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次北固山下翻译及赏析 李白《登新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1-09-05 02:45:07 1066
李白《登新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新平楼原文: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登新平楼翻译及注释翻译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

李白《登新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新平楼原文: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登新平楼翻译及注释

翻译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心怀归念却不得归使我心伤。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塞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宋的大雁飞落在沙洲。茫茫苍苍的八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注释1.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2.「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3.寒波流:指泾水。4.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5.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6.洲:水中可居之地。7.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8.目极:指放眼远望。《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登新平楼鉴赏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次北固山下翻译及赏析 李白《登新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登新平楼创作背景

  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秋,李白刚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所作。 诗词作品:登新平楼诗词作者:【唐代李白诗词归类:【秋天】、【望远】、【抒怀】、【忧国忧民】、【壮志未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