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公管学院院长 申培公简介_公考,得申论者得天下 清华南都_安徽涡阳高公镇申子成
申培公简介_公考,得申论者得天下 清华南都_安徽涡阳高公镇申子成
本 名
申公

所处时代
西汉
性 别
职 业
西汉经学大师
申公
申公(生卒年不详)名培。西汉鲁(今山东曲阜)人。少与汉高祖刘邦之同父弟楚元王交同师事齐人浮丘伯,受《诗》。高祖地鲁,申公率弟子人见于鲁南宫。元王交以为中大夫。吕后时,游学长安,与楚元王子刘郢同师。文帝时,立为博士,不久交死,郢为楚王,以申公为子戊太傅。戊不好学、与申公为难,郢死,戊立为楚王。戊谣暴,与吴王濞通谋反叛朝廷,申公等规劝,不听,刑申公,赭衣杵舂于市。归鲁,居家谢绝宾客,闭门从教。弟子自远方面至百余人(一作“千余人”),传授《诗经》,以训诂为主。教学态度严谨,疑者则阙不传。创“鲁诗学”传于后世,其弟子,孔安国等十余人为博士。孔安国任临淮太守,周霸任胶西内史,夏宽任城阴内史,杨鲁赐任东海太守,兰陵绍生任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皆治理有方,以廉节著称于世。瑕丘江公尽传所学《诗》及《谷梁春秋》,徒众最多。韦贤师瑕丘江公及许生始《诗》、又治《礼》,官至通相。传子玄成,以淮阳中尉论石渠,官至丞相。玄成及兄子赏以《诗》授哀帝,至大司马车骑将军。申公弟子官至大夫郎,掌故者以百计,皆以廉节称著于世。武帝命赵绾、王藏以安东驾驷迎申公,任中大夫,议明堂事,因窦太后反对,未果,病免归里,数年乃卒。《鲁诗》亡于西晋。清马国翰有《鲁诗故辑佚》三卷。今《说邦》及《汉魏丛书》均有申培《诗说》-卷。
西汉经学大师、今文诗学“鲁诗学”开创者,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有重要贡献。
秦燔《诗》、《书》,而学归民间。西汉初年,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渐次出现,而《诗》出现最早;传《诗》四家(齐、鲁、韩、毛),又以鲁诗为先,因于诸家诗中影响最大。
春秋梁传
申培公少时,与鲁穆生、白生及后来成为西汉楚元王的刘交等皆受《诗》于荀子的学生浮丘伯,秦始皇焚书后积压自散去西汉建立后,
曾与其师浮丘伯一起见汉高祖刘邦于鲁南宫。
后为楚元王的中大夫。
吕后时,又与楚元王刘交之子刘郢客在长安随浮丘伯学《诗》终业。
汉文帝时立为博士,又为刘郢客的中大夫,负责教其子刘戊。
刘戊弱位,淫暴,申培公因谏而遭到胥靡之刑,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申培公简介,亦不见宾客,唯王命召之乃往。
弟子自远方来受业者百余人(一说千余人)。
汉武帝即位,其弟子王臧、赵绾为汉武帝重用,欲更张政治,议立明堂以朝诸侯,公车召迎时已八十多岁的申培公入京。
申培公对武帝问治乱之事,曰: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武帝封为太中大夫。
后因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之干预,王臧、赵绾下狱死,申培公病免归,数年后卒(见《汉书楚元传》及《汉书儒林传》)。
申培公传《诗》以训诂为教,成为西汉今文《诗》学中《鲁诗》学一派。
又传《春秋梁传》于瑕丘江公。
其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鲁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均佚。
清儒马国翰《玉翰山房辑佚书》中辑有《鲁诗故》三卷。
申公
申公受《诗》于齐人浮丘伯,浮丘伯受《诗》于荀子,故申公为荀子的再传弟子。汉初,汉高祖刘邦过鲁祭孔,“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史记·儒林列传》),“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汉书·儒林列传》)。楚元王死后,子郢嗣立为楚王,令申公作太子戊的师傅。而刘戊不好学申培公简介,颇以申公教授为苦。及刘戊继位,即罚申公劳役,形同奴隶。申公以此为耻,回到故乡,教授《诗经》,非弟子门人,拒绝接待宾客。当时从远方往受业者,有1千余人。武帝时,其弟子王臧(山东苍山兰陵镇人)任郎中令,赵绾(山西代县人)为御史大夫,奏请迎其师申公,“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汉书·儒林传》)时申公已80余岁。武帝问治理国家之事,申公答云:“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同上)。当时“上方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即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同上)。后因武帝祖母窦太后喜好《老子》学说,不悦儒术,就罗织王臧、赵绾的罪状,使武帝废明堂事,收审王臧、赵绾,两人遂自杀,申公亦因病免归,家居数年而卒。
关于申公传诗,司马迁说:“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史记·儒林列传》)班固则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汉书·艺文志》)亦云:“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疑者则阙弗传。”(《汉书·儒林传》)对于两家说法,解说歧异。大致说来,汉时去古未远,申公授诗,只是口头讲解,未形成文字,而其门人略有所记,再有发挥,转相师承,遂为汉代鲁诗家法。至《汉书·艺文志》所载《鲁故》、《鲁说》二书,清人王先谦认为,《鲁故》为申公所著,《鲁说》为其弟子续为补充(见《诗三家义集疏》)。
在西汉时期,诸家诗中鲁诗最为盛行,影响也最大。汉初几代帝王习鲁诗,申公弟子及再传弟子不少在朝廷和地方担任要职。武帝时鲁诗立为博士,申公弟子十数人为博士。其弟子孔安国(经学家,山东曲阜人)等,“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掌故以百数。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徒众最盛。”(《汉书·儒林列传》)清人陈乔枞承班固于诗本义“鲁最近之”(《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认为:“马、班、范三史所载,汉百家著述所称,亦未尝无绪论之存,足以资考证佚文。……凡荀子书中说诗者,大都为鲁训所本。孔安国从申公受诗为博士,太史公(按指司马迁)尝从孔安国受业,所习当为鲁诗。刘向父子世习鲁诗,著《说苑》、《新序》、《列女传》诸书,其所称述,必出于鲁诗无疑矣。《白虎通》诗皆为鲁说,《尔雅》亦鲁诗之学。”(《三家诗遗说考序》)
流传于鲁地的申公诗学称“鲁诗”,而当时流传于齐地的诗学则称“齐诗”;“齐诗学”的开创者为辕固,齐(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辕固以研活《诗经》,景帝时立为博士。曾在景帝面前,与道家学派的黄生论辩汤武诛桀纣,他以儒家经义驳斥黄生汤武以下杀上、以臣弑君的论点,认为汤武诛桀纣是顺乎民心、合乎正义的行为。又与窦太后评论儒道优劣,诋毁《老子》,触怒好黄老之学的窦太后,令其入圈与野猪搏斗,幸得景帝给他一把快刀,才把野猪刺死,免于治罪。后曾为清河王太傅,以病免职。武帝即位,征为贤良,因诸儒嫉毁,罢归,其时已90余岁。
据荀悦《汉纪》,辕固著有《诗内外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齐后氏故》、《齐孙氏故》、《齐杂记》,均佚。清人马国翰辑有《齐诗传》2卷。齐诗至西汉后期与阴阳五行之说相结合,盛行一时,“诸齐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汉书·儒林传》)。齐诗派别甚多,而以翼奉一派最盛。然固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并与谶纬神学合流,降低了齐诗的学术价值。
“四家诗”中,“毛诗”后起,而流传最为久远。“毛诗学”的开创者毛亨(生卒年不详),鲁(今山东曲阜市)人。或云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世称“大毛公”。据说毛亨诗学承荀子,于汉初开门授徒,作《诗训故传》,简称《毛传》,传于赵人毛苌,世称“小毛公”。《毛传》训释《诗经》多存古义,为研究《诗经》的重要著作。《毛诗序》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论诗的重要文献,为儒家自先秦至汉初诗论的总结。毛诗长期在民间传授,东汉后期始立学官,经贾逵、马融等经学大师的倡导,又经郑玄作《毛诗笺》,其学大行,逐渐取代鲁、齐、韩三家诗的地位。此后,齐诗早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而毛诗一直流传至今。
汉时鲁、齐、韩、毛四家诗,其中鲁、齐、毛三家的创始者均为齐鲁即今山东籍人,可以说汉时诗学在齐鲁。诸家诗学,都以阐述儒家学说为宗旨;各立门户、自成师法的目的,有学术思想斗争的意义,亦为争立学官、仕宦显达之阶梯。但是,汉代诗学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诗经》研究的基础,对于《诗经》这一重要文化典籍的保存、流传,有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