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怎么样 无锡市历史
无锡市历史
一、无锡的历史有哪些
无锡建制沿革
无锡建制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无锡、宜兴、江阴(代管)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无锡历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历史悠久,据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夏朝以前,无锡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劳动。 在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高城墩、祁头山、骆驼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筑吴城。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无锡设置县的时间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称无锡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地区。1953 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行政区划2001年,无锡市辖7个区,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92个镇,31个街道。
二、无锡历史故事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无锡最著名的神话无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朝着人们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气,一脸福相,确实惹人可爱。提起大阿福,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人们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为了殉情,也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在此之外,在传说中,赶走从锡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锡人 ,运天河水洒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来等也和阿福阿喜有关。
三、来历
无锡地名的由来 “无锡锡山山无锡”:提起“无锡”这个我们居住城市的地名由来,总会有上了年纪的人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这么说。
的确,无锡有座著名的锡山。但为什么又偏偏叫做“无锡”呢? 《无锡市志》(1995年)专辟一节,说明“无锡”来源的。
它说是2种说法,实际是3种: A、历史上曾经有锡,后被采尽,故名“无锡”。 B、古越语地名。
但随着历史演变,用汉字记录其音,原义不明,后入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C、来源同B,其意为某个古越人部落的图腾,是一种神鸟。
历史上的无锡曾经有过梅里、吴墟、梁溪、金匮等等的称呼。“无锡”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
据一些古籍的记载,说是在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的年代,惠山的东峰发现了锡矿,故名之锡山。当时是“青铜时代”;人们为争夺采矿,发生了不少斗殴流血,到战国末年,锡矿采尽,秦始皇大将王翦率军攻克兰陵(常州)后,在锡山驻扎,埋锅造饭之时,发现一块占碑.上刻: 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有锡诊,天下弊;无锡父,天下济。
王翦自认此碑出露标志着天下从此太平,故以“无锡”为此地名;而到了王莽“新朝”时,推行“新政”,欢喜把——切既成概念“颠倒”过来。以示其“革命”,无锡遂变“有锡”。
但“有锡”没几年,东汉时又恢复了“无锡”,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美好的传说,在战乱频仍,渴望太平的年代,肯定是深得人心的。
但矿物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根据地质结构分析,无锡地区不存在生成锡矿的可能。也有专家表示,根据阳山是座火山,以及马山有锡矿矿化现象的情况分析,古代有些许锡矿被挖尽的情况也不况分析,古代有些许锡矿被挖尽的情况也不能排除。
陆国新先生则认为,这里可能有一个历史的误会:即使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山湾一带还能找到铅锌矿苗(方铅矿,细如发丝)。 而铅锌矿在全国分布极广,也许当时百姓争采的是铅,铅与锡外表相似,也是“青铜”中的一种成份。
历史语言学是现代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一批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入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后,比较了这一地区诸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等的地名,认为“无锡”有可能和它们一榉,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浯的发语词,无实义。
而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当然,“锡”的原义因古越语快亡已久,是无从考证的了。
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吴越二邦,同气共俗”,有道理却也水远无法求得确认。要知道,如果无锡的地名出现在吴越的早期,那可要比《汉书》的著作年代要早得多了,但哪又有谁说得清呢? 从语音的流变中,又有一种说法,说“无锡”不过是“吴墟”的音转。
聊备一说。
四、无锡历史故事有哪些
无锡建制沿革
无锡建制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无锡、宜兴、江阴(代管)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无锡历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历史悠久,据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夏朝以前,无锡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劳动。 在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高城墩、祁头山、骆驼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筑吴城。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无锡设置县的时间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称无锡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地区。1953 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行政区划2001年,无锡市辖7个区,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92个镇,31个街道。
五、无锡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据《汉书》记载,周、秦期间,无锡境内锡山多锡矿,居民竞相开挖。汉初时锡矿开尽了,故名“无锡”。
西汉
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
勾吴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
吴国
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
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无锡“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至清代中叶,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近代
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被称为“小上海”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国战事中被毁。战事以后逐渐恢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米市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清末,无锡年办漕米130万石。同时,由于无锡米市粳、籼、糯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储运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粮商都到无锡采购,江苏产棉区大多也到无锡购米。无锡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无锡布码头继续兴盛,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清末,无锡制丝业迅速发展。光绪四年(1878年),无锡生丝产量达13.8万斤,占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量的38.83%,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与此同时,蚕丝贸易十分活跃,“一年也有数十万金之巨”。光绪六年(1880年),无锡输出生丝近10万公斤,价值48万海关两。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销往周边地区。无锡成为甲于东南的丝茧市。
六、无锡历史
有好几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无锡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
商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偕弟仲雍,为让王位南奔,断发纹身,做了当地土著居民的首领,筑城建都于梅里平墟(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史称"勾吴"。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
新王莽时期(公元前9-23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东汉光武年间(公元25-57年)复称无锡县。
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属常州。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立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锡山、宜兴3县(市)。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
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
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
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
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鸟”。
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 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 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 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 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
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
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 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蹈辅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 断发文身。
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
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 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 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
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
七、无锡的来历是什么
建制沿革 无锡始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县,属会稽郡。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无锡属吴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朝元贞元年(1295)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朝洪武元年(1368)又降州为县,属南直隶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江苏省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无锡县直属江苏。
1949年4月23日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重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无锡、宜兴、江阴(代管)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
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八、无锡的历史有多长
无锡作为历史古城整整已有3500多年了。
商末(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三让天下,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县城位于今崇安区(原无锡县城西门内侧),属会稽郡,自此至今2000多年之间无锡城扩建多次,但未有迁动。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
王莽9年改名为有锡县, 梅里古都 至德名邦——无锡梅村 东汉光武25年复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宋代属于常州,隶属于两浙路,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常州、两浙西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于原金匮县府,辖原无锡、金匮两县;秦毓鎏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
1912年1月20日,锡金军政分府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无锡县民政署。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无锡县民政署成为无锡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常道。
11月,无锡县民政署改为无锡县知事公署。 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一度改为第二区)区政府、专员公署驻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宝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嘉定县共10个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成立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下辖吴县(苏州)渭黄等多个自卫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下辖无锡全境以及江阴、骑行太湖(36张) 常州、苏州的部分地区,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人民解放军29军第87师先头部队经梨花庄占领无锡火车站。23时,87师260团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从光复门入城,无锡宣告解放。
无锡解放后析出无锡县城和附近郊地置无锡市(后武进县马迹山地区划入),其余乡村地区仍属无锡县,市、县同城分治(后成立锡山市后治所迁往东亭镇)。 1949年4月26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命令,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简称“苏南行署”)在无锡宣告成立,并确定无锡市为行署驻地、行署直属市。
1951年10月27日,经苏南行署批准,无锡市建立8个区,各区成立人民政府,区名按一至八顺序排列。其中第一至第五区为城区,第六至第八区为郊区,原郊区办事处撤销。
1952年7月,第六、七、八3个区合并为第六区。 1953年1月1日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第八共8个区。
1955年7月12日,第一至第五区分别改名为崇安、工运、南长、西新、北塘区,原第六区设立郊区。 1958年6月16日,5个城区合并为3个城区。
由此无锡市基本形成了四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个城区和1个郊区(滨湖区);工运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崇安区和南长区。西新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北塘区和南长区。
1960年设立太湖区。1963年太湖区更名为郊区。
1968年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1978年复名崇安区。 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1958年8月25日, 古运河畔 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江阴县、无锡县和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归无锡市代管。市区辖崇安、南长、北塘、郊区4个市辖区。
无锡市共辖3县4区。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
无锡市共辖2市1县和5区。 1994年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将无锡县坊前镇所辖的金桥、群星、同心、春丰、春潮五个村,新安镇所辖的西宅、过家桥、宅基、金华、旭明、高浪度、东裕七个村,梅村镇所辖的荆协、荆同、香一、齐心、高田、北张、联心7个村划出合并设立金梅乡,金梅乡和无锡县的硕放镇、胡埭镇划归无锡市郊区管辖。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华夏第一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太湖广场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
锡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东亭、东北塘、八士、张泾、东湖塘、港下、羊尖、安镇、查桥、厚桥、荡口、甘露、鸿声、后宅14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东亭镇;惠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桥、长安、石塘湾、钱桥、藕塘、杨市、阳山、陆区12个镇。
区人民政府驻堰桥镇。撤销马山区,将原马山区的行政区划和原县级锡山市的坊前、梅村、新安、华庄、东绛、雪浪、南泉、硕放、胡埭9个镇并入无锡市郊区;将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