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靖难之役影响 靖難之役,朱棣能取勝的原因是?

火烧 2021-09-11 00:15:18 1044
靖難之役,朱棣能取勝的原因是? 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以“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為理由,起兵奪了自己親侄子的皇位。這場戰爭就是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

靖難之役,朱棣能取勝的原因是?  

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以“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為理由,起兵奪了自己親侄子的皇位。

這場戰爭就是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結果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稱帝為明成祖。

那麽為何一個集中全國兵力,財力,在各方面佔據絕對優勢的帝國皇帝朱允炆最後會敗給一個起兵不足千人,糧草廖廖的地方藩王呢?

事情還要從明朝建立初期開始說起,當時國家剛剛建立,加上邊境還有蒙元舊部貴族騷擾,朱元璋大力分封自己的宗室後代為王。

這些藩王不但個個擁兵自重,允許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將練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而且都有一定的軍事自主權。

有一次朱元璋和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談話就說到:“我早就安排你的叔叔為你守護邊疆,大可以放心的做你的皇帝。”

這時候朱允炆就憂心忡忡:“外敵入侵有叔叔們對付 ,如果叔叔們有異心,怎麽辦?”

由此可見,明朝初期,藩王勢力過重就為後來的建文帝落敗埋下了一個很重要的伏筆。

朱元璋去世以後,二十一歲的建文帝登基,朱元璋臨終以前還特意強調了“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禁止各藩王來京城給自己送葬,就是為了防止謀權篡位。

靖难之役影响 靖難之役,朱棣能取勝的原因是?

朱元璋的九個兒子明知道不許來京城送葬的禁令,仍然不管不顧地奔向南京。

建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皇權,攔在趕往南京吊唁的各藩王面前,宣讀高祖遺命,令他們返回。

對於建文帝來說,這時候鎮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勢,削減藩王是首要之事。

這時候在削藩順序上就有了爭論,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認為燕王有功無過。

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兄弟,怕日後兄弟二人沆瀣一氣,建文帝就拿勢弱的周王開了刀。

後來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

有人說建文帝的削藩措施太急,直接就激化了朝廷和各位藩王的矛盾,實力最強的燕王成了重藩之首。

由此,建文帝和朱棣的博弈拉開了序幕。

建文帝的這些舉動讓朱棣起了警覺,開始謀劃造反,表面上是恭恭順順,背地裡外結瓦剌韃靼牽製東北的朝廷軍隊,另一方面重金收買重臣。

朱允炆在削藩過程中先是調整了燕王所在屬地北平的高層,抽調了燕王的軍隊,還派了耳目監視燕王。

但是因為之前對於湘王受辱自盡,朱允炆不想自己在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在駕空了朱棣的權利以後,只是觀望,沒有接下類的舉措。

朱允炆無疑是心太軟了,從小生活在皇室的朱允炆不懂現實的殘酷,受父親朱標的影響,在乎手足之情,希望能感化自己的叔叔回頭。

在朝廷限制朱棣權利後,朱棣就開始裝瘋賣傻,在鬧市區嬉鬧,大喊大叫,語無倫次,暗地裡抓緊操練兵馬,建造兵器。

可惜好景不長,葛城叛變將這些不法行為告訴建文帝,密告朱棣即將起兵造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