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各朝国祚 南明帝位之争,南明国祚39年,为何不敌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

火烧 2022-02-22 06:14:43 1065
南明帝位之争,南明国祚39年,为何不敌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 南明国祚39年,为何不敌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当时的南明只是傀儡政权,根本不敌百年基业的东晋。南明为什么扛不住南明从第一代皇帝弘光帝继位就疑团

南明帝位之争,南明国祚39年,为何不敌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  

南明国祚39年,为何不敌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

当时的南明只是傀儡政权,根本不敌百年基业的东晋。

南明为什么扛不住

南明从第一代皇帝弘光帝继位就疑团重重,并且延续了明末党争斗,在大顺与大清激战的时期,南明并没有及时做好江淮防线作战的准备,反而出现了1645年左良玉清君侧的大事,清朝此时趁弘光帝集团内乱,进逼江淮,直捣南京。很快弘光帝政权覆灭了,此后南明在拥立谁坐皇帝上又出现了内乱,如鲁王和唐王正统之争,虽然唐王,即后来的隆武帝比较有作为,不过军权不在其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隆武政权也灭亡了,鲁王是逃跑到了舟山,并且在舟山群岛坚持斗争,鲁王也取消了监国。那么后来南明又出现了正统地位的争夺,照理说隆武帝后如果没有儿子那么兄弟继位,确实隆武帝弟弟继位了,可以算是正统,不过当时也有其他一部分明臣拥立明神宗孙子也是唯一由字辈的朱由榔(桂王)继位,唐桂之争又开始了,这又导致清军一举消灭了后唐王政权,那么只剩下桂王朱由榔的政权了。虽然它维持了时间较长,但是部下派系的内斗,也导致了后来的李定国歼灭孔有德以及尼堪的成果再次葬送了,李定国与孙可望内战消耗了仅存的国力,随着孙可望的叛变,云贵虚实尽为大清所知,老贼吴三桂率领大清军队攻入了云南,使得朱由榔被迫进入到缅甸求存,这儿也不得不再说句,当时李定国建议朱由榔到重庆那的原大顺军抗清基地(1664年这抗清基地被攻入)去,然而朱由榔依然是选择了到缅甸去,在此又发生了咒水之难,朱由榔的大部分臣子都命丧他乡,后来缅甸也就把朱由榔等人交给老贼吴三桂,1662年朱由榔等人在云南逼死坡就义。此时南明虽然名义上灭亡了,但是打着南明旗号的军队依然存在,还是台湾的郑氏集团坚持到了最后。

东晋与南宋能延续百余年,为何南明却扛不住?

南明与东晋、南宋的情形相似,都是因为遭遇异族入侵,北方疆域沦陷而跑到江南建立政权,国家一分为二。但是也有些不同,这样的差异导致东晋与南宋能延续百余年国祚,而南明却扛不住呢。原因由很多,主要是其下几个方面导致。

原因一:南明的帝位之争不断,始终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中央政权。北京失陷、崇祯帝自缢之后,皇子们下落不明。政权不能够得到拥护。而反观东晋与南宋,晋元帝司马睿与宋高宗赵构的地位都比较稳固,并没有受到强而有力的挑战。

原因二:明朝的党争,促使了南明政权的分裂。南明的最为关键时期是定都于南京的福王政权,而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东林党的势力中心。可是,而东林党与福王系却素有仇怨。万历帝很疼爱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福王),想废长立幼、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了东林党的极力反对而最终未果。东林党却主张“立贤”,想拥立潞王朱常淓(万历帝之侄)为帝。

原因三,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李成栋等带路党的“功绩”。满清之所以平定江南,还是仰赖吴三桂、耿、尚、孔及李成栋等带路党的“功绩”。东晋与南宋时期,虽也有汉人为异族效力,但并没有明末之际那么大的规模。

原因四,随着历史的演变,抵抗异族的意志也越来越弱。东晋时期是华夏民族第一次遭到异族的侵凌。所以,东晋虽弱,但华夏民族不甘受他族侵凌、奴役的意愿也最为强烈。南宋时期是华夏民族遭受第二次异族侵凌,其反抗过程历经一百五十年,而最终灭亡于蒙元政权。而经一百年蒙元统治,汉族抵抗异族的心理与意志也变得虚弱,故南明也只存在了四十年。

以上都是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啦。

为何南明皇帝不直接称帝?

南明作为明朝的延续,指的是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上吊之后到1662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为止,在这短短18年内,南明出了三位皇帝――弘光、隆武和永历皇帝,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三位皇帝的登基历程。

弘光帝

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在北京上吊自尽。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的留守大臣们经过商议,最终决定拥立福王朱由崧继位。五月初三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登基称帝,改第二年为弘光元年。

隆武帝

在弘光政权被清军击败之后,在杭州监国的潞王也很快投降清军。不愿意降清的唐王朱聿键前往福建,最终在郑芝龙、郑鸿魁等人的支持下登上监国之位。1645年闰六月初七,唐王朱聿键在福州正式就任监国。二十天后,即闰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从当年七月一日纪元隆武,史称隆武帝。

永历帝

在隆武政权失败后,远在广东的桂王朱由榔成了下一任皇帝的最佳人选,因为他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崇祯皇帝的堂弟,血统十分高贵、纯正。1646年十月初十,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就任监国,十一月十八日登基称帝,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史称永历帝。

从上面三位皇帝的登基历程可以看到,他们在登基之前都做过监国,在监国一段时间后再正式登基称帝。

监国,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政治制度,通常是指在君王外出征战或者出使时,留下一个重要任务(一般是太子或者兄弟)在国内留守,处理军国大事,最早的监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左传鲁闵公二年》有云“(太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

后世唐朝、明朝多有太子监国的事例,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就命太子李治监国,据统计唐朝有十七位太子都曾有过监国的经历;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命弟弟?王朱祁钰监国,后来英宗被俘,监国的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

另外一方面,他们也需要这样一段缓冲期来让民众接受自己,也算是为自己继位镀上一层正统的金色。

正史为什么不承认南明

正史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修史,不承认南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南明在朝政上几乎没有正式的、稳定的行政体系,在地盘上没有稳住半壁江山,在文化上也没有建树,南明虽然传了四帝,但最长也只有十九年。

2、其实,严格来讲,南明既然不是清朝,自然算是大明帝国的一部分,但是南明与东晋、南宋相比历时太短,地盘太小,难以相提并论。

3、东晋、南宋都享国百年以上,虽然在军事上不如北方强盛,但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超过北方,历来被视为中华正统。

扩展资料:

历数南明四朝,失败都是来自内部的不团结,晚明的党争并没有因为外敌的入侵而消失,相反在大敌当前之际,不是一心团结应敌,而是先搞内部斗争。

阉党和东林党之间、朝官与义军之间、不同义军之间矛盾重重,内讧不断,即使没有外敌入侵都不能长久,又焉能对外。

其实,对比东晋时期的“五胡”和南宋时期的金国,满清的实力是最弱的,所谓“人不过八旗、马不过万匹”。

各朝国祚 南明帝位之争,南明国祚39年,为何不敌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

弘光时期山东、河南一带并没有满清的大军,当地的民兵武装已经稳定了地方的局面,请求南明北上,而此时南明内讧正烈,竟然无人去接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明

南明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皇帝分别是谁?

  第一个,是弘光政权,皇帝是福王朱由崧;最后一个是永历政权,皇帝桂王朱由榔。下面是详细

  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随后满清占据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权的统称。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   弘光政权   [编辑本段]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农民军扫荡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时南京之明残余势力议择君以定南都,然后挥师北上。曾出现拥潞王与拥福王之争,最后马士英恃势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为帝。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清顺治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随后,清军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永历政权   [编辑本段]   顺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为人懦弱寡断,昏庸无能。   正当南明政权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另外,永历帝朱由榔还专门派使节前往川东石柱争取四川总兵、忠贞侯秦良玉的支持:《春晖堂笔记》写本卷中《永历杂记》有一则云:“当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讨使,仍以镇东将军督兵靖川中诸贼。”。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在抗清名将何腾蛟、瞿式耜、堵胤锡、郑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顺、大西农民军与之联合抗清,永历政权得以生存下来,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声势颇大。顺治五年春收复了湖广、湘桂部分地区。顺治九年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接受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至云南,次年又大败孙可望,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失败。1661年,吴三桂率军入缅,索回桂王,次年四月在昆明将其处死。7月,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   这次南明政权的抵抗斗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位皇帝在位时做过哪些事?

弘光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农民军扫荡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时南京之明残余势力议择君以定南都,然后挥师北上。曾出现拥潞王与拥福王之争,最后马士英恃势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为帝。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清顺治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随后,清军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编辑本段]隆武政权   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弘光时获释。顺治二年五月避乱经杭州,适南都已亡,郑鸿逵等迎之入闽。隆武帝继位之初,俨然想有所作为,他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同时又安抚难民,联络抗清义军,改变原来弘光朝廷联虏灭贼的错误政策方针。使得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隆武却颇不得势,其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就连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很快被其掣肘。三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之后郑芝龙以无大用,被清廷所杀。   隆武帝本人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最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势力,才使得他无所建树,最终隆武朝廷的复国计划称为了泡影。 [编辑本段]鲁王时期   顺治二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顺治三年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马士英、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阮大铖等降清。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编辑本段]绍武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为帝,改元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鐭?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 [编辑本段]永历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为人懦弱寡断,昏庸无能。   正当南明政权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在抗清名将何腾蛟、瞿式耜、堵胤锡、郑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顺、大西农民军与之联合抗清,永历政权得以生存下来,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声势颇大。顺治五年春收复了湖广、湘桂部分地区。顺治九年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至云南,次年又大败孙可望,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失败。1661年,吴三桂率军入缅,索求桂王,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桂王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桂王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7月,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 其后退守台湾郑成功集团沿用南明永历法统直到永历三十七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止,郑成功政权名义上一直奉朱术桂为监国,使用永历年号。   这次南明政权的抵抗斗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南明皇帝怎么样?

南明是自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到后来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权的统称。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 弘光政权: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农民军扫荡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时南京之明残余势力议择君以定南都,然后挥师北上。曾出现拥潞王与拥福王之争,最后马士英恃势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为帝。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清顺治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随后,清军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隆武政权: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弘光时获释。顺治二年五月避乱经杭州,适南都已亡,郑鸿逵等迎之入闽。隆武帝继位之初,俨然想有所作为,他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同时又安抚难民,联络抗清义军,改变原来弘光朝廷联虏灭贼的错误政策方针。使得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隆武却颇不得势,其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就连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很快被其掣肘。三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之后郑芝龙以无大用,被清廷所杀。 隆武帝本人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最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势力,才使得他无所建树,最终隆武朝廷的复国计划称为了泡影。 鲁王监国:顺治二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顺治三年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马士英、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阮大铖等降清。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绍武政权: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 为帝,改元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鐭 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 永历政权:顺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为人懦弱寡断,昏庸无能。 正当南明政权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另外,永历帝朱由榔还专门派使节前往川东石柱争取四川总兵、忠贞侯秦良玉的支持:《春晖堂笔记》写本卷中《永历杂记》有一则云:当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讨使,仍以镇东将军督兵靖川中诸贼。。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东晋(9)风雨飘摇(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