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杨绛的成长经历 楊絳的一生

火烧 2021-08-09 15:57:23 1045
楊絳的一生 她出生在民國時期,曾是父親疼愛的“短腳貓”,她才思敏捷、精通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文筆淡雅,生活樸素清淨。她的長篇小說《洗澡》被譽爲“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由她翻譯的《唐

楊絳的一生  

她出生在民國時期,曾是父親疼愛的“短腳貓”,她才思敏捷、精通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文筆淡雅,生活樸素清淨。她的長篇小說《洗澡》被譽爲“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爲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她是丈夫錢鍾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就是楊絳。

~ 01 ~

原生家庭

楊絳的父親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江蘇無錫人,出生於1878年,是清末年間一位學霸級的人物。17歲時考入北洋大學堂,就讀期間因爲和廣東同學一起鬧伙食風潮被開除。後又考入南洋公學,後由南洋公學派送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1900年,南洋公學派去日本留學的楊蔭杭和雷奮、楊廷棟成立勵志會,創辦《譯書彙編》,專門譯載歐美政法名著,比如盧梭《民約論》、孟德斯鳩《萬法精義》、穆勒《自由原論》等,並鼓吹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當時的楊蔭杭認爲:“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這一思想對後來的楊絳也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由於楊蔭杭反對光緒的統治,反對慈禧幕後操控下的滿清政權,1906年9月爲避難,他又來到早稻田大學研究科專研法律,1907年7月畢業,獲得法學士學位。然後又在岳父的資助下,去了美國讀書。1910年,楊蔭杭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碩士論文收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叢書第一輯,書名是《日本商法》。美國歸來,楊蔭杭對當時中國的看法,從最初的支持革命推翻政權,轉向了改良,希望爲民衆做些實事。楊絳是父親美國留學歸來後出生的第四個女兒。

楊蔭杭回國後,經張謇推薦,先在北京一個政法學校教課。後又被當時溥儀的輔政親王善耆請去府上教法律。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楊蔭杭辭職南下去上海,到上海後在《申報》人編輯,同時創辦上海律師公會。後又經張謇推薦,做了江蘇省高等審判庭庭長兼司法儲備處處長。後來因中華民國規定,本省人迴避本省官職,楊蔭杭又調任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在浙江省任職期間,因堅持司法判處賄賂高官的惡霸死刑,被當時的浙江省省長投訴,一紙訴狀“此人冥頑不靈,難於共事”告去袁世凱那裏。袁世凱力挺楊蔭杭,於1915年將其調回北京,任京師高等審判廳長。在北京任職期間,因懷疑當時的交通部長受賄,將其傳訊。一連串的高層即將受牽連,於是被高管集體叫停,最終在北京的任職以辭職收場。1919年41歲的楊蔭杭又再次回到上海,在《申報》任職,同時做起了律師。當時的他曾憤激地說,如今世界上只有兩種職業可做,一是醫生,二是律師。在做律師的10年間,他看盡了舊政府司法的腐敗與黑暗,貪污受賄成風,讓他心灰意冷。

1931年抗日戰爭爆發,他不再做律師,而是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教授《詩經》。上海淪陷期間,楊蔭杭除教書外,潛心研究音韻學。《離騷》加註音韻,後來還將兩本音韻註文合成一書,題名《詩騷體韻》。可惜,這本被人稱之爲“絕學”的著作,在他生前未能出版,在他逝世後連手稿也散佚了。1945中抗戰勝利前夕,楊蔭杭因腦溢血逝世, 終年67歲。

楊絳的母親

楊絳的母親名叫唐須嫈(ying),她也是江蘇無錫人,與父親楊蔭杭同年1878年出生。唐須嫈曾與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以及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是同學,在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學務本女中讀書。雖是一位知識女性,但20歲她與楊絳的父親結婚後,就選擇了在家相夫教子,站在了後方,從不拋頭露面。唐須嫈一生養育了8個子女。她賢惠但不迂腐,溫柔而又有主見,平和之中也自有一番智慧。好的婚姻,需要的也正是她這般的女性氣質。

富商名門出身,加上受過良好的教育,母親不是一個單純的家庭主婦。她身上除了中國女性顧家愛家的美好品德外,還帶着現代女性所特有的一種才思和聰慧。楊絳後來回憶說,她的父親辭官後從事律師職業,父親會將受理的每一件案子都詳細向母親敘述,母親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兩人一起分析、一起討論。可見,唐須嫈定是能說出很多獨到的分析,否則丈夫也不會一直保持着將工作事務和她講述的習慣。她還熱愛閱讀文學作品,楊絳在回憶母親時說,如果她不是生性低調,不喜歡拋頭露面,不愛慕虛榮,也許她的見解與文學評論也會成爲當時的一條清流。

楊絳曾說:“我們姐妹幾個對丈夫都很好,可是都比不上我母親對我父親的好。”楊蔭杭在從北京辭官後,曾生過一場大病,連續幾個星期高燒不退、神志不清,連醫生不願再給開藥方。全家人都只會流淚,唯有唐須嫈不願放棄,又費力請來了當時有名的中醫華實甫先生,華先生說“死馬當活馬醫”,給了個藥方。而後,唐須嫈拼盡所有的心力照顧丈夫,最後丈夫竟熬過來了,醫生說這是個奇蹟。而楊絳認爲父親之所以能挺過來,“都歸功於母親的悉心護理”。

楊絳有兩個姑姑沒嫁人,一直在家裏,唐須嫈也很用心的照顧兩位小姑。後來楊絳的大弟弟得了病,三姑怕被傳染,便提出搬出去住。當時,唐須嫈正爲兒子的病而失魂落魄,卻仍不忘給楊絳的三姑母備置搬家需要的日常用具。楊絳回憶姑母搬家的事曾寫到:“三姑母搬入新居那天,母親命令我們姐妹和小弟弟大夥兒都換上漂亮的衣服送搬家。我認爲送搬家也許得幫忙,不懂爲什麼要換漂亮衣裳。三姑母租的房子在婁門城牆邊,地方很偏僻。我們回家後,母親才向我們講明道理。三姑母是個孤獨的人,脾氣又壞,她和管園產的經紀人已經吵過兩架,所以我們得給她裝裝場面,讓人家知道她親人不少,而且也不是貧寒的。否則她在那種偏僻的地方會受欺,甚至受害。”

父母的伉儷情深

楊絳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提到父母的關係:“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舊式夫婦不吵架的也常有,不過女方會有委屈悶在心裏,夫婦間的共同語言也不多。我父母卻無話不談。他們倆同年,一八九八年結婚。當時我父親還是學生。從他們的談話裏可以聽到父親學生時代的舊事。”

“他們談的話真多,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有關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他們有時嘲笑,有時感慨,有時自我檢討,有時總結經驗。兩人一生中長河一般的對話,聽起來好像閱讀拉布呂耶爾的《人性與世態》。”

杨绛的成长经历 楊絳的一生

1937年日本人轟炸蘇州,楊絳身在國外,他們全家逃難去香山,楊母途中得了瘧疾去世,就地埋葬,棺木還穿過正在撤退的國軍部隊。當時的楊蔭杭在荒野中失聲痛哭,又在棺木上、瓦上、磚上、周圍樹木和地下石塊上,凡是能寫字的地方都寫上他的名字,免得日後找不到妻子。1938年楊絳和錢鍾書回國後,父親親自前往將母親的墓地遷回靈巖山。

~ 02 ~

成長經歷

楊絳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未滿百日,便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少年時代,楊絳在上海讀書。從小就學習好,但最淘氣頑皮,曾因爲上課說話被罰站示衆,卻因不服兩人說話只罰一人而大哭到下課。在蘇州東吳大學求學時,楊絳是班上的“筆桿子”,中英文俱佳。

楊絳原名楊季康。在家中排行第四,她有3個姐姐。在姐妹中個頭最矮,從小被父親戲稱爲“矮腳貓”。父親的原話是:“貓以矮腳短身者爲良。”楊絳八歲回無錫、上海讀小學,12歲,進入蘇州振華女中。

1928年,楊絳17歲,她一心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那時的清華大學雖已招收女生,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1932年東吳大學畢業後,楊絳考入了清華大學的研究生。1935年,楊絳清華大學肄業,隨丈夫錢鍾書奔赴英國留學。

~ 03 ~

父親的教育理念

楊絳的父親對孩子從不打罵,但很有威嚴,如果孩子犯錯,父親急了就會叫太太把孩子帶去外面訓斥。因在美國留學的女同學個個短命,父親對待女兒讀書這件事的理念是,女孩子身體比較瘦弱,不宜過度用功傷了身體,他還經常說班上每門功課都考100分的同學是低能。楊絳到高中還不會辨別平仄聲。父親說不要緊,到時候自然會懂。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很注重培養子女讀書的興趣,楊絳從小就成了書癡,無論中英文都愛拿過去啃。有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會怎麼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親除了爲女兒創造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還教導她勇敢做出自己的選擇,學會說不。楊絳16歲讀高中,被同學推選上街作宣傳,她自己不願意被當猴一樣看,也怕被欺負和調戲。當時學校有規定,一些“古板人家的小姐”只要家裏說“不贊成去”,就可以不去。楊父說:“不肯去,就別去,不用借爸爸來擋。”還拿美國總統林肯的話“Dare to say no”來教育楊絳:“你敢嗎?”楊絳只好苦着臉說“敢”。

父親的剛正不阿、浩然正氣,對楊絳的性格養成影響很大。楊絳曾說:“在我的一生中,我也一直努力做一個不媚上、不欺下,謹守忠恕之道的正直誠懇的人。”讀大學第二年分科時,老師們都認爲楊絳有條件學理科,她徵求父親的意見,父親說,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她不放心:“我喜歡文學,就學文學嗎?愛讀小說,就學小說?”父親說,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在父親的指點下,她終究不顧老師的惋惜和勸導,在文理之間選擇了自己喜愛的文科。

~ 03~

情感婚姻

楊絳與費孝通

兩人曾經是初中的同學,後來又讀了同一所大學。雖然在楊絳心裏,兩人只是朋友,但費孝通一直對楊絳鍾情,多次表白被拒絕。楊絳在讀大學時也十分受人青睞,但費孝通還以年少相識又多年同窗爲由跟別人說:“想要認識楊絳,想追她,得走我的門路”。

當得知楊絳與錢鍾書確立了男女朋友關係之後,他還特地從北大趕到清華跟楊絳再次表白。楊絳雖很看重友誼,但在情感面前可絕不曖昧含糊。始終立場明確表達清晰,立刻回絕。還說了句經典的,“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過渡。要麼普通朋友,要麼絕交。”

多年之後,錢鍾書去世之後,費孝通也拜訪過楊絳。但在送費孝通下樓的時候對他說:“樓梯不好走,你以後也不要再知難而上了”一語雙關,她始終有自己的底線。

楊絳與錢鍾書

錢鍾書也是江蘇無錫人,出身名門,他的父親錢基博是近代著名的古文家,曾先後擔任過聖約翰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校的教授。他的母親姓王,是近代通俗小說家王西神的妹妹。他在家中是長子。他的中學時代就讀於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輔仁中學,兩所學校都是美國聖公會辦的,注重英文教育,他因而打下了堅實的英文基礎,而他的國文由父親親自教授,也漸漸有了深厚根基,他的古文造詣遠高出同齡人。錢鍾書的國文和英文很好,但數學非常差,幼年時他讀《西遊記》《三國演義》《說唐》,孫悟空,關雲長,李元霸使用的武器斤兩卻能記得一清二楚,卻不認識阿拉伯數字。錢鍾書1932年春考入清華,入學考試時,他數學得了零分,本來是不能錄取的,但因爲他中英文特別出色,校長羅家倫就決定將他破格錄取。因着這段不尋常的經歷,他一入清華,文名就已傳遍了全校。

提到楊絳錢鍾書的姻緣,有一位紅娘式的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孫令銜。孫領銜是楊絳的朋友,同時也是錢鍾書的表弟。當年他和楊絳一起來北京,一起去清華,楊絳是去見朋友,而孫令銜則是去看錶兄。也就是那次,孫令銜介紹了楊絳和錢鍾書初識。但詭異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孫令銜當時看出了什麼,還是感受到了倆人之間神奇的氣場,竟然鬼使神差撒了謊。跟錢鍾書說楊絳有男朋友,跟楊絳說錢鍾書已經訂婚。一見鍾情的兩人,聽聞對方已有所屬,都如鯁在喉。但愛情就是這樣的盲目和偉大,讓人可以不顧一切阻礙向前衝,兩人後來還是寫信約見面。見面後,錢鍾書立刻脫口而出澄清自己:“我沒有訂婚”。而楊絳則迴應:“我也沒有男朋友”。

其實兩人均被彼此的才情所吸引。錢鍾書當時是清華西方語言文學系的學生,在西語系,他是有名的才子,當時,他,曹禺,顏毓蘅被大家稱爲“三傑”,他又格外出衆些,教文學的吳宓教授稱讚他:“自古人才難得,出類拔萃,卓爾不羣的人才尤爲不易得,當今文史方面的傑出人才,在老一輩中要推陳寅恪先生,在年輕一輩中要推錢鍾書,他們都是人中之龍。”

兩人雖是自由戀愛相識相戀,但後來由於錢鍾書早楊絳畢業,去了上海教書,兩人開始了書信往來,有一次楊絳回覆錢鍾書的信,被其父親截獲,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1935年7月13日,錢鍾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婚儀式。同年,楊絳爲了陪同錢鍾書去英國留學,放棄了清華的學業。

錢鍾書說,楊絳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妻”。錢鍾書的堂弟錢鍾魯說過,大嫂“像一個帳篷,把身邊的人都罩在裏面,外面的風雨由她來抵擋”。 楊絳產後虛弱,在醫院住了很長時間。錢鍾書常在家闖些小禍,不時愁兮兮地告訴楊絳: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的桌布弄髒了;他把檯燈弄壞了;門軸兩頭的球掉了一個,門關不上了……楊絳總是回答:“不要緊。”錢鍾書一聽就放心了。果然,楊絳回到家,把桌布洗得乾乾淨淨,檯燈、門軸也一一修好。

1938年秋,錢鍾書學成歸國,被母校清華破格聘爲教授,前往昆明。楊絳帶着女兒回到遷居上海的錢家。在上海,她不再是錢鍾書一個人的賢妻,而要學會做一大家子的賢媳。當時,楊絳和錢家上上下下擠在一處。時局混亂,住處逼仄,楊絳沒有自己的房間,她不便公然看書,好像看不起妯娌姑婆,就借了架縫紉機,在蒸籠般的亭子間裏縫紉,爲錢鍾書和圓圓做衣服。有時婆婆也請她給小叔子縫點東西。楊絳滿腦子西方文學經典,卻默默學做一切大家庭中兒媳婦所擔負的瑣事,敬老撫幼,諸事忍讓,臉上總是笑眯眯的。

~ 04 ~

她與女兒

楊絳在《我們仨》中這樣描述:“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兒,我們是媽媽的兩個小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爲最大的,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

1937年楊絳與錢鍾書的女兒錢瑗在英國出生,小名圓圓。錢鍾書不想別的孩子跟錢瑗分享父母的愛,也不想楊絳再受生育之苦,一生只有這一個孩子。

~ 05 ~

事業貢獻

楊絳被譽爲外圓內方的才女。1938年,楊絳一家三口乘坐海輪,從歐洲回國。她與錢鍾書都暈船。一次大風浪中,楊絳突然悟出不暈的辦法:船身傾斜厲害,舷窗外,一會兒全是水,一會兒全是天,波動幅度大,人自然會暈;她教錢鍾書,不要以自己爲中心,而以船爲中心,讓自己隨着船傾斜,這樣永遠頭在天之下,腳在水之上,不波動了。錢鍾書照做,果然不暈了。他說:爲人之道也如此。歸國後,抗戰、內戰、“文革”、改革開放……每一次,楊絳都拿出了當年“不暈船”的見識,適應環境,但並非與世沉浮,而是暗藏氣節。

楊絳這個名字由來很多人都不知道。楊絳本名楊季康,是什麼時候開始楊絳這個名字被熟知呢?1942年楊絳31歲,爲了維持家中生計,也爲了抗戰,她受邀寫劇本,沒想到劇本被大導演一舉看重,要改編成電影。要出廣告海報的時候,楊絳心虛,怕觀衆不喜歡。忽然想到當年姐妹們總喜歡把她名字“季康”二字連着念成“絳”,就立刻決定筆名叫楊絳了。而後,才女“楊絳”便橫空出世。不過楊絳也是白擔心了,《稱心如意》上演後好評如潮,讓她一夜成名。這是部喜劇,在流行悲劇的當時脫穎而出,非常不易。後來楊絳一鼓作氣,1943年接着寫了《弄真成假》,1944年又寫了《遊戲人間》又寫了《弄假成真》,被稱爲喜劇雙碧,甚至被稱爲是中國喜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兩部作品的政治色彩很淡,巧妙地避開了日本人的干預和壓力,又能讓人發笑,用笑聲“表示我們在漫漫長夜的黑暗裏始終沒有喪失信心,在艱苦的生活裏始終保持着樂觀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楊絳在戲劇界一炮而紅後,有點兒刺激到了丈夫錢鍾書。楊絳的聲名鵲起,讓錢鍾書覺得自己在文學界的成就變得相形見絀。壓力太大了,老婆比自己紅的早,比自己有名,自己必須更努力啊。於是,錢鍾書開始寫《圍城》。

1949年楊絳一家三口登上火車,前往北京,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外文系工作。錢鍾書教《大二英文》、《西洋文學史》和《經典文學之哲學》。按照清華的舊規,夫婦不能同時、同校任正教授,楊絳就做起兼職教授。1957年,楊絳接到翻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著名騎士小說《堂吉訶德》的任務,被告知可用任何譯本。精通英語、法語的她找來5種英法譯本,仔細對比後,覺得譯本代替不了原著。於是一年後,47歲的楊絳開始學習西班牙文。

1972年,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動盪,楊絳和錢鍾又回到北京開始重新翻譯《堂吉訶德》了。因爲中斷了6年,楊絳只得從頭開始再譯,一頭栽入西班牙語《堂吉訶德》的世界中。1978年66歲的楊絳完成了72萬字的《堂吉訶德》,並出版。這是直接從西班牙文譯爲中文的第一個版本,人們排着長隊,將首印的10萬冊搶購一空。這年6月,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來華訪問,dp將《堂吉訶德》的中譯本作爲國禮贈送給貴賓,並在國宴上將楊絳介紹給西班牙國王和王后。dp問楊絳:《堂吉訶德》是什麼時候翻譯的?“其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爲翻譯這部書稿經歷了整整20年的磨難,不是幾句話就說得清楚的。但楊先生應對得很機智,只答:‘今年出版的。’”

1990年,根據錢鍾書小說《圍城》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國內播出,每一集的片頭都有一段意味深長的吟誦。用一座“圍城”比喻普通人對生活中大多事物的感受,形象生動,流傳至今。很少有人知道,這段話是楊絳寫的。

1998年丈夫錢鍾書離世,楊絳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舉行任何告別儀式。“逃逃逃逃逃!”這是楊絳八妹童年時的口頭禪,楊絳記憶深刻。如今,“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裏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用最難的學問忘記最深的痛苦,她最終逃向了世上最難的學問古希臘語哲學讀本、柏拉圖《對話錄》中的 《斐多》,一頭扎進去,忘記自己。2000年,中譯本《斐多》出版,被稱爲“迄今爲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學譯本”。

~ 06 ~

楊絳的離世

北京三里河一個屬於國務院的宿舍小區,全是三層樓的老房子,幾百戶人家中唯一一家沒有封閉陽臺也沒有室內裝修的寓所,便是楊絳的棲身之處。屋裏,是水泥地和白石灰牆,非常過時的櫃子、桌子,四壁樸素。沒有書房,只有一間起居室兼工作室,也當作客廳,但每間屋子裏有書櫃,有書桌,所以隨處都是書房。一些淡雅的花草,散擺在案頭和陽臺,給她帶來一些春的氣息。從1977年一家人搬進來,37年她就再沒離開過。

自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去世後,楊絳開始獨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錢鍾書的遺留手稿,每天的生活簡單而規律,筆耕不輟,深居簡出。2003年,3卷《錢鍾書手稿集·容安館札記》出版;2011年出版20卷《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

2003年6月,楊絳出版長篇家庭紀事散文《我們仨》,其真摯的情感和優美雋永的文筆深深打動讀者。這本書成爲2003年的超級暢銷書。2014年8月,103歲的楊絳出版新書《洗澡之後》。2016年5月25日,楊絳在北京逝世,享年105歲。

~ 07 ~

素一說

關於楊絳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100多歲的生命裏,她無數次的獲得各類殊榮與美譽,然而她從未爲之所動。一切功名利祿於她和錢老都如浮雲,一件事業完成後,他們又將所有的成就歸爲0,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啓程開始下一個事業。

電視劇《圍城》的主演陳道明在演出完劇集後,一時名聲大噪。陳道明感覺到自己內心非常浮躁,於是多次去楊絳和錢鍾書的家中拜訪,在那裏他看到的只有藥罐子、聞到的只有書香味。只有這樣一種人生境界,才能把人拉回到最初的起點,並找到自己的方向。

讀楊絳,讀女人的一生。做個有所追求的女性不易。但是隻要你熱愛你所追求之事,總能不負人生使命。楊絳的一生有文學作伴、她翻譯,她創作,乃至她的伴侶也是她所崇拜和熱愛領域的同道中人,這一切是那麼完美的契合,以致於經歷人生過一個又一個坎坷時,文學總能伴隨她度過難關。

願天下女子皆能初心如楊絳,找到自己的方向。

以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