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历史简述 中原油田的发展的历史

火烧 2022-02-28 06:05:03 1064
中原油田的发展的历史 1975年9月7日,位于濮阳县文留乡境内的濮参1井在钻探过程中喷出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中原油田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濮参1井喷油,是我国东部地区石油勘探的又一重大突破。石油部立即决

中原油田的发展的历史  

1975年9月7日,位于濮阳县文留乡境内的濮参1井在钻探过程中喷出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中原油田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

濮参1井喷油,是我国东部地区石油勘探的又一重大突破。

石油部立即决定从胜利油田、河南油田、石油物探局等单位调集力量,于1975年10月成立了东濮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隶属胜利油田,1978年10月更名为东濮石油会战指挥部。

经过三年多的勘探,探明了数量可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油田大规模的开发准备了条件。

1979年7月1日,中原油区的第一个油田--文中油田投入生产,当年生产原油23万吨。

中国历史简述 中原油田的发展的历史

1981年8月,东濮石油会战指挥部改变隶属关系,成为受石油部和河南省双重领导的独立石油企业,1982年3月改称中原石油勘探局。

中原油田勘探局成立以后,坚持勘探开发并重的方针,探明了石油地质储量大幅度增长,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在5300平方公里的东濮凹陷上这里先后发现了文留、濮城、文明寨、文南、胡状、马厂等14个油气田,一举跻身于全国大油田的行列。

中原油田开发建设以来,“六五”、“七五”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特别是从1983年,油田针对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质构造复杂、开发难度大等实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年科技攻关会战”,攻克了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原油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00多万吨,到1988年产量高达722万吨,随后两年,仍保持在630万吨以上,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八五”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面对储量不足、开发难度大、债务沉重、人员富余等矛盾,中原油田坚持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一方面认真实施“油气领先、多业并举、科技兴业、择优发展”的战略方针;一方面按照国家“三改一加强”的总体改革要求,以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对企业内部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运作模式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快节奏的改革,建立了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形成了生产专业化、管理系统化、服务区域化、经营市场化的新格局。

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经营形势逐年好转。

1997年实现盈利5180万元,被中宣部、国家经贸委列为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十个先进典型之一。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逐步深入,适应中原油田地质特点的勘探开发技术系列相继建立起来。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勘探技术、连片三维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技术、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砂岩气田高效开发技术、井况预防及治理技术、油层改造工艺技术、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挖潜技术、深抽配套技术、气举采油配套技术、深井压裂配套技术、油气勘探开发经济评价、油田生产防腐配套技术等一批特色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勘探的突破和油田稳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原油田所辖探区多、范围广、资源背景大,勘探前景十分广阔。

按二次资源评价结果,东濮凹陷剩余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分别为6.77亿吨和2463亿立方米,探明程度仅为41.7%和29.1%,勘探潜力很大。

通过老油田深入挖潜、滚动增储和新探区的突破,油田开发也展示了良好前景。

2004年,三次采油技术推广应用和新探区投入开发后,原油产量将逐步回升,形成了一个容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以及机械制造、维修为—体的油气生产和石油化工基地。

2011年,中原油田年产油气当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跨入中国千万吨级油气田行列。

希望能够帮到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