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曾国藩如何平太平天国 灭太平天国,曾国藩的舆论动员战——千古奇文《讨粤匪檄》
灭太平天国,曾国藩的舆论动员战——千古奇文《讨粤匪檄》 1854年2月,曾国藩以湖南团练为基础,正式建成湘军,并带领这支新兴的部队出省作战,2月25日,曾国藩在衡阳誓师,并发表了一篇檄文,这就是中国历
灭太平天国,曾国藩的舆论动员战——千古奇文《讨粤匪檄》

1854年2月,曾国藩以湖南团练为基础,正式建成湘军,并带领这支新兴的部队出省作战,2月25日,曾国藩在衡阳誓师,并发表了一篇檄文,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而且争议很大的一篇文章——《讨粤匪檄》! 这篇文章争议在哪里呢?是在立场上,早期的大学历史课本(1986年《中国近代史》)是这么评价这篇文章的:他(指曾国藩)抛出了臭名昭著的《讨粤匪檄》,集中地表达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它恶毒攻击太平天国朴素的平等观念和反封建统治的斗争,特别咒骂太平天国焚毁孔孟经书的行动是「 ”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使孔子,孟子「 ”痛哭于九原”,号召「 ”读书识字者”、「 ”血性男子”、「 ”报道君子”、「 ”仗义仁人”等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赫然奋怒以卫吾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这个评论完全是用一种 「 ”痛斥”的态度,当然,考虑到早些年对太平天国及曾国藩的评价问题,这种感情色彩很正常,不过一般来讲,感情色彩这么重的评论仅仅是针对人物本身,对于一篇「 ”文章”用这么大的篇幅来批判,还真的是不多见,这其实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影响力非常大! 其实还真是,如果抛开感情色彩不谈,《讨粤匪檄》可以认为是古代中国写得最好,影响力最大的文章之一,从某个角度上甚至可以这么说,太平天国败亡,败就败在曾国藩的这篇文章上! 为何这么说呢?这要从当时的社会形势上分析。 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53年攻破江宁府定都天京,太平天国仅仅花了两年两个月时间,就席卷半个中国,举世震惊,这本质上不是太平天国有多厉害,而是清王朝太烂了。此时的清王朝早已不再有康乾盛世时的辉煌,经历了嘉道中衰,又受到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此时清政府的统治能力已经大幅度下降。 吏治败坏,使得清王朝对地方的掌控和治理能力弱化;军备废弛,使得清王朝统治的核心支柱——八旗和绿营军早就废弛;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各地是民变四起…种种迹象表明:清王朝的国家机器运转已经到了尽头。 是啊,纵观中国历史,一旦爆发太平天国这种等级的民变,王朝还能蹦跶几年啊?你看看黄巾之乱后的东汉,黄巢起义后的唐朝,红巾军起义后的元朝,李自成、张献忠之后的明朝…… 但是,清朝挺住了,硬是还撑了60多年才灭亡,期间还有一个短暂的「 ”同治中兴”,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太平天国无法撼动清王朝的统治,某种程度甚至还提升了清王朝的治理能力,延续了清王朝的国祚呢? 核心原因是:清王朝重新获得了士绅阶级的认同!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由此衍生出的封建社会,这个社会的统治阶层是什么呢?就是以地主为基础的乡绅!而乡绅的代理人呢?则是官吏和皇帝。同时,维护这种统治的文化意识形态呢?则是由统治者改造的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它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天下、规范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在各个朝代屡试不爽。士大夫、士绅是儒家伦理价值观的主要践行者,他们一方面以「 ”三纲五常”和「 ”仁”「 ”义”「 ”理”「 ”智”「 ”信”的原则,规范个人行为,使其合乎「 ”礼”的要求;另一方面继承发扬儒家伦理的道德思想,规范平民行为,这样既可以维系社会和谐,又可以确保士人群体、知识分子在有序的等级社会中享有特权地位。 对于乡绅和士子阶级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谁当皇帝,而是,这个统治秩序一定要稳固,在这个大原则下,谁当皇帝都是可以接受的,宋朝皇室是贵族,可以接受;元朝皇帝是异族,可以接受;明朝朱元璋是土包子,也可以接受! 太平天国起事的阶段,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府机能下降,士子和士绅对于这个政府的能力已经有了怀疑,现在突然有了这么大一个民变,大家都在观望:它要真能重新稳定秩序,咱们就换一个代理人! 曾国藩方面的《贼情汇篡》中便记载到:「 ”恨贼者虚,资贼者实,尤为可虑,或谓乡民处处助贼打仗。” 清王朝这边可以说是人心涣散。 所以,对于清王朝这边来说,如果要打太平天国,首先要做的是整顿自身!在这方面,清王朝采取了放权措施,曾国藩等汉臣被重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统治能力。而曾国藩如何拉住这帮乡绅士子的心呢?先来一篇《讨粤匪檄》! 曾国藩的《讨粤匪檄》起到了一个最大的作用:它提醒了还在观望中的士绅们——不要把宝压在太平天国身上,太平天国绝对不可能成为你们新的代理人! 为什么?这就要从太平天国本身的问题说起,太平天国这帮泥腿子出生的人,在经济上鼓吹绝对的平等主义,又以经过不伦不类改造「 ”基督教”而形成的不土不洋的「 ”拜上帝教”为指导思想,这完全背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 太平天国1853年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纲常名教、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完全违背,对于士绅阶级来说,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意味着土地的丧失,意味着读书人特权的丧失,意味着一无所有。 「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讨粤匪檄》 「 ”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朝不焚,无像不灭。斯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 ——《讨粤匪檄》 上面是《讨粤匪檄》中的几段,曾国藩直接指出,太平天国没有任何可能成为既得利益者的新的代理人,只会让他们一无所有,而且,洪秀全和李自成等人还不一样,李自成、张献忠只是造反,造完反后,新政权的统治秩序还是一样的,他们同样尊孔重儒,而太平天国则不一样——「 ”所到之处狼藉遍地”(旧秩序完全崩坏),这不仅仅是清王朝的大事,更是「 ”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也就是是关系到所有统治阶级的大事)。 曾国藩通过《讨粤匪檄》一提醒,这下子,处于观望阶段的士绅算是被清醒了,开始团结起来,动用所有资源来扑灭太平天国政权这个「 ”怪胎”!这样,太平天国的失败自是必然。 从这个角度来说,《讨粤匪檄》胜过十万雄兵!曾国藩始终站在「 ”卫道”的高度上,压了太平天国一头,打中了太平天国的要害——离经叛道!课本上说此文集中地表达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一点也没错,因为在旧中国,你要成功的话,必须要保护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像朱元璋一样成为这个阶级新的代理人!否则就只有另一条路走——革命,但洪秀全这帮人显然没这个能力。 这才是太平天国政权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个政权的色彩决定了,它绝对不可能获得中国精英阶层的认同! 而太平天国灭亡后,清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削弱,慈禧等清朝中央统治者也「 ”识相”地让渡了部分权力,地方士绅权力扩大,这帮人一定程度取代了无能的腐败官吏,使得封建王朝内部的统治秩序得到了一定修补,于是,经历了这么大规模的内乱,清王朝的能力反而得到了增强。 作者:云帆
很赞哦! (1054)
相关文章
- 左宗棠见石达开了吗 曾国藩与左宗棠最大的矛盾是起源于太平天国之后吗?
- 曾国藩如何平太平天国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何主动裁军?
- 曾国藩如何平太平天国 揭秘: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何要编造谎言
- 曾国藩如何平太平天国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却治不了女婿害苦了女儿
- 左宗棠见石达开了吗 曾国藩与左宗棠最大的盾起源于太平天国之后吗?
- 曾国藩如何平太平天国 神秘的太平天国圣库:曾国藩挖地三尺也未找到
- 曾国藩为什么能打败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抑郁症:长年和太平天国作战 压力太大
- 捻军和太平天国关系 问答:曾国藩为何能剿灭太平军,却无法剿灭捻军|文史宴
- 曾国藩为什么能打败太平天国 太平天國之後,慈禧想除掉隱患,曾國藩做了啥?打下百年家族基業
- 曾国藩写作这篇声讨太平军的 讓曾國藩念念不忘的兩位太平軍對手是誰?審問李秀成揭示怎樣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