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国是怎样把人权理念转化成公共外交工具的

火烧 2022-08-21 13:46:22 1040
美国是怎样把人权理念转化成公共外交工具的 《完美的幻觉:美国政府是如何选中人权外交的》(美国大都会出版社,2010年)一书首次披露了美国政府如何转化人权理念,巧妙利用人权武器对外开展公共外交的。该书作

美国是怎样把人权理念转化成公共外交工具的  

《完美的幻觉:美国政府是如何选中人权外交的》(美国大都会出版社,2010年)一书首次披露了美国政府如何转化人权理念,巧妙利用人权武器对外开展公共外交的。

该书作者詹姆斯·派克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和美国外交关系学者。

他的结论是,美国官方所倡导的所谓人权与真正的人权运动理念几乎没有丝毫的联系,美国官方高举人权旗帜,其唯一的目的是利用人权推广自己的全球战略。

美国所谓的人权出发点不在于人的权利,而在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作者指出,就美国政府而言,推动人权运动发展的历史动力更多的来自于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意识形态考虑,而不是对人权的深度良心发现。

在美国侵越战争开始之后,美国政府逐步把人权变成推行其外交政策的一种话语权。

在派克之前,还没有学者深刻地研究过人权和美国外交的关系。

派克认为,一方面美国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保护弱者的理想,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特别关注国家安全利益。

这两者的结合正是人权发展的根源。

当人权领袖在呼吁国际人权保护时,华盛顿正在急于寻找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武器用于其冷战行为,而人权则是一个难得的武器。

到底两者是谁影响了谁呢?人权运动的领导人坚信,是他们的行为推动华盛顿接受了人权事业,然而,事实却是华盛顿巧妙地利用人权理念推行其政治信仰。

华盛顿政客们眼睛里的人权活动与国际和平运动、削减武器、禁止核武器扩散根本没有关系。

事实上,华盛顿控制了人权的话题和议程,从而在冷战时期就灵活机警地偷换概念和理念,创造名词和术语。

派克认为,今天面对全球力量的变化,奥巴马政府和人权领袖们无动于衷。

但是,随着旧的国际秩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权问题。

而对人权的任何重新认识的关键障碍是人权运动与华盛顿的密切联系。

除非人们彻底改变思考方式,人权运动将继续成为美国意识形态和公共外交的一个工具。

人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万能法宝

本书第二章的标题是“卡特时代:美国外交政策找到了一个心灵。”这句话来自于卡特总统在1978年12月的一个讲话。

美国是怎样把人权理念转化成公共外交工具的

在一年前他的就职演说中,卡特曾经三次强调人权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这比其所有前任在就职讲话中使用这个词汇的次数总和还多,这表明自从把“反共”确定为美国外交基础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第一次出现了根本性的意识形态改变。

美国政坛不论左右,一致赞同卡特的提法,甚至认为“这是自从独立战争以来我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真正的意识形态观。”

卡特的“人权”外交绝不是对侵越战争的反省,而是要“让美国再次成为各国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作者写到,“高举人权旗帜就可以不必再反省美国在越南的行径。”难怪卡特的撰稿人说:“人权政策是一个左右逢源的法宝。”在作者看来,越是刻意强调什么,越说明是要刻意掩饰什么。

美国在越南犯下的骇人听闻的暴虐如摧毁庄稼和森林,强制民众搬迁,轰炸平民,实施“凤凰计划”以及美国支持的在智利、危地马拉、菲律宾、安哥拉等地实施的军事暴政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欧亚国家的秘密渗透活动越是遭到揭发和批评,美国政治家越是要声嘶力竭地宣传其人权理念,以粉饰其形象。

美国政府意识到人权是攻击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有力武器。

如果说在冷战初期“自由”还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那么这时的“人权”成为全面自由的代名词。

就在这时,美国政治家意识到一个社会人权的改善同其经济条件关联密切,于是他们在讲话中淡化经济上的不平等,尽力突出政治权力和个人权力。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国防部前部长罗伯特·盖茨就曾经写道:“卡特政府以任何美国总统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苏联发起了意识形态战争。”具体办法就是“在苏联人眼中攻击苏联政府的合法性”和全力支持苏联国内的持不同政见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