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发展史介绍 六盘水历史名称
六盘水历史名称
1.谁能给我介绍一下六盘水历史概况
今六盘水市境史前是古人类的重要的栖息地。

盘县大洞出土距今20多万年的人牙化石呈现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特征,出土的石制品中显示了勒瓦娄哇似技术。水城硝灰洞,距今8万年,石制品系用“锐棱砸击法”打制的石制品和穿孔贝壳等文化遗物,浅层还出土了陶片,陶纺锤及磨光石斧。
春秋战国时期,今市境为夜朗国地,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已进入农耕时代,在这里,奴隶与笮马,髦牛成为巴蜀商贾致殷富的商品,反映出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征。夜朗国亡后,汉王朝为配合郡县制的设置和军队的驻防,推行移民屯田政策。
应募来的豪民不少被赐予土地、封以官爵,子孙世袭,东汉以后,屯田制逐渐被破坏,许多豪民发展成为封建贵族领主——大姓,随其而来的恳殖者则成为依附性很强的农奴——部曲。 魏晋南北朝时期,彝族先民中的布、默两支从滇东北向今市境和黔西广大地区发展,逐渐战胜濮人而占有其地。
兴起的豪民大姓拥有大批部曲,实行封建领主制统治。部曲平时为大姓耕田,纳租服役,战时编为行伍,为大姓作战。
隋改郡为州,唐承隋制。唐代今市境南为盘州地,北为汤望州地,二州俱为羁縻州。
羁縻州是中央王朝通过土官实行间接统治的方式,其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土酋担任,子孙世袭,在本地有自主权,对唐王朝有朝贡和出兵助战等义务。 唐后期至宋末,中央王朝对土酋封以王号,借土酋力量以对抗南诏和大理国。
今市境作为缓冲地区,南为于矢部地,东北为牂牁国(后称罗殿国)地,北为罗氏鬼国地。三个藩国(少数民族政权)为乌蛮所建。
乌蛮有“随畜迁徙”的传统。是时今市境“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
元代,于矢部内附,被命为于矢万户,后改普安路总府;罗殿国内附,被命为普定万户,旋改普定府;罗氏鬼国内附,被命为八番顺元宣慰司。二府一司任用“蛮夷官”,实行土司制度。
土司在其领地上仍然“世有其土,世长其民”。明代,市境土司制度仍有发展,但改土归流(即改通过土官间接统治的方式为任命流官直接统治的方式)也已开始。
永乐十三年(1415),普安安抚司改为普安州,设流官知州。 中原文化逐渐深入,农业有较大发展。
清代雍正年间,今市境改土归流大体结束,北为水城厅,东为郎岱厅,南为普安州。此后,由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县级政区粗定,延续千余年的领主制被地主制取代。
地主制经济改劳役地租为实物地租,自耕农相对农奴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清王朝鉴于明末战乱造成人日锐减、土地荒芜的局势,下令招民复业、招民垦种,采用较宽政策刺激农业发展。
大批外籍人口迁入今市境,带来先进的农具、农作物新品种和牛耕、施肥、引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逐渐被取代,农业产量成倍提高。随着流官统治的扩大,交通状况逐渐改善,驿道改线,驿站重设;学堂书院陆续兴办,诗书礼义日渐普及。
与此同时,手工业、商业也有显著发展。造纸业、酿造业、采矿业、冶炼业等逐渐兴起。
铅、锌、银、铜等矿藏得到初步开发。 全市至今共发现古铅锌矿遗址十多处。
水城福集厂的铅锌成为清王朝造币的重要原料。与此同时,土地兼并日渐严重,农民从乾隆鼓励耕种和垦荒政策中所得土地很快丧失殆尽。
大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日渐残酷。清代中后期,贫苦百姓“数年不能更衣,终年不得盐”。
遇到天灾,以至掘观音土为食,道殓相望。不堪忍受的各族人民不断揭竿而起进行反抗。
清咸丰、同治年间,普安直隶厅大坡铺张凌翔领导的回民白旗军起义,水城厅的苗仙姑、黄金印起义,郎岱厅的马阿奴、朱大黄瓜起义,与太平天国起义遥相呼应,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清末,安健等一批有识之士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为推翻帝制做出贡献。
民国时期,先是军阀割据,后是国民党统治,剥削压迫未减,横征暴敛又增,鸦片泛滥更造成众多上瘾者欠债累累,卖田鬻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未曾中断。 中国工农红军一、三军团,九军团,二、六军团分别途经今市境,得到各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苦难的百姓看到光明。
抗日战争时期,今市属各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捐资助前,训练壮丁,有数千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数百将士为国捐躯。民国时期,教育有所发展,新学取代旧学。
抗战时期,一些沿海地区的企业、银行内迁,带来经济和金融业一时繁荣。京滇公路(现320国道)过境段的通车,使市境成为联通云南的要道。
1949年12月,今市境全部解放,接着顺利完成清匪、反霸、征粮、减租、退押“五大任务”,并花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土地改革。社会局面百废俱兴、政通人和。
1956年,各县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今市境建立起来。60年代中期,六枝、盘县、水城被列为“大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国家在20多年时间内先后投资40多亿元,调动10多万产业大军在市境建成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和水城钢铁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从而使六盘水这块边远封闭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在中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占据一席地位、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现。
2.“六盘水岸”名词的历史由来
你们说的不够详细,。
【六盘水岸】历史由来简介: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牂牁江就是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的月亮河,从各方面情况看,“牂牁江岸”这一带具有建立都邑的条件。 因为现代很多人不知道“牂牁江岸”怎么读,字形繁琐,而且相关文献证实夜郎岸(牂牁江岸)在现今贵州省六盘水六枝市境内,所以现今有关学者习惯叫这“六盘水岸”,“六盘水岸”也广义泛指贵州六盘水市。
【六盘水岸的历史由来详解】如下:
【“六盘水岸”的天险景色】
据《安顺府志》,“牂牁江岸”月亮河在(今六枝)城北20里,流到安南(今晴隆)属而入茅口河。郎岱、镇宁、归化(今紫云)之西北,盖属夜郎。由此可得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由此而得名。由此看来,夜郎国的首邑在今六枝特区月亮河流域,并根据“夜郎临牂牁江”的文献记载,茅口是夜郎水运的起点。
“牂牁江岸”这里的姑娘,长相气质与牂牁江其他地方的人大不一样,这可能是遗传基因和宫廷遗风形成的。这里的人可能是夜郎王室的后裔。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汉武帝侵占夜郎国,数百夜郎人逃命到“牂牁江岸”上,这里三面环山,坐落在雄山奇水之间,右傍老王山,左临牂牁江,依山傍水,惟有险峻的打铁关地势险要,千年石榕,密密匝匝裸露在地面的根须有8.5米长。牂牁江解决了古代水运和生产生活用水,两岸土地肥沃,盛产甘蔗、水果、蔬菜、花生,的确是利用天险屯兵建都的好地方。
《水经注》等典籍所记载,夜郎临牂牁江,通广郁,通番禺,就是指的这个西晋所设置的夜郎县。而且这一带在汉朝势力进入夜郎地区之前也属于多同夜郎国的核心覆盖范围,他们就在这过上快乐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这里民风淳朴,好客热情,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媳妇,端庄大方,言谈举止优雅得体。更令人惊奇的是,“牂牁江岸”一带属亚热带气候,海拔低,日照强,这一带的人们肤色黝黑,而惟有“牂牁江岸”的姑娘五官端正、粉脸桃腮,身段优美,长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姑娘们柳眉杏眼,水灵动人,白玉般的牙齿和仙桃般的红唇再配上浅浅的酒窝,一颦一笑气度不凡,大显王室遗风。
因怀念故国夜郎国,此地古代人也把“牂牁江岸”叫“夜郎岸”。因为现代很多人不知道“牂牁江岸”怎么读,字形繁琐,而且相关文献证实夜郎岸(牂牁江岸)在现今贵州省六盘水六枝市境内,所以现今有关学者习惯叫这“六盘水岸”,“六盘水岸”也广义泛指贵州六盘水市。
【“六盘水岸”风景很美(现今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月亮河岸上)】
3.贵州六盘水的历史文化有多久了
春秋时期,为牂牁国地。
战国时期,为夜郎国地。
秦统一中国后,属马郡汉阳县地。
汉代,分属牂牁郡夜郎县、宛温县、平夷县、犍为郡汉阳县、鄢县。
三国时,分属“南中”的牂牁郡平夷县、兴古郡宛温县,魏仍分属平夷县、宛温县;晋为平夷县、宛温县地;隋为爨氏所有,未入职方。
唐代,隶汤望州、盘州。
宋代,为罗殿国、罗氏鬼国、于矢部地。
元代,分属普安路、普定路、八番顺元宣慰司。
明代,分属普安府(州、卫)、西堡长官司、贵州(水西)宣慰司。
清代,置水城厅、普安州(厅)、郎岱厅。
民国时期,置水城县、盘县、郎岱县。
解放初期,建制未变。
4.六盘水市名称的由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地处贵州高原的六盘水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城市,是当年大三线建设的产物。 1964年5月,根据md同志关于加强基础工业和备战的指导思想,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战略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
决定把沿海工业向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迁移,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用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投资千余亿元,在西南、西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建成以攀枝花(四川渡口)钢铁基地为中心,及相应的交通、煤炭、电力、建材与有色金属(铜、铝等)工业基地,为了长期备战同时还安排了配套齐全的军事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基地,使地处战略后方的大三线成为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独立生产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宏伟壮观的战略规划。
1964年6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煤炭工业部按照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始对西南三省19个矿区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认定地处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矿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7月在四川西昌召开的西南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上确定六(枝)盘(县)水(城)煤炭工业基地为三线建设重点配套项目。
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委、经委和煤炭部等还在北京、重庆、贵阳、昆明、成都、渡口、会里等地开会讨论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建设的问题。总的布局设想是按照当时六盘水矿区的精查储量(87亿吨),先在六盘水安排1千万吨左右的设计生产规划,经过10年努力后,在六盘水周围逐步扩大建设规模(如纳雍、织金等地),最终建成具有2-3千万吨生产能力的煤炭工业基地。
不仅要保证攀钢用煤,而且能解决南方各省(如两广、两湖、江西等)长期用煤必须“北煤南运”的重大压力问题。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了落实md同志“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全国各行各业和国家各个部委都投入了大部或主要力量,积极参加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即为三线建设的主要工业布局和建设规划奠定了基础。
国家煤炭部、铁道部、交通部、冶金部、建材部、水利电力部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兵分别奉命派遣大批地质、设计、施工队伍开进六盘水地区,到1966年7月止,已集中了7万多人的建设队伍,加上地方支援力量,共有10万余人投入了六盘水开发会战。在建设方式上采取了用大兵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在领导体制上采取建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等各级战斗指挥部及党的组织,建立矿区人民委员会,实行党政一体、高度集中、政企合一、工农联盟的办法,同时借鉴国外托拉斯的经验进行管理,还采用了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工改兵)的办法;在指导思想上以解放军和大庆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上采用先进技术,生活上因陋就简。
党和国家领导人dp、李富春、ph、李井泉、余秋里、谷牧、程子华、吕正操等先后到六盘水矿区视察,对六盘水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所有参加六盘水会战的干部职工,在md同志指示的鼓舞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以极高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创造了惊人的业绩。
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荒凉落后的六盘水地区就开工了矿井12对,生产能力达825万吨;洗煤厂4个,洗选能力410万吨;还建成了为其配套的机械制造厂和修配厂、电厂、矿灯厂、火药厂,以及矿医院、总仓库、水源、铁路专用线、公路等等。在重点开发六盘水煤田的同时,西南环线成都-昆明、重庆-贵阳、贵阳-昆明三条铁路开工建设,水城钢铁厂、水城发电厂、水城水泥厂等冶金、电力、建材工业迅速兴起。
正当六盘水三线建设初步取得成果,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规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暴发了,六盘水被戴上了“黑样板”的帽子,整个矿区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及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支援六盘水建设的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六盘水矿区的开发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73年,历经8年的大会战基本结束,支援六盘水建设的部分单位、部队3万多人奉命调离。 1975年,dp同志复出并开始抓整顿,煤炭部渡口现场会肯定了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红样板”,六盘水的开发建设又逐步恢复。
到了1978年,六盘水矿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一个以煤炭为重点、包括冶金、电力、建材等工业在内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已建成矿井22对(投产21对),设计总能力1120万吨,建成洗煤厂5个,设计能力491万吨,建成了为煤矿生产服务的机械制造厂、矿灯厂、火工厂等;水城钢铁厂已达到年产25万吨生铁;水城发电厂年发电量已达到5万瓩;水城水泥厂已年产水泥60万吨。
三线建设的伟大成果,为六盘水地方政权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组织基础,为六盘水的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考虑到六盘水的长足发展和便于实行全面规划。
5.六盘水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六盘水市地处东经104度19分~105度43分,北纬25度19分~26度55分,位于贵州西部。
1964年7月在六枝组建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1966年由六枝、普定、镇宁三县划出八个公社置六枝特区,由盘县及云南省宣威划出十个公社置盘县特区,由水城、威宁二县划出十个公社置水城特区,三特区均属政企合一体制,隶属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1967年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迁水城,将原安顺地区的郎岱县、毕节专区的水城县、兴义专区的盘县划入,置六盘水专区,取三特区首字命名。
1970年改称六盘水地区,并郎岱县入六枝特区,并盘县入盘县特区,并水城入水城特区,撤销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1978年12月改为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