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莽的头颅的秘密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待下时”,曹操到底有没有纂位野心?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待下时”,曹操到底有没有纂位野心?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待下时”,曹操到底有没有纂位野心? 曹操,无疑是三国之中最受争议之人。 他既是治世之能臣,又是乱世之奸雄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待下时”,曹操到底有没有纂位野心?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待下时”,曹操到底有没有纂位野心? 曹操,无疑是三国之中最受争议之人。 他既是治世之能臣,又是乱世之奸雄;有人说他是窃国的乱臣贼子,也有人说没有他,东汉早就亡了;他曾经救汉献帝于水火之中,可是他又有衣带诏,伏皇后事件;他识英雄重英雄,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可是孔融、杨修甚至荀彧这些人都因他而死。 过去许多年,曹操的形象也一直在变化。有的人极力丑化他,有的人又极度赞美他。比如钱穆说他是奸雄,是历史反面人物,而鲁迅却称赞他是很有本事的英雄,范文澜也说他是个拨乱世的英雄。 而所有这一切的中心,都是指向于曹操,到底有没有窃国之心? 曹操画像 我想,一开始,曹操也是个本分的人,只不过是想着做一位治世之能臣罢了。 如,从曹操的《述志令》来看,一开始,曹操的人生理想,不过是做一个好名声的郡守罢了。他说,自己本来就不是什么知名的人士,就怕天下人把自己看轻了,所以想要建立好名声,在地方上做一些好政教,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所以年轻的时候,曹操做济南相也好,做洛阳北部尉也罢,都是颇有一番政绩的。 这时候,曹操的人生理想,大概就想做个像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之类的能臣吧。 可是当时东汉已处于末年,政治腐朽,敢于正直做事的,是要得罪人,得罪权势的。 所以为了避祸,曹操选择回家归隐,待时而动,他说,和他举孝廉的人,有的都已经五十岁了,所以觉得自己三十岁并不老,还可以再等二十年。 于是春夏读书,冬春射猎,以待其时。 曹操画像 这时候的曹操,最多也不过是向往垂钓的姜子牙,归隐的严子陵那种人生而已。 后来,曹操又被朝廷征召,做了典军校尉。转做武职的他,人生理想也做了一番调整,不过是希望死去的时候,能够在他的墓碑上写着「 ”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征西将军这一职位,在曹操之前,其时还是杂号将军。当时最有名的征西将军,恐怕就属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七位的冯异,他曾经被刘秀封为征西大将军。 所以再度出山的曹操,他的理想是可以成为冯异这样,为朝廷建功立业的人,这时候,他已经开始有拜将封侯的想法了。 可是朝廷最终没有给曹操希望,紧随而来的,是董卓乱政,天下大乱,曹操于是积极参加了讨伐诸侯的战争。这时候的他,也不像别人,就想着借讨伐董卓的名誉来扩充自己的势力,曹操是反其道而行,在讨伐董卓的战斗中,曹操的表现是最为积极,让天下人有目共睹的,同时他还常常自损兵力,最多的时候,他的兵力也不过三千,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荥阳被徐荣打得一败涂地的惊险场面。 这时候的曹操,大概也还想着做个力挽狂澜,成为东汉王朝柱石,成为像廉颇、李牧之类的人吧。 董卓画像 后来,天下群雄割据,军阀四起,曹操在兖州破降黄巾军三十万,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这时候,他的理想,也不过是帮着朝廷,打败那些自己想着称王称帝的豪强。 比如袁术很早就想称帝,他的老婆都争着要做皇后。可是有人劝他做皇帝的时候,他却还说:「 ”曹操还在,可能还不是时候。”后来,又有袁绍、刘表这些人,都是有称帝的心思,但是最后都被曹操平定了。 所以曹操说,倘若往大一点去说,倘若天下没有曹操,东汉末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了。 人生发展到这一阶段,曹操的理想,又变成了想要做齐桓公、晋文公这样英雄了。 齐桓公、晋文公是大家公认的春秋霸主,他们之所以被大家认可,除了因为他们励精图治,任用管仲、先轸之类的贤能,大力提升齐国、晋国的综合实力和地位之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当时周王室衰落,威严扫地,诸侯都不听从周王室的任命调遣,而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却提出了「 ”尊王攘夷”的旗号,号召并带领诸侯尊崇王室。 所以,这时候的曹操,他的内心也是希望可以让天下诸侯,和他一起承认汉室朝廷地位,尊崇朝廷威望的吧。 曹操指战 最后,曹操又用了乐毅、蒙恬两个人来形容自己的心志。乐毅作为燕国大将,南下伐齐,连下70余城,差点灭了齐国,可是最后因为燕昭王过世,燕惠王即位后不能理解他,迫使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想要让乐毅带兵讨伐燕国,乐毅痛哭流涕,说我对待燕昭王的诚心,就好像对待你赵王一样,如今你让我带兵去攻打燕国的后嗣,我怎么能行呢? 还有蒙恬,当初胡亥假传圣旨,要他自己了解。蒙恬说,自己家三代都受到秦王的恩惠,虽然我现在有三十万的军队,想要反抗是可行的。可是我不想因此而辱没了自己祖先的教诲,要做一个自知必死而守义的人。 曹操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乐毅、蒙恬一样,做一个对汉室朝廷坚守义节的人。 但是,许多人都说,既然尊崇汉室朝廷,想要为汉室守节,为什么就不能放下手中的权力,或者把兵权还给汉献帝呢? 这是因为曹操也有自己的顾虑。 首先,他要为自己做考虑。 毕竟,人到了一定的高位,骑虎难下,其势难行也是有的。 蒙恬画像 以曹操当时的权势和地位,倘若一朝放手,先不说他一生南征北战,树敌甚多,会不会有像董承、王子服、金祎、吉本之类的人要立刻置他于死地。也不说外边那些虎视眈眈的地方诸侯如刘备、孙权这些人,会不会乘机发难。但就说汉献帝,能不能够容得下他。 春秋时期,鲁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就让不是庶出的鲁隐公代掌国君之位。后来有一个宗室大臣叫做公子翚的,对鲁隐公说,他做了鲁国国君这么多年,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是很有政绩的,而且满朝文武大臣都很敬服于他。现在太子允慢慢长大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还是要把太子允做掉比较好。 鲁隐公听了,非常惊愕,他说,本来太子允就是要做国君的,我这几年不过是因为他年幼,才代他管理这些年。现在既然太子允长大了,我也却是应该把政权还给他。我已经在别处修建房子,准备退位后养老送终。 谁知公子翚在鲁隐公讨了没趣,又去太子允那边进馋,说鲁隐公想要一直做国君,打算除掉太子允。太子允听信了公子翚的话,两人一起合谋,最后把一心想要归还政权的鲁隐公给杀害了。 曹操的形势,其时和鲁隐公差不多。 倘若曹操像鲁隐公一样,要把权势还给汉献帝,可是自己又一点防备之心都没有,那最终自己又怎么能够全身而退呢?假设曹操把政权全部归还给汉献帝。汉献帝要怎么对待这个曾经威胁过自己的权臣呢? 历史上,作为帝王的猜忌权臣,最后大肆杀虐的故事还少吗? 鲁隐公画像 其次,曹操也要为天下大势考虑。 通常,国家的政权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进行把控着,天下就容易分崩离析。 这一点,我们从董卓之乱的源起就可以看出来了。 董卓之乱可以说是把东汉推向灭亡的重要一个转折和推手,然而董卓之乱的源起,归根结底,是因为汉灵帝死后,何进没有能力承担其辅佐少帝的重担,也没有翦灭十常侍祸乱的能力,还听从了袁绍「 ”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这种瞎主意,结果自己被宦官下下手一步,十常侍也被袁绍诛杀。 可是何进和十常侍被诛杀之后,董卓入住京都洛阳,虽然他刚开始一直想方设法笼络在朝名士,但可惜董卓却最终没有能力让文武百官信服,没能服众的董卓最后肆意妄行,暴虐本性暴露无遗,天下开始乱作一团。 即使后来董卓死了,他的那些继承者,李傕、郭汜、张济、杨奉这些人,更没有什么权威和远见,只想着争权夺利,又把本就灾难重重的国家,推向了更加崩溃的边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假设曹操当时真的放权归政,没有了曹操辅佐,以汉献帝的资历和能力,他真的可以力挽狂澜于既倒,扶之大厦于将倾?把分崩离析的天下,重新带到发展的正轨,成为另一个中兴之主? 曹操如果退了,天下间,那些嘴上念叨着「 ”兴复汉室”,实际早在讨伐诸侯的时候,就各自打着小算盘的诸侯们,军阀们,豪强们,都会纷纷放下各自手中的武器,离开自己经营已久的政权,放弃各自占山为王的地盘,走到朝堂之上,尽心辅佐汉献帝刘协一同开创东汉朝廷另一个美好的明天? 曹操身退,曹操手下那些能谋善断,勇猛善战,甚至打家劫舍,野蛮成性的部将们,就能够乖乖服从朝廷安排,而不是像李傕、郭汜、张济、杨奉这些人,折腾起一波又一波的风浪? 不为虚名而处实祸。 或许,也只有像曹操这样敢说敢做、豪迈磊落、放浪不羁的人物,才说得出来吧。 不然,大家看看,纷纷扰扰的东汉末年,到底「 ”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影视剧照 曹操在世的时候,就有袁术称帝。其他没有称帝的人,难道就没有野心吗? 袁绍一开始,是不承认汉献帝的,他自己还想着扶持一个刘虞出来,做他的傀儡,可惜刘虞不下套;刘焉看到天下将乱,本来是要去交州避祸的,结果听人说益州有天子气,马上就申请去做益州牧;刘表入住荆州之后,稍一安稳,便开始「 ”郊祭天地,拟仪社稷”,生活之见业已用帝王的架势了。 曹操逝世之后,天下称帝的人,就更不必说了。 那个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刘皇叔,在曹丕称帝第二年也称帝了。其称帝的借口,是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了,汉献帝遇害的消息也不用经过认证分辨,刘备便给活着的汉献帝发丧,而后按照流程,天将祥瑞,群臣劝进,民心所属,天下归心,刘备就这样直接做了蜀汉的帝王。 就连王夫之都说,刘备这是「 ”盖亦利曹丕之弑而己可为名矣”。 所以,刘备真的比曹操忠于汉室吗?他的称帝,真的是出于无奈吗? 倒是孙权的称帝,反而是在刘备称帝之后第九年的事情了。 很赞哦!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