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是庸才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宁可用庸才也不用优才的事例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宁可用庸才也不用优才的事例
当然是大明战神李景隆
建文朝廷的一手好牌,百万大军灰飞烟灭。
李景隆虽是皇亲国戚,曹国公李文忠之子。
为人并无才能,在官位上吃闲饭,被讥称为白面书生。

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所属北军首先在真定战役中击败耿炳文的30万大军,但老将耿炳文很快稳住了阵脚,用顽强的防守将战役拖入了相持战。
而这时,明朝建文皇帝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派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主持讨伐燕王的战事。
消息传来,朱棣竟然高兴的手舞足蹈,当场向身边将领们做了以论证李景隆是草包为主题的长篇报告,事实也正如朱棣所料,李景隆首战先拿朱棣的老窝北平开练,以五十万大军强攻只有几万守军的北平,居然猛攻一个月毫无收获,反而被城里守军反扑打退了几十里。
其实此战明军曾有数次机会破城,明军先锋翟能几度攻破北平城墙,可李景隆却妒忌翟能将得大功,慌忙鸣金收兵,以至战机稍纵即逝,终使明军困顿于北平坚城下。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老“高干子弟”心胸何其狭隘。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李景隆的无能表现给了朱棣集合主力部队反扑的时间,朱棣集结主力部队向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发动猛攻,本来明军打的不错,多次打退朱棣的骑兵冲锋,可初上战阵的李景隆竟被战场上的血腥情景吓破了胆,连夜拔马狂逃,害得五十万大军全做了北军的刀下鬼。
可笑的是,败报传来,建文皇帝居然赦免了李景隆的罪过,反而又给了他六十万大军,与朱棣的十万精骑在白沟河展开会战,结果李景隆又一次在关键时刻上演逃跑大戏,导致六十万大军再次落得全军覆没的结局,朱棣乘胜追击,相继占领山东多个重镇,若非明朝后起之秀将领盛庸等人浴血奋战,阻击住朱棣南下,恐怕“靖难之役”在当时就提前结束了。
两场大战,报销明朝一百一十万精兵,李景隆的草包之名传遍大江南北。
可笑的是,事情到了这一步,建文皇帝依旧对李景隆“赦而不究”。
足见这位被不少人称赞为“仁君”的年轻皇帝,本质是何等的无能无知。
这哪里是当皇帝的料?
如果说三场大败只能说明李景隆的无能的话,那么后面发生的事情就足够说明他的无耻了,皇帝真是有眼无珠,拜这个自盛庸击败朱棣后,靖难之役形成了拉锯战的形势,相持之下,朱棣兵行险招,饶过山东千里大奔袭,直接兵临南京城下。
其实此时还不能算建文帝的末路,只要明军守住南京,待到援兵到来,依然有击败朱棣的可能,何况南京城固若金汤,是皇帝花大量人力物力建成的,拿下此城何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李景隆却表现出他无耻的一面,他居然勾结朱棣,主动打开了城门,放北军破城而入,至此,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彻底结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号永乐皇帝。
仔细想来,正是李景隆以其无能式的指挥和无耻的叛变,成就了永乐大帝的赫赫功业,论起朱棣“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实在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