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族构成 战国时期的民族构成与分布,汉民族的初步形成是怎样的?
战国时期的民族构成与分布,汉民族的初步形成是怎样的?
战国时期同春秋时期相比,诸夏同周边各族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激烈、复杂的斗争和冲突,战国时期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则成为民族关系史的主流。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在此阶段正式形成,从而奠定了以后数千年中华民族格局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民族构成与分布
战国时期,随着争雄局面的逐i扩大,加上殷、周以来的民族迁徙融合,华夏族共同体的活动范围和文化圈较前更为扩大。北个:长城,南至长江流域,东至于海,西达于甘、青的广大区域内,均居住着作夏族诸共同体,迄战国晚期经过几个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共同体的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地域基本趋丁稳定和统一,在以后中华民族历史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汉民族逐渐形成。
在华夏族以外,还有北方和西方的代、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羌戎及南方的巴蜀、西南夷、蛮越等族。
代是北戎建立的国家,其地域主要在今山西代县、繁峙、大同。及河北易县、宣化一带。北戎于春秋时期一度相当强大,后同赤狄一起被晋所灭,春秋后期其余部移至今晋北代地。
林胡、楼烦和东胡史称三胡。《史记·匈奴列传》称: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史记·赵世家》称:(赵)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可知林胡、楼烦在三晋之北,东胡在燕之东北。
义渠是战国时期西方之戎中最为强大的一支。《括地志》说: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也。北地郡约当今肃庆阳西北,包括宁夏贺兰山、青铜峡以东及甘肃环江、马连河一带,其疆域相当辽阔。羌戎居于今黄河上游赐支河、湟河一带的广大地区。

战国时期南方比较发达的国家有巴、蜀,其地当今四川重庆、成都一带。
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滇、邛都等部。夜郎位于今贵州省西部和北部。滇位于今云南省滇池一带,邛都在今四川省西昌东南。
战国时期南方的少数民族还有居于今湘、黔的南蛮及居于今粤、桂的南越,居于今闽、浙的闽越和瓯越等。
华夏族共同体的扩大及中华民族的主干一一汉民族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居于淮、泗间的东夷诸族共同体已与华夏族融合无间。秦统一六国,淮、泗夷皆散为民户。散为民户即意味着他们已作为一家一户的百姓而存在,往日维系他们民族感情的纽带已经松弛。从此以后文献中的东夷,内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指山东半岛及徐、淮一带的居民,而专指东北各少数民族。
战国时期南方的巴、蜀已建立了国家。但在秦人眼里,他们还是戎翟之伦。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301年的170多年里,蜀与秦有过五次交往,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灭蜀到公元前301年司马错定蜀,一直到秦统一中国的近百年间,蜀地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秦蜀郡守李冰筑都江堪,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
西南夷中的诸族在战国时代已同楚发生了较多联系。楚威王时派庄以武力征服滇国。据说庄蹯没回到楚耄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公元前3世纪,楚顷襄王派庄豪经沅水伐夜郎,战于且兰(今贵州凯里),夜郎灭亡。由此可知,战国时期楚文化已传至今云南、贵州等地。
蛮越历来同楚国关系密切,战国时,吴起为楚悼王相,南并蛮越,遂有洞庭、仓梧'战国后期秦昭王派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范晔总结这段历史谓楚子称霸,朝贡百越,秦并天下,威服蛮夷。
南越和闽越在战国时的情况记载甚微。但从汉初形势分析,其敢于同汉王朝抗衡,其国力之雄厚绝非一时可就,必逛战国以来长期发展的结果。广东庆德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剑、矛、锛、刀、斧、凿、镦、镞、铃、鼎等15件,其形制与华夏族铜器有着相同之处,当足战国时期百越各族与华夏族交往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战国时期的南中国,许多使用蛮、越名称的部落或民族,不断受到华夏族文化的全面深刻的影响,各族人民在民族大融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迸。汉代著述中曾说:‘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夏服。此当是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时代民族关系史的真实写照。
战网时期的西北方,秦、三晋等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融合了西北大量的少数民族,从而使华夏文化圈的区域范围口臻扩大。《史记·赵世家》载赵襄子击杀代王,灭代戎。—部分代人远徙,另一部分融于赵。林胡、楼烦和东胡各族,战国时期长期与赵、燕相对峙,林胡、楼烦为赵武灵王所破,后来他们又成为匈奴人的附庸。东胡为燕所破,从此基本上解除了北方各族对华夏族的威胁。战国以后,匈奴逐渐强大起来,迄秦、汉数世纪雄踞大漠南北,威震于北方草原之上,成为汉民族北部一个新的严重边患。
义渠在战国时仍有一定的实力。《史记·六国年表》载,公元前314年,秦惠王伐义渠,得25城。秦昭王时逐步蚕食义渠之地,最后灭其国。居于黄河上游的羌戎于秦孝公时服于秦。至此,西北一带戎族各部相继融于秦。
匈奴于战国时逐渐得到发展后,曾与赵进行过交锋。赵悼襄王时赵将李牧常居代燕门,备匈奴,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公元前3世纪前期,秦、赵、燕三国在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以后,都在自己的北边修筑了长城。战国长城的修建是一个标志。春秋以来持续五个世纪的激烈的民族斗争和深刻的民族融合,至此告一段落。从地域空间上说,长城以内的民族已大体上融为一体。从历史发展上说,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斗争以民族间的深刻融合而宣告结束,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汉民族至此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