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长安 诸葛亮为何不同意魏延突袭长安?并非怀疑魏延,真实原因令人震惊
诸葛亮为何不同意魏延突袭长安?并非怀疑魏延,真实原因令人震惊
诸葛亮是一个大才,他对时局的分析能力非常强。刘备三顾茅庐之时,他尚未出山,便定了三分天下之计;荆州投降曹操,他又力劝刘备火并刘琮;遭到拒绝后,他孤身出使东吴,力劝孙权联刘抗曹,等等。可是这样一个奇才,却一直因为两件事情,被后人诟病,其一是他没有知人之明,其二便是他不敢犯险,没有魄力。
今天我们抛开第一点不谈,单来说一说,世人论证他没有魄力的论据,即不同意魏延经子午谷,率兵奇袭长安。诸葛亮为什么要拒绝魏延的提议呢?真的是因为他没有魄力,不敢犯险吗?
《三国志》注引《魏略》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曹魏镇守长安的将领夏侯楙,怯懦不堪,而且没有谋略。魏延请求诸葛亮分给他五千兵马,经子午谷奇袭长安。这样夏侯楙必然会吓得弃城逃走,长安可得。与时同时,诸葛亮从斜谷出兵,两方汇合之后,可以一举伐魏成功。经过公元263年,邓艾的亲身实践,我们不难得知,偷渡奇袭的策略,是完全适用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听魏延的建议呢?是因为他不信任魏延吗?还是因为他怕了呢?小编认为,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他不同意魏延的建议,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虑之后,做出的决定。
一、兵力不支持
魏延的计划固然好,然而并不现实。此时蜀汉仅据有益州和汉中之地,又在五年前经历了夷陵之败,不管是人口还是兵力,都与曹魏没法比。据说当时蜀汉的兵马总共才十万。而这十万人并不能,全部投入到北伐的战场上,毕竟成都需要有人留守,东吴也需要有兵马进行防御,也就是说诸葛亮能够带去北伐的人并不多,最多三到五万。可是曹魏方面却有近四十万的兵马,就算曹魏也要留出兵马,守卫后方,也要留出兵马,预防东吴趁火打劫,甚至还要分出兵马,镇守北疆,但是如果蜀汉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他们能够开赴前线的兵马,比起蜀汉,绝对只多不少。

那么,就算魏延成功的拿下了长安,又能如何呢,这对曹魏而言,并非灭顶之灾,但是如果魏延失败了,蜀汉就玩完了。此事风险太大,不是诸葛亮不敢赌,是他真的赌不起。
二、子午谷道路不通,十日可达长安是妄想
奇袭的首要条件,便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一点需要速度的支持。如果真如魏延所说,他能够十日之内到达长安,或许还能有所建树。然而魏延是注定无法效仿韩信的,毕竟韩信当年出子午谷的时候,道路通畅,没有阻碍。到了东汉中期,此地却因一场地震而变得崎岖难行。他想要率大军快速通过此地,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日夜兼行,勉强保证了速度,他的军队到达长安之时,还有战力吗?
三、诸葛亮料到了曹魏早有防范
另外,魏延之计并非原创,而是参考了当年韩信的做法,正如他自己所言,“如韩信故事”,可是难道世上熟读兵书的,仅是他一人吗?答案是否定的,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想暗度陈仓,还未实施,便被曹真提前料到,便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子午谷之计,魏延能够想到,曹魏必然也能想到,并提前做好了防范措施。正如诸葛亮提前,在阴平留下一千守将,抵御曹魏一般。而且因为子午谷难行,魏延军出谷之后,曹魏兵马以逸待劳,将其全歼都是有可能的。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诸葛亮“制而不许”,并非因为他怯懦,不敢赌,而是赌不起,毕竟当时蜀汉的情况,根本无力一口吞下曹魏。更何况,魏延的想法太过理想主义,根本不可能实现呢。所以就算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拒绝魏延的提议,却是正确的选择。
相关文章
- 诸葛亮预言三分天下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诸葛亮!
- 刘备让诸葛亮不要重用此人 三国时期让诸葛亮都自叹不如的人
- 三国演义看完接下来看什么 诸葛亮其实才能一般是不是真实历史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
- 诸葛亮减寿 诸葛亮为何比曹操短寿?诸葛亮活了多少岁?
-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多高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一生唯一一次使用的美男计
- 新三国鲁肃 揭秘:诸葛亮和老好人鲁肃之间的差距体现在哪里
- 后人怎么评价诸葛亮 第一百三十八章 后人为什么对曹操诸葛亮刘备都是爱恨交集?
- 司马懿诸葛亮 魏延造反竟是千古奇冤?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
-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诸葛亮的“八阵图”到底有多厉害?可挡十万精兵?
-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曹操也曾三请诸葛亮 三大因素致最后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