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军长征精神论文 长征精神谱系述论
长征精神谱系述论
提要:1934年至1936年的红军长征,在中国以至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既深且远的影响。比历史更深刻的是精神。长征既书写下震撼世界的长征故事,也熔铸了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又升华为厚重渊博的长征文化。gcdzg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长征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财富,呈现出特定意涵和丰富形态,具有跨越时空和民族的普遍价值,在gcdzg精神谱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长征精神不仅是gcdzg精神谱系中的一个重要坐标,而且形成了自身的精神谱系。弘扬传承伟大长征精神,对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红军长征;长征精神;长征文化;精神谱系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9.04.003
作者简介:韩洪泉,男,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43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长征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研究”(19BKS122)
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gcdzg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历史以至世界历史上也都具有重要影响。xj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gcdzg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xj:《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2日,第2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长征精神,是长征历史这一社会存在的产物,没有长征实践,也就无法产生长征精神。同时,长征精神又对长征实践产生反作用,是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力量。概而言之,长征精神是一种在gcdzg领导红军战略转移征程中所形成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赓续发展的革命精神,具有极其深刻的意涵、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极其丰富的形态。长征精神既是宏大的,也是具体的。它不仅是gcdzg精神谱系中的一个重要坐标,而且也形成了自身的精神谱系。近年来,关于长征精神谱系内各种精神的研究,成为各地长征研究中的一个学术热点。2016年,笔者率先提出“长征系列精神”“长征子精神”的概念【参见韩洪泉:《近十年来长征研究综述》,《党的文献》2016年第5期,第45-53页;韩洪泉、杜艳华、张云:《文化视阈中的长征观察》,《军事历史》2016年第5期,第1-10页。】,得到学术界的响应和认同。【参见高永中:《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党史文化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9期,第19页;郭玉梅:《“长征子精神”述评》,《第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3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95-102页。】本文主要结合学术界关于“长征子精神”研究状况和主要成果,对长征精神谱系加以论述。
一、长征精神谱系概述
长征精神具有特定的生成机理、逻辑结构和科学内涵。长征精神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衍生出许多原生形态、具体形态、阶段形态、演变形态的精神,它们就性质而言,或者是长征精神的某一种内涵或要素,或者是长征精神在某一具体环节、时段、空间或领域的具体化,或者是在长征精神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并与其有重大关联度和重合度的精神形态,可以统称之为长征精神的子级形态。当然,那些与长征精神有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作用、处于平行关系的精神形态,不属于这里所说的长征精神谱系探讨的范畴。
长征精神谱系中的精神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互为补充,构成了长征精神谱系的一个个具体坐标,是长征精神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展开。无疑,长征精神与长征系列精神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长征精神是长征系列精神的源头和根本,长征系列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具体和延伸。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结构要素、价值取向等,对长征系列精神具有决定作用,尤其是在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现实主义等基本的精神要素和思想内核方面,实属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长征系列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具体化表现,侧重表现长征精神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精神要素,是长征精神的生动展示和鲜活实践,对长征精神的形成、演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个长征子精神的生成与融合,才最终汇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与长征系列精神一起,又汇入gcdzg精神和中国精神的洪流,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据笔者考察,长征精神谱系中已经各地各级政府或专家学者明确提出并进行过相应宣传或研究的长征子精神,已有三四十种(见下表)。这些精神的内涵特质、形成背景、现实意义、研究深度、宣传力度等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均衡不平衡的特征。
长征精神谱系一览表
所属系列
子精神
长征精神内涵系列
长征独立自主精神
长征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担当精神
长征战斗精神
长征团结精神
长征重要会议系列
通道会议精神
黎平会议精神
“三敢”精神
猴场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
苟坝会议精神
长征重要战斗系列
湘江战役精神
强渡大渡河精神
飞夺泸定桥精神
泸定桥精神
腊子口精神
六盘山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
长征重要行动系列
雪山草地精神
会师精神
彝海结盟精神
半床被子精神
北上抗日先遣队精神
红六军团西征精神
西征精神
西路军精神
黔东苏区精神
长征途中红军卫生学校办学精神
红军长征体育精神
长征重要人物系列
长征女红军精神
md精神
ze精神
dz精神
dp“跟到走”精神
方志敏精神
刘志丹精神
董振堂精神
蔡威精神
备注:本表所列,仅限长征精神谱系中已经各地各级政府或专家学者明确提出并进行过相应宣传或研究的长征子精神。
二、长征精神内涵系列精神
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按结构要素又主要包括理想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等。这些方面的构成要素,以及同层级的相关元素,都可以自成体系,形成具体的精神形态。
长征独立自主精神。独立自主是md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长征独立自主精神是指gcdzg在领导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开始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要依靠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科学精神。研究者认为,其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四是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吴晓峰、陈东恒:《论红军长征促成的独立自主精神特点及当代启示》,《mddp理论研究》2016年第10期,第76页。】这一精神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长征担当精神。一部长征史,也是gcdzg人以高度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创造的人间奇迹。gcdzg在长征中的担当精神与长征历程相始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这种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面对凶暴强敌,主要体现为视死如归、敢于斗争、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面对险恶困境,主要体现为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坚定不移、顽强斗争的担当精神;面对生死考验,主要体现为坚定执著、英勇不屈、敢于牺牲、矢志不渝的担当精神;面对革命危局,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突破常规、大胆开拓、敢闯新路的担当精神。【刘贤伍:《论gcdzg人在长征中的担当精神及启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4期,第52-55页。】这种担当精神对新时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砥砺奋进、敢于担当、一往无前,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长征战斗精神。长征中红军之所以能突破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充盈的战斗精神。长征战斗精神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其中忠诚与信仰是长征战斗精神之源,英雄主义是长征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长征战斗精神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胡志军:《长征战斗精神的三个维度》,《解放军报》2016年8月9日,第6版。】发扬红军长征战斗精神,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对于新时代人民军队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长征重要会议系列精神
长征期间,gcdzg和红军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中,按规格又可以分为中央一级的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如各中央局、各省委、各主力红军及以下各级召开的重要会议),其中以中央一级的重要会议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
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众所周知的,遵义也因此被称为“会议之都”“转折之城”。20世纪80年代后,遵义会议所呈现出的革命精神日益引起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遵义会议精神的研究和宣传进一步深化,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贵州省和遵义市的专家成立课题组展开研究,形成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的基本概括。学术界对于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也有多种概括,如石仲泉通过对“大遵义会议”的历史考察,把遵义会议精神概括为四条:“坚定信念,忠诚革命;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民主团结;独立自主方志敏简介,实现转折”。【石仲泉:《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96-98页。】2015年6月16日,xj在遵义考察时指出,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xj在贵州调研时强调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当代贵州》2015年第24期,第9页。】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传承和发扬遵义会议精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通道会议精神。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省通道县境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方向等问题。这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部分接受了md的意见,决定避实击虚,由原定从通道北上改为先西进贵州再沿黎平、锦屏北上。这就是有名的“通道转兵”。通道会议在行军路线上作出的调整,避免了红军钻入国民党军提前布置好的口袋而致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次会议孕育和形成的通道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坚定信念、敢于担当、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等方面。【黄诚:《基于通道转兵的通道精神探究》,《怀化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23页。】
黎平会议精神。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中心议题是中央红军向何处去的问题。这次会议根据ze、dz、张闻天、王稼祥等多数人的意见,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最终接受了md的正确意见,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这次会议是中共中央自随军长征以来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和中国革命前途的会议,为在遵义会议上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打下了基础。这次会议为实现历史转折和争取长征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11年6月,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参观黎平会议会址和纪念馆后指出:黎平会议精神,就是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三敢”精神的提出,是对黎平会议精神的高度凝练概括。“三敢”精神具有内在逻辑性,其中“敢闯新路”是前提和条件,“敢于突破”是要求和标准,“敢于胜利”是归宿和目的,“三敢”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杨志刚:《弘扬“三敢”精神理论研讨会在黎平召开》,《贵州日报》2012年7月9日,第1版。】
苟坝会议精神。1935年3月10日、11日、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的狗坝村(今苟坝)召开会议,重点讨论bl、聂荣臻关于攻打打鼓新场的建议。这次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最终根据md的主张,撤销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使红军避免了一次重大挫折。在这次会议上,经md、张闻天等提议,并经与会人员一致通过,成立了由ze、md、王稼祥等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即新“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从而进一步确立了md的军事领导地位,为中央红军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奠定了基础。【关于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立的具体时间,学术界仍有不同观点,本文仅取其一种。其他观点可参见杨奎松:《关于长征途中md军事领导地位确立问题的再考察》方志敏简介,《苏区研究》2016年第4期,第4-14页。】苟坝会议是继遵义会议之后又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体现出的对党忠诚、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担当的精神,也成为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纪鹏:《弘扬苟坝会议精神实现贵州新跨越》,《西部学刊》2018年第11期,第50页。】
四、长征重要战斗系列精神
长征途中,行军和作战是最基本的状态。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指出:“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页。】这只是中央红军的情况,其他各支红军的长征大体类似。长征期间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战役战斗就有600余次,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也有120余次。红军在连续行军和英勇作战的行动中,不仅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观,也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湘江战役精神。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兵分四路向湘江地域挺进,决心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紧张和激烈的一次战斗,红军与优势敌军苦战5昼夜,终于撕开了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的企图。湘江战役也是红军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败,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兵力已损失过半,连同沿途的减员,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担任后卫的红5军团第34师被阻于湘江东岸,后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湘江之战在事实上宣告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指导的破产,血的事实使大家认识到,只有改变“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领导,红军才能够取得主动,长征才能够取得胜利。这场战役中红军将士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既具有长征精神的普遍属性,又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特质内涵,突出体现为四种精神内涵:革命理想高于天、民族利益至上的精神,英勇血战、不怕牺牲的精神,顾全大局、永不言败的精神,依靠人民、同人民患难与共的精神。【李杨:《论湘江战役红军将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老区建设》2018年第12期,第20-21页。】这一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和生动体现,也是长征精神形成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开端性实践。
强渡大渡河精神。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断定红军必然要渡大渡河北上,遂飞抵昆明亲自部署大渡河会战计划,企图围歼红军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由云南入川,抵达安顺场时因山洪突发,河水暴涨,4万人马被困于此,在强渡失败、突围无望的情况下,石达开为保全将士,自投清军大营,后被押至成都处死,被围太平军也全军覆没。】5月14日,中革军委命令全军继续北上,通过彝族区,抢渡大渡河。5月24日,红军先遣队红1团冒着大雨,经过70多公里急行军,夺占并控制了安顺场渡口。5月25日,红1团第2连连长熊尚林等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奋勇前进,成功登上对岸,并击溃守敌,巩固了滩头阵地。【杨得志:《强渡大渡河》,刘伯承、徐海东等著:《星火燎原全集》第3卷,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110页。】强渡大渡河战斗中,红1团以勇猛顽强的战斗,歼灭守敌2个连、击溃敌军1个营,从而在蒋介石视为插翅难飞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随后飞夺泸定桥、全军胜利北进创造了条件。17勇士强渡大渡河精神的内涵,集中体现为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敢打必胜的顽强作风和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成为长征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大渡河连”:大渡河精神》,《战士报》2013年10月11日,第4版。】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尖刀连中央红军第1军团1师1团1营2连,被授予“大渡河连”荣誉称号,后来又参加了激战黄土岭、攻打锦州等战役战斗,相继荣获“大龙华歼灭战英雄连”“光荣尖刀连”“突击英雄连”“全面建设模范连”等荣誉称号,如今正在强军兴军的新长征路上继续传承发扬光荣的强渡大渡河精神。
飞夺泸定桥精神。1935年5月25日,红1团成功强渡大渡河,打开了中央红军北进的道路。但是,大渡河水流湍急、架桥困难、渡船紧张,全军数万人马如果只靠找到的几只小船来渡河,在时间上并不允许。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主力兵分两路夹江而上,协同袭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5月27日拂晓,左纵队先头部队红4团在团长王开湘和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下,从安顺场出发昼夜兼程向泸定桥疾进。他们在“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激励下,不顾饥饿、不怕疲劳,一路击溃川军的拦阻,创造了一昼夜强行军240里的纪录,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泸定桥头。下午4时,在第2连连长廖大珠率领下,22位突击队员冒着敌军密集的枪弹,手攀桥栏、脚踏铁索向对岸猛冲,终于击溃敌军并牢牢控制了泸定桥。泸定桥战斗的胜利,使蒋介石的大渡河会战计划彻底破灭。红军飞夺泸定桥,既是长征途中最为惊险、艰难和激烈的战斗之一,也是长征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示。2018年5月飞夺泸定桥胜利83周年之际,在四川泸定县召开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精神研讨会”,对飞夺泸定桥精神进行了广泛探讨,认为飞夺泸定桥精神(泸定桥精神)蕴含着四个方面的红色基因,即坚定理想、忠诚信仰的革命精神,争当先锋、摧坚夺关的担当精神,不畏牺牲、志在必胜的勇士精神,通途开路、紧密协作的团队精神。【张学勤:《从红色符号到红色基因看泸定桥精神的提炼与传播》,《教育传媒研究》2018年第4期,第34-35页。】杨成武曾在1980年为泸定县纪念馆作诗:“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这是对飞夺泸定桥精神的生动反映和艺术描绘。
五、长征重要事件系列精神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其间发生了许多党史军史上的重要事件,既深远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也深刻积淀了精神的财富。
雪山草地精神。爬雪山、过草地,无疑是长征路上最为艰难的行程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两万五千里”一样,成为长征的标志性符号和长征所经艰难困苦的代名词。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过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其中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多座,如夹金山、梦笔山、仓德山、亚克夏山、打鼓山、鹧鸪山等。以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为例,山势陡峭,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六月飘雪,对缺衣少食、以南方人为主的红军来说,可谓极大的挑战。红军将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最终把一座座“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中共阿坝州党委研究室编著:《阿坝红色旅游指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的雪山踏在了脚下。位于川西北地区的草地,被称为“魔毯”,被视为“生命禁区”。这片草地纵横600多里,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迹罕至,气候恶劣,高寒缺氧,泥潭密布。红军草地行军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几乎超越了人类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但红军将士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钢铁意志,战天斗地,团结互助,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在雪山草地行军中,长征精神得到了多方面的集中展现,如信念坚定、英勇无畏,艰苦奋斗、乐观勇敢,团结互助、和善友爱,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王欣媛:《长征精神在雪山草地行中的具体体现》,《第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3册,第87-94页。】雪山草地精神的主要内涵有:革命理想高于天,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顾全大局,维护党和红军的统一;紧紧依靠群众,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胡中华:《论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精神》,《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79页。】
会师精神。长征途中,各路红军铁流滚滚,百川汇海,其间有多次重要会师,如红2军团与红6军团木黄会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红25军与西北红军永坪会师,中央红军与红15军团陕北会师,红2、红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陕甘地区大会师等等。长征途中的会师,不仅壮大了革命力量,而且凝结了以团结胜利为核心的会师精神。长征会师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马列主义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团结胜利的坚强信心,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价值理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参见武志元:《会师精神的文化内涵》,《甘肃理论学刊》1996年第6期,第17页。】会师精神作为长征精神的子级形态,是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求实精神的综合体现,其核心内涵体现在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这四个方面。【杜永胜、常琦彪:《会师精神研究》,《中国纪念馆研究》2013年第2期,第199页。】
彝海结盟精神。彝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北,原名“鱼海子”,彝语名“乌勒苏泊”,意即海子,是一个元宝形的高山淡水湖,面积232亩。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一路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入冕宁县境。为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在彝海边,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队司令刘伯承在聂荣臻、萧华陪同下,按照彝族传统习俗,与彝族首领果基支头人果基小叶丹结为兄弟,并向他们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革命道理。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党和红军模范执行民族政策的一个典范,为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继续北上创造了条件。2018年5月27日,在四川冕宁县召开的“首届彝海学术峰会”上,重点围绕彝海结盟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等问题展开了研讨,认为彝海结盟精神是gcdzg在长征时期所倡导践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自治精神,在本质上是党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意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李仁君:《“首届彝海学术峰会”综述》,《md思想研究》2018年第4期,第2页。】
此外,长征重要事件系列的精神还有许多种。比如,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精神,主要体现为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诚、艰苦奋斗、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内涵。【严卫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用血与火铸就的党史文化》,《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2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184-191页。】红6军团西征精神,主要体现为无限忠诚、求真务实、果敢进取、自觉自省、舍身为民等内涵。【赵文长:《红六军团的西征精神探析》,《知行铜仁》2016年第1期,第76页。】西路军精神,主要体现为顾全大局、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牢记宗旨、坚贞不屈、忍辱负重等内涵。【张生寅、何志明:《论西路军精神》,《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69-170页。另参见杨惠娟:《继承弘扬西路军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4年卷,第416-421页;李正伦:《继承弘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精神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事历史》2014年第4期,第70-73页;龙作联、龙一国:《红西路军精神初探》,《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16期,第121-122页;等等。】六盘山精神,主要体现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髓和“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等内涵。【冯涛、王晓龙:《固原市请专家学者为六盘山精神把脉》,《宁夏日报》2009年8月25日,第1版。】还有研究者对“半床被子”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卫生学校办学精神等具体而微的精神形态进行了探讨。【曾超群:《以“半床被子”精神建好“一线指挥部”》,《新湘评论》2016年第23期,第50页;漆艳春、刘薇、刘善玖:《长征途中红军卫生学校办学精神探析》,《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709页。】
六、长征重要人物系列精神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长征时期,gcdzg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全体红军将士、各界爱国力量、沿途革命群众等,都对长征胜利和长征精神生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创造长征精神的主体力量。他们(无论群体还是个体)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力量,许多也都具备相对独立的特质,成为长征精神的重要子级形态。
长征女红军精神。女红军是长征队伍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中央红军有30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其中包括邓颖超、康克清、蔡畅、贺子珍、刘英、李伯钊等。红二方面军(红2、红6军团)有21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其中包括李贞、陈琮英、蹇先任、蹇先佛、陈罗英、戚元德、马忆湘等。红四方面军中参加长征的女红军数量最多,其中包括妇女独立师2000多人。红25军有7名随军医院女护士参加了长征,被称为“七仙女”。【参见李涛、纪莹:《女红军如何走过万水千山》,《解放军报》2016年3月9日,第12版;邵雍:《长征中的女红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117-128页。】她们在数十万战略转移的大军中,所占比例并不算高,但她们以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挑战人类生命的极限,为长征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也塑造了伟大的长征女红军精神。长征女红军的付出和牺牲是超出常人的,她们所展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也是极其感人的。长征女红军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革命的律己主义精神、革命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内容,是长征精神在中国妇女的先进分子身上的集中体现。【丁俊萍、袁玉梅:《长征中红军女战士的革命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第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3册,第103-105页。此外,江小惠的《长征中女红军的革命精神与历史贡献论析》(《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37-41页)和赵秀娥的《长征女红军精神的现代解读》(《传承》2008年第5期,第100-101页)等论文也有对长征女红军精神的解读。】
党史军史上许多杰出人物的革命风范和精神风貌,都在长征途中得到升华和呈现,并内化为长征精神的一部分。比如md与长征精神。长征时期,md精神在四个维度得到集中展现和升华: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力反教条、另辟蹊径的独创精神,创造条件、主动出击的进取精神,以苦为伴、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罗建华:《长征途中呈现的md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新探》,《党史文苑》2017年第1期,第25-29页。】又如ze与长征精神。ze不仅是长征的实际组织者、指挥者之一,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培育者和践行者。ze在长征时期所彰显的坚定信念、团结统一、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既是ze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ze为长征精神生成所作出的特殊贡献。【王家云:《略论ze与长征精神》,《md思想研究》2012年第4期,第6-10页。】又如dz与长征精神。dz是长征的重要指挥者和领导人之一,先后随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行动,曾经三过雪山草地。长征精神在dz身上有着生动的体现,他也为长征精神的培育作出重要贡献,突出表现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突破藩篱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反对分裂维护团结的大局精神。【王建丰:《论dz对培育长征精神的贡献》,《全国dz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纪念dz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72-684页。】此外,dp的“跟到走”(跟着走)【毛毛:《我的父亲dp》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精神,以及方志敏、邓萍、蔡威等红军将士在长征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也都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长征精神是长征文化的价值内核,是长征文化在价值观层面的集中呈现。长征精神在gcdzg革命精神谱系中占有特殊地位,也是长征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出彩的内容。长征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当代意义,即主要体现为长征精神的现实价值。几十年来,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一直是长征纪念、学习、研究、宣传中的重点。长征精神的传承弘扬已经达成高度共识、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跟风式、同质化、虚浮性的倾向,周期性纪念、重复性宣传、趋同性表述、功利性研究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客观上大大影响了长征精神传承弘扬的实际效果。【参见刘华欣:《长征报道“诊断书”》,《青年记者》2007年第18期,第39-40页。】传承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推动长征精神时代化、具体化、大众化上下功夫。一是要推动长征精神时代化,就是要在纵向上把握长征精神历时发展的脉络,把红军长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亦即长征精神生成的历史与长征精神延伸发展的历史)有机结合起来,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准确把握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历史意义,深刻理解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新内涵新要求。二是要推动长征精神的具体化,就是要在横向上把握长征精神谱系的丰富蕴涵,长征精神的一个个具体的子级形态是长征精神的具体化表现,也是长征精神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尤其是当代)的生动展示和鲜活实践,并最终融汇成伟大的长征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三是要推动长征精神的大众化,就是要在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时,使其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理解和掌握。xj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长征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只有主动走近群众、融入群众,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揭橥时代意义、抓住个性特征、体现鲜活灵魂,才能赢得群众、掌握群众,内化为群众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
A Study of the Spirit Pedigree of the Long March
Han Hongquan
Abstract:The Long March of the Red Army from 1934 to 1936 had a profound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Spirit is more profound than the history。 The Long March has made a story that has shocked the world, and formed the Long March spirit that will shine forever, and sublimated into the Long March culture that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e Long March spirit forged by the life and blood of the Communists and soldiers of the Red Army is the most precious treasure left by the Long March to future generations。
It presents specific connotations and rich forms; has universal value across time and space and the nation, and has special status and value in the spirit pedigr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Long March spir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ordinate in the spirit pedigr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also forms its own spirit pedigree。 To carry forward and inherit the spirit of the Great Long Mar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take the new Long March road in the new era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the Long March of the Red Army; the Long March spirit; the Long March culture; spirit pedi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