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原文 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原文: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翻译及注释
翻译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注释1苏:即江苏苏州市。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这句是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2这两句想像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第二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说明自己的「愁」是对国计民生的忧念。3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绛唇:红唇。樱珠:樱桃。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4镊:拔除。霜须:白须。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鉴赏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像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著发冻的手,捋著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著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创作背景
《万顷风涛不记苏》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诗词作品: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诗词作者:【宋代】苏轼诗词归类:【婉约】、【贬谪】、【忧思】、【写景】
- 上一篇
夫唯不争 大直若屈 [dà zhí ruò qū]_成語解釋_成語出處_成語造句_近義詞_反義詞_相關成語_成語接龍_英文翻譯
大直若屈 [dà zhí ruò qū]_成語解釋_成語出處_成語造句_近義詞_反義詞_相關成語_成語接龍_英文翻譯 大直若屈 [dà zhí ruò qū][大直若屈]成語解釋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
- 下一篇
写仙人掌的说明文 热爱生命的仙人掌_描写仙人掌的作文450字!
热爱生命的仙人掌_描写仙人掌的作文450字 描写仙人掌的作文450字篇一_热爱生命的仙人掌仙人掌,是一种生命力十分顽强的奇特的热带植物,主要是仙人掌热爱生命。盆栽的仙人掌,它那翠绿的身体上长着硬刺的掌
相关文章
- 苏轼诗是什么? 中外好色诗人排行榜:曹操苏轼白居易与左拉拜伦,一个比一个骚气
-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刘过《浣溪沙(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翻译 向子諲《浣溪沙(赵总怜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着棋、写字、分茶、弹琴)》原文及翻译赏析
- 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慢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雨霖铃原文 转调蝶恋花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沁园春雪全诗原文 浣溪沙·广陵被召留别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苏轼赏析 曹组《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 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舟泊東流
- 如梦令李清照词 临江仙·同王侯二公登裴公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翻译和原文 浣溪沙·种松竹未成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