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鼓书小段词 历史纲鉴词

火烧 2022-01-01 07:15:26 1100
历史纲鉴词 1.二人转全本历史纲鉴的词二人转 历史大纲鉴 唱词(一)都知道想当年,混沌初分不计年,天连水水连天,天也不像天模样,锯齿狼牙一样般,如来佛祖奥妙广,练口轻气把天漫,西北玄天拉一空,女娲炼石

历史纲鉴词  

1.二人转全本历史纲鉴的词

二人转 历史大纲鉴 唱词(一)

都知道想当年,混沌初分不计年,天连水水连天,天也不像天模样,锯齿狼牙一样般,如来佛祖奥妙广,练口轻气把天漫,西北玄天拉一空,女娲炼石粘补天,南方就用石头垒,北方就用冰沙掩,南方热北方寒,不冷不热属中原,人人都说中原好,君子无钱处处难,武当老祖暗星斗,他把这东斗三星,西斗四星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子午丙星安排全,安天就像房子一间,东西为柁,南北为檩,日月好比那个门窗关,日出子卯能开放,日落西山门半关,四百八十万星斗就把房子粘,三星出来那个分上下,织女星出来他就不见天,金星银星分四季,水平星它分一二三,一道天河分男女,牛郎织女把河看,菩提老祖分八卦,太极图上风雨俱全,玉皇也留下了龙驹辇,王母娘娘留下女配男,裳姬造字传天下,五阴六历石矿篇,神农氏赏药尝百草,世上才留下了五味,苦辣酸甜咸,大禹治水,留下了这个烧香纸,那么家家过年供神仙,家家过年为什么要把老祖宗供,

二人转 历史大纲鉴 纲鉴 唱词(二)

保的是,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平安,阴阳一反分二意,二意就把三才添,三才分为天地人,人黄老祖四象安,四象分为壬癸水,东西南北五行天,五行以上添六律,六律以上七星悬,七星以上分八卦,八卦图上风雨俱全,哪一位老少爷们儿,要是泄露安天才,就是长生不老仙,申公豹,宋太阳,就在这图三国,老佛爷打坐就在昆仑山,你要问昆仑山这么他的道行有多大,他一反就是整整十万八千年,我一言言不尽,三皇五帝意义深远,尧舜禹汤四圣贤,殷纣王本是商汤后,信宠妲己乱江山,自从打收妲己,招进了正宫院,才留下十不该万古流传,

一不该将妲己收进宫苑,二不该杀姜后太子喊冤,三不该拿老少砸骨验髓,四不该剖孕妇验女验男,五不该将杨任剜去了双眼,六不该将比干丞相摘去了心肝,七不该挖北盆文武遭难,八不该修建露台光花民财,九不该摘星楼前设摆御宴,

十不该黄飞虎逼反武官。武成王到西岐,那么讲一遍,怒恼了姜子牙冰冻祁山,姜太公渭水河边垂勾钓,垂钩钓鱼不求弯,文王爷梦了飞星照,梦见了棺材裹吊金銮,赛悬生来会圆梦,他让文武访贤来到了江边,姜太公来上了龙驹辇,文王拉纤武王驾辕,拉了姜太公八百单八步,到后来那么姜太公,保他的江山整整八百单八年,到后来文王晏驾武王坐,州幽国里民自安,那么一国分为十八国,刀兵滚滚起狼烟,秦穆公摆下了临潼会,才显出南国的大将叫武原,单手举起千斤鼎,各国的王子心胆寒,最可叹保国的忠良将士,扒皮悬草双眼剜,齐国的娘娘钟无颜,她本是卯日星官将临凡,那么小白园偷桃就把天书现,孙膑得了天书篇,得了天书不要紧,到后来孙膑双足没长全,后来就六合秦出冥王锏,秦始皇登基坐了殿金銮,那么三寸面孔他没用,修下了万里长城,名字就叫山海关,南修五里挡寒水,北修五里挡泥丸,秦始皇先无道,后有道楚汉相争民自安,萧何月下追韩信,十面埋伏九里山,韩信自刎就在乌江边,汉高祖要把这咸阳下,

行走路过了芒砀山,芒砀山前遇怪莽,口吐横斧学人言,怪蟒说斩我的头斩我的尾,汉高祖说斩头斩尾怎么言,怪蟒说你斩我的头算你江山头一帝,斩我的尾算你江山末尾年,这汉高祖说不斩头不斩尾,想把怪蟒腰断三,斩了怪蟒不要紧,儿孙后代结仇冤,柯普丞相把山下,刘秀走国下阳关,刘秀走国年幼小,神人指路画虎登山,画虎登山飞龙进,二十八宿降下天,我一言言不尽,三皇五帝意义深远,江山归了大隋年,隋朝太子叫杨广,这小子欺娘奸妹,杀父夺权,欺娘奸妹图一快乐,杀父夺权为江山,李世民宫门这挂玉带,留下了他的美名万古传,

二宋相隔三百载,江山归了大唐年,唐明皇登基他坐了殿,李太白醉酒骂金銮,后来就轮到哪一帝,轮到了一代女皇名字就叫武则天,武则天登基他坐了殿,文武大臣死的冤,后来火烧岳王庙,柴王老祖打江山,大唐朝江山他就算满,江山归了大宋年,宋朝坐下了赵太祖,带酒上了殿金銮,带酒斩了那个郑三弟,醒酒免了苗兆先,斩的那个斩,免的那个免,十万里江山不得安,那个北平府反了三春,名叫曹国母,一日三次骂金銮,骂的太祖无计奈,那么避暑来到寿州关,只成想避暑他有好处,哪料想于道红带领人马来困关,多亏了御外甥名字就叫高君宝,那么收妻就在双锁高山,双锁山收下了丫头刘小姐,搭救娘舅回了汴梁关,

2.历史借词是外来词吗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至明代万历时,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用于书名,影响较大。约在明代末年,日人得之后如获至宝,携至东瀛。后日本学界翻刻该书,流传遂广。至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国学界先驱于学术名类方面多受日人影响,如皮锡瑞、章炳麟、夏曾佑诸史学前辈著书立论、传布新知,凡涉及史学时多喜用“历史”一词,国人受其熏陶,“历史”一词遂耳熟能详。其实“历史”即“历代之史”,与“史”字之泛指于含义上完全可以等同并用;而“史学”与“历史学”相较,后者除多耗用一字之笔墨而显得臃肿罗嗦之外,实难区别其所指。

由此可见,历史一词绝非舶来,而是“出口转内销”者也。

3.纲鉴易知录是什么书

《纲鉴易知录》是一部记载从传说时代至明末历史的纲目体通史,属于中国通史读本。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太繁琐,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

《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扩展资料:

社会影响:

北宋司马光编纂我国编年史《资治通鉴》,南宋朱熹又改写成《资治通鉴纲目》前面有纲,后面有目,纲是历代史事的提纲,目是对历代史事较详细的记述,以后不少书采用这种体例,通称纲鉴。

《纲鉴易知录》有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册本,纠正了原书和中华书局1960年校点本的一百多处误断和错讹。且是首次注释、今译,横排出版。

《纲鉴易知录》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年经事纬,力求平实。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史,对林林总总的众多史籍,《纲鉴易知录》不失为一把入门的钥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纲鉴易知录

4."历史"一词的由来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5.历史这一词的由来,还有政治的由来

汉语中“历史”一词,学术界多认为乃清末由日语引进而不见于中国古籍。其原因是古人著文力求洗炼简捷,能用单字表述者,则尽量不用双字,故而我中华古籍中名词以单字为多,古代汉语中亦鲜见“历史”一词之身影。大型权威工具书《辞源》中亦不见“历史”之辞条,其“舶来品”身份似成定论。其实不然,就笔者掌握的史料,“历史”一词于中国古籍出现不止于一处,且含义与当今该词汇十分接近甚至等同。

中国古籍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且种类繁多,名目丰富。尤其是先秦时期,史书之名多不用“史”字冠之。据传在先夏时期中国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之语:“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由此可见,早在2500年前,楚国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野,所憾者乃是《左传》对上述四部上古名著之内容与形式未予说明。据称是由孔子所撰《尚书序》中有云:“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考虑到广义之“史”乃人类一切活动之记录,由此而论,“坟”、“典”、“索”、“丘”可被看作中国最早史书之名。

其后,记事之史一般被称之为“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即中国上古三代之史是也;春秋时,孔子作《春秋》,乃古来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影响深远,其后遂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效颦之作,“春秋”亦成史书之名;至汉代时,司马迁撰《史记》,班固撰《汉书》,则记、书皆可为史书冠名;后又有称史书为历者,如《吴历》、《晋历》等。在一段时间内,记、书、志等数名曾可并用,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而正史中除《史记》外,以“史”为名者,则始于唐代初年成书的《南史》、《北史》。

将历和史合为一词而曰“历史”,始见于韦昭所撰《吴书》,中有“(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齐书》之《武十七王传·子响传》中,亦有“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之语。然较之于“史”字之现身频频,“历史”一词则属凤毛麟角,实难觅其踪迹于典籍之中。

至明代万历时,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用于书名,影响较大。约在明代末年,日人得之后如获至宝,携至东瀛。后日本学界翻刻该书,流传遂广。至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国学界先驱于学术名类方面多受日人影响,如皮锡瑞、章炳麟、夏曾佑诸史学前辈著书立论、传布新知,凡涉及史学时多喜用“历史”一词,国人受其熏陶,“历史”一词遂耳熟能详。其实“历史”即“历代之史”,与“史”字之泛指于含义上完全可以等同并用;而“史学”与“历史学”相较,后者除多耗用一字之笔墨而显得臃肿罗嗦外,实难区别其所指。

由此可见,历史一词绝非舶来,而是“出口转内销”者也。

6.“历史”一词是怎么来的

“历史”一词是怎么来的?在古代,历史只称“史”,但“史”的范围比现在广泛多了,除了史本身的范畴之外,还有天文、地理、人事、灾祸等。

古代记载史的人称史官,他们就是负责记载如前所述内容的。古往今来,对历史一词,说法很多。

大鼓书小段词 历史纲鉴词

现代汉语中的“历史”一词,学术界很多人认为,是清朝末年从日语中引进的,并不是出自中国古籍。其原因是古文简炼,一般都用单字表述,很少用双字的,因此中文古籍中名词以单字为多,古代汉语中很难见到“历史”一词。

《辞源》是古今汉语大型权威工具书,但里面也没有“历史”这个辞条,其“引进”的身份应该不会有假。但是且慢,就编者所知,“历史”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有多处出现,并且含义与现在这个词汇几乎等同。

在先秦时期,一般情况下,史书之名都不是用“史”字的。在先夏时期中国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之语:“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么说来,早在2500多年前,楚国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野,遗憾的是《左传》上对这四部上古名著的内容与形式都没有具体说明。

传说是由孔子所撰《尚书序》中说的:“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由古代记载而论,广义的“史”其实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记录,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坟”、“典”、“索”、“丘”可也被看作中国最早史书之名称。随后,记事的“史”一般被称之为“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就是中国上古三代的历史;孔子所作《春秋》,就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影响深远,随后才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摸仿”之作,“春秋”就成为史书之名;至汉代时,司马迁撰《史记》,班固撰《汉书》,这两部书都可以用史书冠名;后又有称史书为历者,如《吴历》、《晋历》等。

在一段时间内,记、书、志等几个名字都曾并用过,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而正史中除《史记》外,以“史”为名的,则是唐代初年写成的《南史》、《北史》。

将历和史合为一词而曰“历史”,最初是韦昭撰写的《吴书》,书中有“(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齐书》之《武十七王传·子响传》中,亦有“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之语。然较之于“史”字之现身频频,“历史”一词就少之又少,很难风其踪迹于典籍之中。

到明代万历年间,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作书名,产生很大影响。大约在明朝末年,日本人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带回东瀛,翻刻该书,广为流传。

到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国学界先驱于学术名类方面多受日人影响,如皮锡瑞、章炳麟、夏曾佑诸史学前辈著书立论、传布新知,凡涉及史学时,都喜欢用“历史”这一词,国人受其影响,“历史”一词才为大家所熟悉。

其实“历史”就是“历代之史”,与“史”字之泛指于含义上完全可以等同并用;综上所述,“史学”与“历史学”比较,实际上是一回事。此词产生,可比日本早了几千年。

中国古籍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且种类繁多,名目丰富。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历史”一词不可能是“引进”于倭冠外邦而来的。

7.历史借词是外来词吗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至明代万历时,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用于书名,影响较大。约在明代末年,日人得之后如获至宝,携至东瀛。

后日本学界翻刻该书,流传遂广。至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

清末民初,我国学界先驱于学术名类方面多受日人影响,如皮锡瑞、章炳麟、夏曾佑诸史学前辈著书立论、传布新知,凡涉及史学时多喜用“历史”一词,国人受其熏陶,“历史”一词遂耳熟能详。其实“历史”即“历代之史”,与“史”字之泛指于含义上完全可以等同并用;而“史学”与“历史学”相较,后者除多耗用一字之笔墨而显得臃肿罗嗦之外,实难区别其所指。

由此可见,历史一词绝非舶来,而是“出口转内销”者也。

8.什么是历史

汉语中“历史”一词,学术界多认为乃清末由日语引进而不见于中国古籍。其原因是古人著文力求洗炼简洁,能用单字表述者,则尽量不用双字,故而我中华古籍中名词以单字为多,古代汉语中亦鲜见“历史”一词之身影。大型权威工具书《辞源》中亦不见“历史”之辞条,其“舶来品”身份似成定论。其实不然,就笔者掌握的史料,“历史”一词于中国古籍出现不止于一处,且含义与当今该词汇十分接近甚至等同。

中国古籍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且种类繁多,名目丰富。尤其是先秦时期,史书之名多不用“史”字冠之。据传在先夏时期中国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之语:“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由此可见,早在2500年前,楚国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所憾者乃是《左传》对上述四部上古名著之内容与形式未予说明。据称是由孔子所撰《尚书序》中有云:“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考虑到广义之“史”乃 人类一切活动之记录,由此而论,“坟”、“典”、“索”、“丘”可被看作中国最早史书之名。

其后,记事之史一般被称之为“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即中国上古三代之史是也;春秋时,孔子作《春秋》,乃古来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影响深远,其后遂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效颦之作,“春秋”亦成史书之名;至汉代时,司马迁撰《史记》,班固撰《汉书》,则记、书皆可为史书冠名;后又有称史书为历者,如《吴历》、《晋历》等。在一段时间内,记、书、志等数名曾可并用,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而正史中除《史记》外,以“史”为名者,则始于隋唐之际成书的《南史》、《北史》。

将历和史合为一词而曰“历史”,始见于《三国志》之《吴书》,中有“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齐书》之《武十七王传》中,亦有“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之语。但较之于“史”字之随处可见,“历史”一词则属凤毛麟角,难觅其踪迹于典籍之中。

至明代万历时,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用于书名,影响较大。约在明代末年,日人得之后如获至宝,携至东瀛。后日本学界翻刻该书,流传遂广。至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国学界先驱于学术名类方面多受日人影响,如皮锡瑞、章炳麟、夏曾佑诸史学前辈著书立论、传布新知,凡涉及史学时多喜用“历史”一词,国人受其熏陶,“历史”一词遂耳熟能详。其实“历史”即“历代之史”,与“史”字之泛指于含义上完全可以等同并用;而“史学”与“历史学”相较,后者除多耗用一字之笔墨而显得臃肿罗嗦之外,实难区别其所指。

由此可见,历史一词绝非舶来,而是“出口转内销”者也。

9.【请问(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那个历史人物有关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10.鉴定的鉴还能组什么词

1. 鉴别 jiànbié

审察辨别

有比较才能鉴别

2. 鉴定 jiàndìng

(1) 鉴别审定事物的真伪、优劣

他无法鉴定艺术特性

(2) ]对人的优缺点的评定

两大缺点和两大优点就是鉴定这位已故法官的工作成绩

3. 鉴戒 jiànjiè

可以对照引为教训

引为鉴戒

4. 鉴谅 jiànliàng

体察实情,给以谅解

接待不周,务乞鉴谅

5. 鉴貌辨色 jiànmào-biànsè

同“见貌辨色”

适来鉴貌辨色,观君与凡俗不同。君子怀抱可知,更亦不须分雪。——《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6. 鉴赏 jiànshǎng

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开放古老的房屋供旅游者鉴赏

7. 鉴往知来 观察往昔,可预知将来

8. 鉴于 jiànyú

(1) 关于;考虑到

鉴于他在那里任职

(2) 由于,按照,根据

鉴于时事的发展,他的论点似乎颇能为人接受

9. 鉴原 jiànyuán

体察实情而原谅

礼仪不周,务乞怨预以鉴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