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意义 东北易帜的历史意义
东北易帜的历史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张作霖被炸死后,东三省议会于1928年7月2日一致推举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
7月4日,张学良正式主政东北。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集国难家仇、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军政形势十分险恶。
日本要他实行"自治",扬言如蔑视日本警告,日本将自由行动;南京国民革命军则敦促他早日易帜,实现全国统一。
由于张学良将军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当时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brq替换五色旗。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扩展资料:
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暗杀后,其子张学良立返沈阳,受到张作相等宿将拥护,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为东北政治、军事和社会集团主帅,主掌东北兵权。
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革命军宣告停战,表明不会干涉“重新统一”的任务,而日本则不满其做法,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派遣特使林权助与张学良要求满洲独立,但张学良立即拒绝日方要求,转投国民革命军。
同年7月3日,蒋方至北京与奉系的代表会面,商讨和平解决方案。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张学良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四省易帜,通电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
全国统一宣告完成。
两日后,依照先前谈判条件,国民政府命张学良为东北军政领袖。
东北易帜从1928年6月开始酝酿,到同年12月最终实现,前后长6个月的时间。
官方给出的说法是由于日军的横加干涉和多方利益协调问题,东北易帜进程被一再拖延。
其实在中原大战之时,交战双方都已经打到了打不下去的地步,而当时的东北王张学良坐拥30多万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军队,只要他发一个通电,声明支持谁,谁就可以轻松胜出,所以双方都开始了争夺张学良这条大腿的“大战”。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一派和蒋介石一派都派出了谋士和张学良接触,都劝说张学良加入自己一派,可是阎冯李一派太穷,开不起价。
三人中最有钱的阎锡山也不舍得花钱,而蒋介石派出的大谋士吴铁城则给张学良开出了1500万大洋的天价,张学良当时就决定倒向蒋介石。
可是蒋介石当时也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好先支付500万的定金,剩下的慢慢给。
张学良当时就撂挑子不干,不见现钱绝不答应。
可是蒋介石确实拿不出那么多钱,张学良灵机一动,要求将天津海关的关税权归自己管,天津海关当时是中国最大的海关,收入可想而知。
可是天津海关是蒋介石大舅哥宋子文的家当,宋子文坚决不干。
张学良又提出将黄河以北的平汉(北京到武汉)、平浦(北京到南京)、平绥(北京到归绥)三条铁路的路权给自己。
这三条铁路也是绝对的肥肉,一天收入就将近3万块大洋。
当时的铁道部长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孙科也是坚决反对,不干,但相对于宋子文,蒋介石权衡,还是驳了孙科的面子,答应了张学良。
随后,张学良通电全国,支持蒋介石中原,东北军入关,中原大战也以蒋介石胜利而告终。
原本割据关外的张学良,自此与蒋中正关系紧密,后参加了中原大战,进兵山海关,支持蒋中正的中央军,打败了阎锡山、冯玉祥的反蒋联军。
张学良也因此役而获得了华北的大范围治权,包括平、津、冀、豫、鲁、晋部份的征税、驻军、以及人事任命权等行政权力,成为当时仅次于蒋中正的中国实权第二号军事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易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