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加入洪门 孙中山和洪门
孙中山和洪门 广州起义前孙中山和洪门领袖合影 黄湘 左四 马湘 左六 在清代洪门举行过多次大规模起义满清对洪门实施了严厉的镇压政策。为了生存洪门便利用各种名目进行活动如天地会、三合会、三点会、小刀会、
孙中山和洪门

广州起义前孙中山和洪门领袖合影 黄湘(左四) 马湘(左六)
在清代
洪门举行过多次大规模起义
满清对洪门实施了严厉的镇压政策。为了生存
洪门便利用各种名目进行活动
如天地会、三合会、三点会、小刀会、致公堂等等、后来还派生出一个强大的支派哥老会(这些由洪门派生出的支派统称“会党”)。到清末
洪门已经成为相当强大的社会力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哥老会及两广的天地会
会、堂并立
活动频繁。当时的孙中山曾经说过“三府
其人民十居八九已入反清复明之会”。同时
从清中叶起
已经有洪门人士在海外立足
到清末势力也日益强大。同盟会资深会员冯自由在《革命党与洪门会之关系》中指出:“旅英华侨挂名致公堂者逾十万人。”
总之
清末的洪门已经是任何革命者都不可忽视的反清力量。
早在孙中山创建反清的兴中会时
其成员有很多就是洪门中人。不过
那时的孙中山尚未加入洪门。为了增强势力
孙中山亦有意进一步联络洪门。1899年:“三合、哥老两会首领虽有推崇孙总理为总会长之举
然仅属洪门一部之特殊动作”孙中山并未出任。
孙中山真正加入洪门的时间是在1903年
当时
孙中山听胞兄等人的建议在美国正式加入致公堂
并被封为“洪棍”。“洪棍”在洪门内部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后来有洪门中人指出:“三合会中的职位比较简单
大致分为红棍、纸扇、草鞋三类。红棍是主持人
是当家
是执行者;纸扇是幕僚
是参谋
是秘书;草鞋是外勤
是交通员
是联络员通讯员。三合会中
所有的职位都是由会中传斗师扎封的(“斗”与“道”同音
可能由此讹传)。传斗师是一代传给一代的。相传三合会的创始人陈近南
就是第一代传斗师。这个职位是洪门三合会中“清贵”之职
地位很高
但无实权。”
1905年
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创建同盟会
并被推为总理。同盟会总理在同盟会中
是地位最尊贵的、权力最大的。然而
此时的孙中山除了同盟会总理之外
还有另一个身份
就是洪门致公堂“洪棍”。值得注意的是
“洪棍”在洪门致公堂中地位并非是最尊贵的、权力也并非是最大的。此外
同盟会中的另一位领导者黄兴是哥老会的“龙头”(类似于三合会的“洪棍”)
同时
同盟会中有很多人都是洪门中人。
孙中山为同盟会制订的誓词
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个誓词与致公堂新章规程的誓词相同。(在同盟会成立之前
孙中山为致公堂手订《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之《纲领》
其中就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誓词。)另外
同盟会盟书所用“天运”年号
亦源自洪门三合会之年号。
从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加入洪门、创建同盟会到辛亥革命为止
孙中山发动了着名的“十次起义”
在这些起义中
洪门会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是1885年的广州起义
这次起义由兴中会领导
起义的基本队伍则企图依靠会党及绿林。然而起义未及发动因秘密泄露而失败
兴中会会员陆皓东和洪门首领丘四、朱贵全被捕遇难。
第二次是1900年的惠州起义
起义的基本队伍为嘉应州一带会党及新兴一带之绿林。领导者有郑士良、陈少白
还有洪门首领黄福
起义高潮时投军者达二万多人
其中大多数为洪门中人。义军首先聚集于三洲田
并于8月15日晚袭取沙湾
后屡获捷
惜无弹药接济
卒至自行解散。
第三次是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
起义的基本队伍为会党
直接领导者有许雪秋、余丑、陈涌波等
均为会党首领。此役于4月11日发动
义军占领黄冈
后在井州与清军八营激战
义军势渐不支
退回黄冈
以无弹药接济的缘故
最后自行解散。
第四次是1907年的惠州七女湖起义
起义的基本队伍为惠、潮一带的会党
首领为洪门的陈纯、林旺、孙稳。此役孙中山派邓子瑜回国领导
于4月22日在七女湖起义
首战获胜
接着连克泰尾、杨村、三达等圩
进抵柏塘、八子低、公庄等处
后因无弹药接济
义军最后自行解散。
第五次是1907年的钦廉防城起义
起义的基本队伍仍然是洪门会党中人
首领为王和顺、粱植堂、粱建葵、柴少庭、刘显明等。此役
孙中山派出黄兴、胡毅生回国领导。7月下旬
义军从三那出发
取防城。后因攻钦州失利
被迫退入十万大山。
第六次是1907年的镇南关起义
起义的基本队伍是由洪门首领黄明堂、王和顺、梁兰泉、关仁甫等率领的会党武装。起义由黄兴策划及领导
于10月25日发动。义军从越南进入国境
镇守镇南关的官兵多系受招安的原会党武装
义军事先已经对其进行过策反
因此比较顺利攻占镇南关北、中、南三座炮台
与清军鏖战七天
后因清军来援之军达四千余人
义军遂由镇南关撤入越南境内。
第七次是1907年的钦廉上思起义
起义的基本队伍是钦廉一带的洪门会党
由黄兴领导。2月25日
义军从越南进攻钦州
转战钦廉、上恩一带
经过数十乡镇
历时四十余天
先后与两万清军交战。后因弹尽粮绝自行解散
余众遣归十万大山
图谋再举。
第八次是1908年的云南河口起义
起义的基本队伍是由洪门首领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等率领的会党武装。起义发动后
孙中山派黄兴回国担任领导。3月29日夜
义军从越南进入国境
联络部分防营及警察
攻占河口、兰溪、新街。清军大举来援
义军退回越南
以图再举。
第九次是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
这次广州起义革命党人筹备多时
可惜因军警冲突
新军仓促起义
而防营、民军未能及时响应而失败。
第十次是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
3月29日
黄兴率部攻击两广总督府
总督张鸣岐逃逸。革命党人因遭到闻讯而来的清军的围堵而败退。此役结束之后
经人检收革命军战死及就义者遗骨
得七十二具
葬于之黄花岗。烈士大部分为洪门中人。
综观孙中山发动的“十次起义”
除了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之外
其余九次起义的基本队伍都依靠洪门会党武装。
孙中山发动“十次起义”受挫之后
为了进一步得到洪门会党的支持
于1911年五月赴美
在旧金山与洪门致公堂大佬黄三德协商
决定将同盟会并入洪门。凡同盟会成员以前未有加入洪门的
一律加入洪门致公堂。
这是孙中山继1903年加入洪门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至此
同盟会亦成为洪门一组织。孙中山既为洪门“洪棍”
则在洪门内部被尊称为“大哥”;洪门组织一般称“山”或“堂”
(除了“山”、“堂”之外
还有“会”、“社”
例如“三合会”、“洪兴社”等、大同小异。)其中“‘大陆山’由孙中山开立。”
孙中山
很赞哦! (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