣礼如阿其那、塞思黑者,实自古未闻。

但阿其那、塞思黑之大逆不道虽著,而反叛之事迹未彰。其妻子免于正法。

塞思黑之妻逐回娘家,严加禁固。阿其那,塞思黑之眷属交于内务府总管,给与住居养瞻。

——《上谕内阁》 《永宪录》所载乃宗人府议罪时,诸王大臣等上奏皇帝对八福晋的处理意见,彼时曾将此公布于邸抄之上,但宗人府议罪不是八福晋的最终命运。而事实上雍正四年二月,雍正针对王公大臣所提出的处理意见并没有定见,还需要考虑,所以他才说“朕本意断不将允禩治罪,此奏知道了。

允禩之妻,朕再详酌,另降谕旨。”(《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四十一)一直到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三日,允禩允禟等人已经亡故,他所面临的潜在的威胁已经彻底清除,他没有必要再去为难逝者的眷属,而徒招物议,使自己背上残刻之名。

结果残刻之名还是背了好几百年,唉! 由于雍正将八福晋赐死并挫骨扬灰的行为实在有些怪异,连老八老九都放过了,没有理由对八福晋如此的刻毒,即使赐死,挫骨扬灰也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了,所以长期以来为了解释这个异常行为,就有了各种说法。现辟谣于此并不是要干涉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是不想让看文的人都将“八福晋被赐死并挫骨扬灰”当成了史实,而对雍正存在不客观的偏见。

下面是生平简介 嫡福晋郭络罗氏,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安亲王岳乐之外孙女。岳乐为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镇国公,因在战事上屡有建树,于顺治十四年晋为安亲王,卒于康熙二十八年。

安亲王一家可算得上是朝中显贵,因之胤禩与郭络罗氏的结姻,亦在无形中拔高了他的身价,削弱了因母家地位卑微而产生的影响,为其在宗室中奠定了广泛的人缘基础。据闻,郭络罗氏自小承欢于岳乐膝下,颇受宠爱,性格泼辣,是胤禩府内的当家人。

康熙曾于四十七年十月初四日有言:“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秦道然在雍正朝的供词中也提到胤禩府内的事俱是由福晋掌管的,两相比较,或有出入,但亦可知此言非空穴之风。据《爱新觉罗宗谱》载,胤禩之子弘旺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时生,庶母张氏张之碧之女”,可惜终其一生,膝下单薄,只弘旺一人。

胤禩,终生只娶了郭络罗氏一位福晋和两位妾,可以说在当时极为罕见,即使后来备受众人推崇,也未见其另娶。因此也有传言,胤禩深爱郭络罗氏。

你好 比较长 前面三段是主要的 希望满意 爱新觉罗胤禩,系清朝圣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末时[1],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岁。 近年来,胤禩名屡见于诸历史小说、古装戏剧中,多为反角,皆以结党谋私、暴戾悖逆、不忠不孝、奸险阴刻之言冠之,余窃为之不平。

数月间,寻得清代史料多部,潜心研读,小有所得,故撰文一篇,以正胤禩之名。 在康熙年间发生的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之间的皇位之争,并不能因为胤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否定胤禩的才能。

无论做什么事,我。

四、历史上八阿哥的真实性格

://baike.baidu/view/393790.从小胤祀就因为身份问题吃尽苦头,因其母出身卑微,故少时在众兄弟子侄间并不得贵重,颇受冷遇。

从小受过多少冷眼,多少不屑,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可是他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16岁领正蓝旗亲征大漠,康熙亲自制诗以赐;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称他“实为贤王”。所谓天妒英才,八爷最终还是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自己的额娘还被侮辱,自己的母亲被称为贱妇,身为人子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觉得皇太子秘史里面那个八阿哥有句话说的不错,我是儿子,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母亲,但是他是皇帝啊,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女人,为什么他要选那样一个卑贱的女人,再来生下我. 他知进退懂礼数,待人温和,才能出众,我觉得他足以和雍正相提并论.他是皇子,自然是有城府,但并不代表他很坏,难道雍正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他就不能奋斗了吗?!雍正是冷面王爷,他就是偏偏君子. 好一个“阿其那”,为了保住独子的性命,身为人父的八爷宁愿自取其辱,自请改名。大丈夫死有何惧?将死还被羞辱,身后不能正名,雍正做得够绝够无情。

八爷死后都没留下什么,连画像也没几张。..要说他有错,就错在他不够心狠手辣,不够冷酷无情,错在他千般算尽却算错了康熙的心,错在他生不逢时遇见这般冷酷残忍的对手与不懂他的父亲。

真是曾经如何做,如今都是错啊.康熙就是不喜欢他,他再什么”贤”又有什么用呢.说他是笼络人心,可他笼络得了那么多的人心吗?如果他没有才能没有实力就是有万贯家财又如何笼络人心?!李光地说得好,目下诸王,八王最贤.难道不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状况吗? 八爷有情有义,和雍正一样弑君屠弟夺嫡的事情,八爷不做,他上对父母,下对兄弟,对得起任何一个人!雍正初登基,羽翼未丰满,八爷党尚有很大的势力,掌八旗中的重要兵权,可是兄弟相残的事情,八爷不做,他要的是国家太平,黎民安康,而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宝座.太子无能,难成大业,八爷争了;输了,八爷认了;雍正羞辱他,八爷忍了.他曾争过,进过,就对得起自己了,他心甘情愿地退了. 雍正为君,天下安,宫闱乱,我们承认他的政绩,可是也无法抹杀他的冷酷与残暴,他的才能够为明君,可是他的胸襟远远不及.雍正不爱才,他亲口承认,胤禩办事的能力是众兄弟中最让人放心也是可与自己匹敌的,可是为了一己私欲他置他于死地,年羹尧曾为他夺位争权保天下,为了自己的不悦,他也弃了.可是八爷不同,用句老土的话说,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八爷党的庞大,众多皇子的死心塌地,无数大臣的赞美举荐,难道还不能说明一切么?如果百年前,历史改写,八爷登基,那么,宫闱安,天下安.八爷不是弱者,也没有失败,他不需要被同情.几百年前连他自己都能将生死红尘看得那么云淡风轻了,如今我们更要努力做到一笑而过.输了,就不是英雄吗?那么为何会有至今思项羽这样的诗句?难道岳飞,袁崇焕最终为人所害我们有不去崇拜推崇吗?有谁能说三国之中,周瑜,诸葛亮,孙权,曹操。他们不是英雄呢,他们的产业最终不是都归与司马家族之下了吗? 我们喜欢八爷是因为他优秀,正直,相对那场九龙夺嫡中的其他对手,他在我们心中显得那样儒雅睿智.其实我一直一直都在研究正史,而非什么野史.但是我觉得从正史中我们真的不难看出雍正心胸狭窄的蛛丝马迹.我们看待历史,要有自己的思考,不是记载历史的人说什么,我们就认为是什么.历史记载说八爷阴柔成性,妄自菲薄。

那是康熙,是雍正对于他的看法,但是我们不是康熙,也不是雍正,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会用自己的眼光,想法去看待这些事情.八爷争储位,在康熙看来是十恶不赦,在我们看来,是太子无能,他要救江山于危亡.八爷凡事从剪,不拿亲王架子,在雍正看来是居心叵测拉拢人心,但是在我们看来,那不过是他出生卑微对生活在他们之下的人能更有体会和感触罢了. 人说一百的读者,就有一百的哈姆雷特.关于历史亦是如此.一百个人,就有一个种对九龙夺嫡的解答. 每每想到八爷,我就有种为他可惜,为他悲哀到想哭的冲动.很多人赞雍正够冷酷,够聪明,是个好皇帝,可是我却仍旧认为他是个残酷的禽兽.他没有情,没有心,爱心觉罗家尽出情种,清太宗皇太极为宸妃痛哭数天,睿亲王多尔衮为庄妃不要江山,福临为董鄂妃生死相随.可是爱心觉罗的这个情字,却完完全全的没有在雍正的身上体现,他对上轼君篡位,对下迫害兄弟,说他明,可是他在杀人的事情上从来都是个人喜好,雍正登基之后,且不说八爷党势力已经被他削弱了,就说老八自己的个性,夺位最后阶段,老八自己没什么希望了,他转而辅佐有希望的十四.同样道理,木已成舟的事情,他也会认命,好好辅佐老四,不会生反叛之心.综观八爷一生,他要的是国家昌盛,不是个人荣辱.他是个识大局的人,否则别说老四了,根本轮不到他登场,八爷早就弑君篡位了,当时朝中大部分的大臣都是八爷党,他还怕没人拥戴么?何苦最后忍受雍正的百般羞辱?但或许,这就是命,雍正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我相信如果是八爷,他会是个好皇帝。

五、历史上的八阿哥是什么样的人

爱新觉罗·胤禩,清圣祖仁皇帝第八子,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时,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岁。母良妃卫氏。

因其母出身卑微,故少时在众兄弟子侄间并不得贵重,颇受冷遇。这段经历当对他日后广有影响,胤禩出生后,康熙嫌卫氏出身低微,将他交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教养,因此他与惠妃感情甚亲。雍正帝继位伊始,允许部分母妃“随子归邸”而居,惠妃因亲子胤禔已被圈禁,于是欣然移居至胤禩府邸,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欢。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赞扬胤禩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 胤禩真正在史书上被大书特书是自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尔后沉沉浮浮,直至死于雍正朝,都是由此埋下的祸根。 康熙帝废太子后令大臣推荐皇储人选,大臣们都选举胤禩,康熙帝看了之后非常不高兴,认为胤禩结党营私,康熙帝生平最恨结党营私,从此不再信任和亲近胤禩,后来胤禩随康熙帝北巡塞外,恰逢其母良妃去世两周年的忌日,胤禩未请示康熙帝即去祭奠生母,并让太监禀告康熙,其实这事也没有什么,胤禩又抓了两只鹰送给康熙帝,但谁知道两只活鹰到了康熙帝手中却变成了死鹰,令康熙帝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责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次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谕胤禩“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停本人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 胤禩遭此一举,大受打击,到处潜行,不愿见人,并于翌年病倒。 直至康熙帝去世胤禩再未受到康熙帝的重用,爵位也只是一个贝勒,属于清室中的三等爵位,其兄雍正帝继位后为了抑制胤禩不满的情绪将胤禩进爵为廉亲王总管内务府,雍正四年雍正帝又以胤禩曾经欲谋杀胤礽,希图储位;与胤禵暗蓄刺客,谋为不轨;诡托矫廉,用胤禟之财收买人心;擅自销毁圣祖朱批折子,悖逆不敬;晋封亲王,出言怨诽;蒙恩委任,挟私怀诈,遇事播弄;庇护私人,谋集党羽,逆理昏乱,肆意刑赏;含刀发誓,显系诅咒;拘禁宗人府,全无恐惧,反有不愿全尸之语。雍正称其为“凶恶之性,古今罕闻”。 等四十条罪名将胤禩革爵圈禁在宗人府,将其改名为阿其那,随后胤禩便死于宗人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