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装炮弹发展历史 反后坐火炮发展历史
反后坐火炮发展历史
最早的炮架很简单,用槽形木架支撑炮身。
十五世纪后期,炮身上采用了炮耳轴将其安装在基座上或带轮的架体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调整射程。

这种与炮身通过炮耳轴刚性地连接在一起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
发射时全部后坐力作用在炮架上,全炮后坐。
火炮十分笨重,发射速度也很低。
十九世纪末,火炮上采用了反后坐装置(弹性缓冲装置),通过它将炮架与炮身连接起来,这种炮架为弹性炮架。
发射时炮身相对于炮架后坐,全炮不后移。
反后坐装置消耗了大部分后坐能量,炮架受力大减,因而大幅度减轻了全炮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发射速度。
这是火炮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现在火炮除迫击炮和无后坐炮外,几乎都采用弹性炮架。
随着机械、液压和电气技术在炮架上的综合应用,现代火炮的炮架性能更加完善,种类也较多
火炮反后坐装置的发明是一个里程碑,它结束了刚性炮架的时代,进入了弹性炮架的时代。
通俗的说,火炮的反后坐装置就是一个“弹簧”,是火炮射击时一个有特殊功能的缓冲和复位装置:在火炮射击时,反后坐装置通过后坐部分的后坐运动产生一定的后坐力,从而控制后坐部分的后坐运动规律(速度和行程);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使后坐部分在后坐终止时再能自动返回到射击前的初始位置。
可见,反后坐装置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能将火炮射击时所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巧妙地缓解掉,同时也使得后坐部件正常复进到位以便下次射击。
整体来看,火炮的反后坐装置一般由制退机和复进机组成,它们的组成有多种样式,如各自独立分置的,有机联合的,等等。
最早的制退机是用弹簧缓冲的,也就叫弹簧式制退机。
它结构简单、作用可靠,但对火炮而言,它的缓冲能力太小,很快就被淘汰。
气体式的制退机,基本上与弹簧式制退机的原理相同,也被淘汰。
使用最广泛、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液压式制退机。
目前,电磁缓冲正处于研究之中。
复进机是火炮后坐部分的复位装置,它的功能是:平时让火炮的后坐部分在任何射角时都保持在待射击的位置;射击时吸收并储蓄足够的后坐能量,以备后坐到位后拉动其复进运动,所以它也是后坐阻力的组成部分。
目前,弹簧式的,液体气压式,气压式和火药燃气式几种结构形式的复进机都在用。
显然,复进机可以用弹簧和气体作为弹性元件。
弹簧结构简单、紧凑,工作可靠,不易损坏。
气体式的质量轻,便于调整复进速度。
通常情况下,火炮口径小的用弹簧式,口径大的用液体气压式,射速快的航炮用火药燃气式,舰炮用气体式。
追问
火炮反后坐装置工作原理,结构类型,
追答火炮上采用了反后坐装置(弹性缓冲装置),通过它将炮架与炮身连接起来,这种炮架为弹性炮架。
发射时炮身相对于炮架后坐,全炮不后移。
反后坐装置消耗了大部分后坐能量,炮架受力大减,因而大幅度减轻了全炮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发射速度
参考资料:参考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