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完整版
汪曾祺完整版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 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 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 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 《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 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 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 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品一览?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 《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 艺术小品集 :《汪曾祺:文与画》 ?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 京剧:《范进中举》 ?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 《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 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 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 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 报出版社)受戒故事梗概? 小说描写的内容包括和尚 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 俗生活两部分。
故事梗概? 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聪明漂亮的 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出和尚。 当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处,可 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不仅出家的目的是世 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世的气氛。荸荠庵的小和 尚过着很清闲的日子,连早课、晚课也不做,只是敲几声磐,然后挑 水、喂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和尚中,大概只有一个老和尚最守规矩, 他是吃斋的,但过年时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当家的”,掌管 寺庙里里外外的俗务。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俩在庙里过起了 逍遥自在的小日子。三师父精明能干,风流倜傥,能玩牌,会“飞 铙”,还长于唱山歌小调。这个庙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 人提起。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他们也举行宗教仪式,可那 欢快的场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时,“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 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 跑了”。故事梗概? 在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的铺叙后,作品又以小英 子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 卷。
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 谐。小英子一家4口人,尽管性格不同,但都禀承了劳动 人民的优秀品格。小英子热情泼辣,心灵手巧,热爱劳动。 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明海会画花, 小英子就把它们绣出来。他们共同劳动,一起薅草,车水, “扌歪”荸荠随着岁月流逝,春去秋来,他们的心田里渐 渐长出了爱情的苗子。《受戒》这个题目是带有反讽性的, “受戒”本来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门戒律的仪式,而就在明 海受戒的同时,两个小主人公的爱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 受完戒与小英子划船回家时,两人表白爱情,把船划进了 芦苇荡。小说结尾处以写景暗示了性的成熟。故事梗概? 作品中两个部分的内容是相通的,具体的 联结就是明海的行动;不仅如此,两个部 分还互相印证,流贯着共通的精神--中 国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着一种内在 的欢乐,浸润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世 主义精神,令人想起《诗经》和古代乐府 中那些欢快的民歌。这是一首人生的赞歌, 赞颂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小和尚明子的人物特征? ? ? ? ? 善良纯朴 聪明勤奋 心灵手巧 憨厚害羞 情窦初开重情义? 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汪曾祺简介,他爹、他娘就和舅舅 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
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 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 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 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 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 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 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 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N——”, 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 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 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 《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 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明子念“上孟下孟”的时候,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 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帐 簿子翻过来,照着描。小英子说:“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 样!”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 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就是这样!就是这 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 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 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 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
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 参谋:“画一朵石榴花!” “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 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 当一个干儿子吧!”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 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 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薅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 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 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 ——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 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 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 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 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 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 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 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 ? ? ?? ? ? ? ? ? ? ? ?船划到了芦花深处,这时只剩他们两人了。
小英子突然说: “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 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从这一问一答中 ,我们看见了几分憨厚几分羞涩的小和尚,他的憨厚 与羞涩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人性的真与纯。一个大声的“ 要— ” , 一 个小小声的“要—” 是小和尚对爱情坚定而深情的表白。————汪曾祺?小说主要人物:小英子、明海?其它人物:老和尚、仁山(明海的舅舅)、仁海、 仁渡 、大英子、英子的爹娘等——分析小英子的形象 “所谓散文, 那不是直接写人物的部分, 不直接写 人物的性格, 心理活动,有时只是一点气氛, 但我 以为气氛即人物, 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 人物, 作品的风格, 就是人物性 格。” ——汪曾祺小英子性格:开朗活泼、直率坦诚、勇敢,个性不受羁绊,在爱情面前表现得十分“泼辣 。一,特定环境氛围中孕育的女儿?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二,特定氛围中萌发的爱情小英子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影响其性格形成的一个 因素。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里面有一条 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 上有六棵大桑树,一个菜园子……再联系小说所描 写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故乡高邮是 一个水乡,一个田园之都。这样开阔的环境,给人 一种旷达,豪爽的感觉。在这样的田园中生长,生 活的人,他们的性格也会受到渲染,从而变得开朗, 大气,不拘束。我觉得,小英子开朗的性格与其生 长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小英子的家庭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 影响。小英子一家人住在一个小岛上,独门独户,岛 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 四时不缺。因为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灾, 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小英子的父母勤劳能干,精通各式农活,而且 在方圆二三十里还小有名气。她和姐姐长得跟 她娘像一个模子力托出来的,美丽动人。娘女 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小英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小英子家所在的小岛上,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它没有什 么清规戒律, 是一个和世俗世界无本质差异的地方。和尚也 是一种职业, 庙里也有一份产业, 如同渔人樵夫一样, 只 是谋生手段不同罢了。
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 明子的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平常日子, 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 娱乐场。逢年过节他们也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上。一 切都和在家里一样。”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 叔普照,也以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着这 项杀生活动。和尚做法事并没有什么庄严, 也没有什么悲悯 之气, 倒像是一个民间的节日, 和尚在表演耍杂技, 而妇 女们则在一旁欣赏。偶尔还有和尚带着大姑娘、小熄妇私奔 的事。小英子只能自我介绍:“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 家挨着荸荠庵。” 明海为大英子画花样,画得跟活的一样,大英子喜欢的了不得, 大娘也高兴,摸着明海的头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 儿子吧!”原本一句戏言,小英子却立刻捺住明海肩膀,说: “快叫!快叫!”明海跪在地上磕头,叫了干妈。 明子替赵大伯打场的时候,喊起了打场号子,赵大娘听见明子 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连大英子也停下 针线:“真好听!”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 一!” 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小英子拉明海一起收荸荠。

“她老是 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明海仍然不解风情。 明海去善因寺受戒,小英子划船接他。“她一路问了明子很多 话,好像一年没有看见了。”划了一气”,小英子终于鼓足勇 气说:“你不要当方丈!”于是,她“忽然”放下桨,趴到明 海耳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除了明海和小英子这两个主角,汪曾祺还精心描绘了众多的 “卫星人物”。 首先是荸荠庵里的三个师父: ? 仁山,即明海的舅舅,他能把帐一点一滴地算清楚,可当 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一条也不具备。相貌:黄,胖。声音 也不象钟磬,倒象母猪。聪明吗?难说,打牌老输。 ? 仁海有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 ? 仁渡聪明精干,有一身的绝活,唱歌能唱一夜不重头。唱 的却并不是什么正经的歌,是不合清规戒律的民歌俚曲。 他们各有特色,但是都活得自然随性。作品人物着色浅淡, 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好人并不强其所好,坏 人也不故添其坏,能人并不样样俱能,庸人也不一无所长。 全都实实在在,不掺半点虚假。其次是小英子的家人: ? 赵大伯是一个“全把式”,田里场上的活样样精通,而且 “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 天不声不响。
” ? 赵大娘“精神得出奇”,“一天不闲着”,而且还会剪花 样子汪曾祺简介,谁家结婚办喜事都要请她帮忙。 ? 大英子绣的三双鞋,“十里八乡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 路坐船来看”。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 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 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小英子的一家,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一家人靠着勤劳和智 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这何尝不是作者想要赞颂的生存 状态呢?推广至庵赵庄的每一个人,他们在夏夜乘凉说闲话, 在农忙时互相帮助,各干各的,忙而不乱。这种健康淳朴的 生活,至真至诚的人性,正是作者想要赞美的。还有一些寥寥几笔带过的人: ? 那个正经人“偷鸡的”,他平庸乏味的谋生本领--利用铜 蜻蜓偷人家的鸡,可谓身无一技之长。但他的身上却给人以某 种生活的启示,透视着某种生活的哲理。 ? 老师叔普照——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以给即将升天 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着逢年过节庵里杀猪吃肉的活动。 ? 收鸭毛的,平时扯着沙哑的嗓子在各村叫唤,阴雨天就到庵 里打牌。 ? 广东和尚,在即将受戒烙疤的时候,骂脏话,不受戒了。 ? 老主持石桥,据说有一个19岁的小老婆。
? …… 作者写人物,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他追求生活的真实,绝不 把人写成神,抑扬褒贬几乎毫无泄露和表现。《受戒》中的生活和情感以及流露出来的趣味对我们来 说,或许已经很陌生,很遥远了,但它却具有朝露一样 的清新, 泥土一样的质朴, 农妇一样的健康, 有着一种世 俗的自足、悠闲与快乐。《受戒》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 和谐,是欢乐,是对生活的一种信念,我们收到了吗? 汪曾祺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 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 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我觉得我作品的情 绪是向上的、欢乐的……生活是美好的,有前途的,生 活应该是快乐的,这就是我所要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