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酒的历史起源简单介绍 酒的发展历史
酒的发展历史
一、酒的发展历史
1.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2.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无不构造出一个博大的渊深的名酒古国。

二、明朝烧锅、酿酒发展史如题
明代戏曲中清官徐九经满腹文章,中得状元,但因四肢不称、五官不美被贬为玉田县令,整日饮玉田老酒借酒消愁.适逢国侯义子与并肩王内弟抢亲玉田一女子成仇,朝中无人敢断此案,有人保举徐九经升官审案,徐九经用一坛玉田老酒巧妙周旋,公断此案.之后脱袍挂冠,以己为名,酿制徐九经玉田老酒. 另一说法是田老九牌玉田老酒历史悠久,明朝洪武年间,田氏先祖曾在北平(今北京)专事酿酒,受到燕王朱棣的赏识.朱棣登基后,田氏老酒成为宫廷御酒,迄今已有六百年历史.明朝灭亡,田氏后裔迁至阳伯雍种玉之乡--京东玉田县,落户于还乡河畔的鸦鸿桥,仍以酿酒为业.田氏十二世孙田义德,因排行第九,人称田老九.他深得田氏酿酒技术之真传,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名传遐迩的酿酒大师,县内外多家烧锅竞相延聘.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田义德创办“田老九烧锅”.很快,田老九牌玉田老酒畅销于京东及东北等地. 嘉庆二十三年十月初五日,清仁宗东巡归来,驻跸于玉田行宫.当晚,玉田知县献上田氏老酒.嘉庆帝品尝后赞道:“此酒口味醇厚柔绵,香气馨郁悠长,胜于宫廷御酒!”第二天是嘉庆帝的五十八岁寿辰,行宫内大排筵宴,寿宴用酒全部取自田老九烧锅.晚清时节,京东一带水灾严重,酿酒原料奇缺,田老九的传人接受高薪聘请,赴秦皇岛仁义隆烧锅充任酿酒师之职,在他的指导下,这一濒临倒闭的烧锅很快就买卖兴隆.明清时期酒香鼎盛,畅销华北.清光绪年间,林南仓镇 “义兴隆”、“义德泉”等烧锅酿酒作坊收拢众多同行,扯起玉田老酒的大旗,上百辆畜力酒车卖遍黄河以北.1948年,冀十五军分区将上述两家私营烧锅改为国营酒业公司,解放后为地方国营,称河北省唐山专区玉田县林南仓酒厂和玉田县制酒厂.。
三、酒的历史有哪些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酿酒国家之一,酿酒历史十分悠久。
那么,我国的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人们从古到今爱饮酒,关于酒也就有着种种传说。 一.酒的起源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
关于酒的起源,古书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仪狄酿酒 《战国策》、《世本》等书均记载夏禹的仪狄发明了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
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 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杜康造酒 杜康造酒,流传较广,传说认为酿酒始于夏朝时代的杜康。《事物纪原》则有“杜康造酒”之说;东汉《说文解字》 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
《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但杜康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连古人都难以搞清。
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也说:“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也许杜康是一位酿酒的大师,也许他是用高梁酿酒的创始人。
杜康酿酒的遗址也很多:伊川、汝阳及白水县,且至今都在生产杜康酒。 二.最原始的酒 最原始的酒应该是含糖水果自然发酵而成。
也有人称之为带酒味的水果,而不称其为酿酒。 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酒是游牧时代用兽乳酿造的酒(自然发酵)。
有的书称之为第一代人工饮料酒。据说至今内蒙、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地区仍有酿造乳酒的习惯。
三.谷物酿酒 我们现在所说的酒,一般都是指谷物酿酒。 当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后,谷物逐渐多起来,但由于当时的保管方法所限,谷物难免发芽生霉,这时只要水分适当,就有可能进行发酵。
经不断的模仿和摸索,谷物酿酒就“出世”了(可能在7000年前)。汉朝淮南王刘安《淮南子》:“清酿之美,始于耒耜”即谷物酿酒起源几乎是和农业同时开始的。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陶制酒器,距今至少四、五千年。这一发现表明:我国的酿酒业起码在五千年前就开始了。
四.酒曲 最初的谷物酿酒是用发芽生霉的谷物作曲。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 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
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发酵原料。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于是,在远古便有了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
发霉的谷物称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为蘖。到了农耕时代的中晚期,人们不断试制,终于制出了人工曲,曲蘖分家。
“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致失传,则并蘖法亦亡”(中国的“啤酒”从此未能发展下来) 用曲酿酒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独创。曲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发酵技术的最大发明;并给现代工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了曲,才由蘖糖化(乙醇很低)发展到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复式发酵)直到今天的酿酒工业。 据说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法国人从我国酒曲中分离出糖代力强并能起酒代作用的霉菌用于酒精生产,才突破了西方酿酒糖化剂非用麦芽不可的状况。
另外,谷物制曲还是一种用固态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办法。有人认为,酒曲应与四大发明一起作为五大发明。
五.蒸馏酒的起源 我国的白酒,是世界著名六大蒸馏酒之一。以上所提到的酒,现在看来,都应属黄酒之列,白酒,必须闯过蒸这一关。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 1.蒸馏酒始创于元代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
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2.宋代已有蒸馏酒 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
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 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是蒸馏烧酒。
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拨其毒"。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
充分的证据证明宋代已有类似今天的蒸馏器,75年河北出土了一套金世宗时代的铜制烧酒锅,其构造、原理与我国传统的蒸馏器很相象(据考证,铸造年代不迟于1161年)。 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一道蒸馏工序,关健设备是蒸馏器。
故蒸馏器的发明是蒸馏酒起源的前提条件,但蒸馏器的出现并不是蒸馏酒起源的绝对条件。因为蒸馏器不仅可用来蒸酒,也可用来蒸馏其它物质,如香料、水银等。
3.唐代。
四、关于酒的的资料及其发展历史
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 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酿酒起源的传说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 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 >曾提出过质 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
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 1 仪狄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
公元前二世纪史书< >云:" 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 >则进一步说明:"昔者, 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
''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禹乃夏 朝帝王)"。 2 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
东汉< > 中解 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 >也有同样的说法。
3 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 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 >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 ---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很多发明创 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 >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 证。
4 酒与天地同时 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 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
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 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 >1987年8月23日"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在山东 莒县发现,"副标题为"同时发现五干年前的酿酒器具")。
这一发现表明: 我国酿酒 起码在五干年前已经开始,而酿酒之起源当然还在此之前。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 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上考古得到的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 酿酒这一行业。
现代学者对酿酒起源的看法 1 酒是天然产物 最近科学家发现,在漫漫宇宙中,存在着一些天体, 就是由酒精所组成的。 所蕴藏着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类饮几亿年。
这说明什么问题?正好可用来 说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人类不是发明了酒,仅仅是发现了酒。
酒里的最 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学名是乙醇,分子式为C2H5OH),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转变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酒精;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将某些物质转变成酒精。
大自然完全具备产生这些条 件的基础。 我国晋代的江统在< >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 康。
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在这里, 古人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是符合科学道理及实际情况的。
江统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总之,人类开始酿造谷物酒,并非发 明创造,而是发现。
方心芳先生则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在农业出现前后,贮藏谷 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 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将之浸入水中,便发酵成酒,即天然酒。
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蘖和天然酒,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于是就发明了人 工曲蘖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 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 的解释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 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
在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 含糖分高,无须经过液化和糖化,最易发酵成酒。 2 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饮料酒 人类有意识地酿酒,是从模仿大自然的杰作开始的.我国古代书籍中就有不少 关于水果自然发酵成酒的记载。
如宋代周密在< >中曾记载山梨被人们贮 藏在陶缸中后竟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问在< >的序言中也 记载道某山民因避难山中,堆积在缸中的蒲桃也变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
古代史 籍中还有所谓"猿酒"的记载,当然这种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识酿造的酒,而是猿猴 采集的水果自然发酵所生成的果酒。 远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
水果中含 有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 易自然发酵生成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 糖,极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也有可能意外地从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 在< >中,记载有一种"醴酪",即是我国乳酒的最早记载。
根据古代的传 说及酿酒原理的推测,人类有意识酿造的最原始的酒类品种应是果酒和乳酒。因为 果物和动物的乳汁极易发酵成酒,所需的酿造技术较为简单。
3 谷物酿酒始于农耕时代还是先于农耕时代? 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谷物酿酒起源于何时? 我国最 古老的谷物酒是。
五、白酒的发展史
我国是制曲酿酒的发源地,有着世界上独创的酿酒技术。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坂口谨一郎曾说中国创造酒曲,利用霉菌酿酒,并推广到东亚,其重要性可与中国的四大发明媲美。白酒是用酒曲酿制而成的,为中华民族的特产饮料,又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蒸馏酒,通称烈性酒,成为全球酒类饮料产销大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白酒起源于何时?何人始创?迄今说法尚不一致。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说:“清醴之美,始于耒稆”。
《尚书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为曲糵”。最早的文献记录是“鞠糵”,发霉的粮食称鞠,发芽的粮食称糵,从字形看都有米字。
米者,粟实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类发霉发芽而成的。
《说文解字》说:“糵,芽米也”。“米,粟实也”。
以后用麦芽替代了粟芽,糵与曲的生产方式分家以后,用糵生产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汉朝,糵酒还很盛行。
北魏时用榖芽酿酒,所以在《齐民要术》内无糵曲的叙述。1636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内说:“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逐至失传”。
据周朝文献记载,曲糵可作酒母解释,也可解释为“酒”。例如杜甫《归来》诗里有“恁谁给曲糵,细酌老江乾”;陈騊声有“深深曲糵日方长”的诗句,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辞源》的解释为酒母,酿酒或制酱的发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简化字为曲。
酒曲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技术改良,由散曲发展到饼曲,终于形成了大曲和小曲。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是曲霉,适宜于北方天气寒冷的各省。
制造大曲的原料为大麦、豌豆或小麦,例如前者为汾酒、西凤酒大曲,后者为茅台、泸州酒曲等。因制曲原料为麦类,常称为麦曲,其形状似砖,又称砖曲,其曲块大和用曲量多,通称大曲,用于酿造我国的传统工艺名优白酒。
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亚热带的温暖气候,有利于生产小曲及其小曲酒。制造小曲的原料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药,如邛崃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药,如厦门白曲、稗木镇糠曲等。
1982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卡尔麦提(Calmette)在中国小曲中发现一种糖化力强的根霉,利用此种霉菌生产酒精,定名为阿明诺法或淀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产。1956年,方心芳先生开始将小曲分离出的根霉分类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确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应用的酒曲,大概可分为小曲、大曲和麸曲三类。小曲到南北朝时,已相当普遍生产,到了宋代时又有重要的改进,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酿酒菌种之一。
这种根霉小曲传播很广,如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尼泊尔、不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在绳纹末期从中国传入了稻作技术和造酒技术)都有根霉小曲酿酒,产品受到国外人民的青睐。 麸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曲霉制造酒曲,又称快曲,因制曲时间短而得名。
制曲后,麸曲直接作为糖化剂,一般用量较大,仍有误称为大曲。酿酒必先制曲,好曲酿出好酒,这是培养有益菌类,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离的微生物,分泌出许多复杂的酶,利用它的化学性能来完成的。
白酒酿造始于何人?其说法不一。从战国时期《世本·作》:“仪狄做酒醪变五味”,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记载,传至周朝,更有汉朝许慎《说文解字》“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口尝之而美,逐疏仪狄。
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说广为传颂,及至日本人将酿酒工统称“杜氏”。
更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人认为杜康是酿酒的祖师爷,这是一种悖论。
宋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一书中说:“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酿酒也”,说明杜康究竟是哪个时代人,尚未搞清楚,何况当年杜康酿造的酒绝非今日的蒸馏酒。 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微生物学原理推测,认为酒的起源,最早出来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后发现为粮食(谷物)酿造的蒸馏酒,这是讨论的课题。
水果中含有糖类的果汁,如暴露于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果汁就会发酵成酒。动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样经酵母发酵为奶酒。
谷物酿酒要复杂很多,粮食中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淀粉,淀粉需要经淀粉酶分解为糖,然后由酵母的酒化酶将糖变成酒。我国粮食酒中最早出现是黄酒,称为酿造酒,又称发酵酒,是不经过蒸馏的,随后才会出现为现在的蒸馏酒,即中国白酒,这与蒸馏器有关。
白酒在唐朝又称为烧酒,历代诗句中常出现烧酒。白香山有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亦有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当时的四川已生产烧酒。
古诗中又常出现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归”;白居易的“黄鸡与白酒”,说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烧酒,亦名烧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馏器为佐证。
方心芳先生认为宋朝已有蒸馏器(《自然科学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时曾说我国唐代即有蒸馏酒(《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调查报告》第7号)。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龙县出。
六、白酒的发展史
白酒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伴随着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演绎成东方文化一棵璀璨的明珠。
白酒在中国人含蓄的情感里,一直是庆祝、发泄、祭祀、表达尊崇的载体,因此,五千年的白酒文明,就融入各个地域,各种香型、各种风格的酒香中。可以说,白酒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蕴涵着文化的信息,传播着特有的民族、时代风情。
白酒行业是一个特种行业,白酒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在酽酽的酒文化基础上进行挖掘,以形成独特的、具有现代特征又兼容历史文化、品质文化、消费文化、管理文化的企业文化。 因为中国白酒的发展史铭刻着清晰的文化艺术,因此白酒企业本身就更需要强而有力的企业文化来推进(这是企业管理的要求,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形态)。
我们力图从白酒的商品特性以及立足于白酒特有的历史特征、人文特征、社会特征来阐明白酒企业文化建设的焦点。 一、历史性是白酒企业文化的资本 “杏花村”“茅台”“大全烧坊”“泸州老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都曾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人物发生了关系,留下了美丽的传说和经典的酒事。
因此,历史文化成为白酒的地域价值或者品牌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是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企业(含品牌)无不有悠久的历史——这是强势品牌的基本要素。
因此,在白酒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有高瞻远瞩,用历史的内涵,文化的基因不断地塑造我们的企业及品牌;只有这样我们的白酒企业及品牌才会越来越有厚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所有的白酒品牌都拥有历史资本,因此在不具备历史文化或者历史文化的价值不足以承载起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时候,我们要尽量避免“东施效颦”。
比如,目前白酒市场上充斥的大量历史文化名酒就是套用历史、剽窃历史的“伪文化”。他们借助一个典故、一首诗歌就号称历史文化——其实,历史文化只是他们欺骗经销商、欺骗消费者的漂亮外衣。
围绕历史性塑造的企业文化对消费者有极强的号召力。“水井坊”的成功在很大意义上说是企业文化历史性的成功。
——当然,对历史性的挖掘和把握必须通过系统细致的规划,才能让历史在传播中爆发,产生巨大的能量。 二、人文性是白酒企业文化的精髓 第一,由于白酒是一种情绪化的商品,她是精致生活的体现,此消费人群的主体具备蕴致的文化内涵,即使是低端的消费者也有极强地对文化的崇拜性(即使是目不识丁的村夫,在酒桌上也会吟哦“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因此白酒的企业文化必须富有丰富的文化基因。因此文化是考虑人文性的首要。
第二,白酒的企业文化须考虑白酒人力资源的人性化。由于白酒是精致生活类消耗品,她对人的心理性、身份性、场合性、实惠性都需要完备地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地让白酒品牌贴近消费者,因此白酒的企业文化必须富有较多的人性化,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此类人群。人力资源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对销售人员服务的表现、对经销商、网络成员的人文支持以及和目标市场地域文化、人情的融合上。
第三,白酒无论工艺创新还是CI设计、产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都得考虑消费者适应性、喜好度、风俗习惯等等。 三、品质性是白酒企业文化的商标 由于白酒是一种奢侈消费品,这样对于消费者的切身感受就是来自于品质的优异,因此,品质性是白酒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焦点。
随着白酒酿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陈酿”“不上头”“口不干”等等原有的优越品质的标志已经日渐成为白酒品质的基本要求——更丰满的口感,更香醇的味道,更少的有害物质甲醇的含量,更具个性的酒体特征等成为优越品质的新标准。消费者依照自己对白酒品质的判断来选择品牌,来确定是否购买。
因此,让品质成为商标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泸州老窖、剑兰春等知名白酒企业莫不如此,把品质当作企业的生命,把消费者的评价作为衡量品质唯一标准,不断创新,致力于提高产品的品质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对品质的追求除了企业本身的工艺创新,产量限制以及原材料的严格控制,还体现在对营销品质的管理上。
比如,致力于市场的规范管理,致力于企业电子信息化建设,致力于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品质性的完整和不受侵害。 四、时尚性是白酒企业文化的内涵 酒和时尚有什么关系?很多人一定会发这样的疑问。
我们知道,白酒不可以用来解渴,是用来表达情感、表现品位、点缀美好生活的奢侈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研究消费者关心的热点事件,了解时尚的基础与方向,不断地改进我们的企业战略以及品牌战略,使之不断地适应潮流,成为消费者身边的一个朋友,无论是他幸福、快乐、忧愁、郁闷,都可以和酒倾诉,和酒共享。当然,时尚性中包含着强烈的美学因素——只有美的东西,才能激起人们享受的欲望。
鉴于白酒的文化性与时尚性,因此,无论是白酒品牌的CF带、包材、包装、海报等CI系统都必须有丰韵的时尚性。这样才能让白酒具备崭新的社会特征,和时装、美食共同来美化人的生活,给消费者带来极致的享受。
时尚性不仅仅。
七、酒仙是谁白酒的发展史
提起“酒仙”,有的文化知识和饮酒常识的人都会想到那个醉卧在晋代竹林里的刘伶。
刘伶饮酒的传说大概应首推“杜康造酒醉刘伶”,杜康是酒的创始人,是酒圣,而刘伶专喝他的酒,必是酒仙无疑。可是,杜康即是少康,少康则是传说中夏国的国王,而刘伶却生活在西晋的沛国,这“杜康造酒醉刘伶”便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其实这也不难解释,既可以理解为杜康造的酒保存到晋代,也可以理解为酒最初是由杜康造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在仙界那个灵魂的自由王国里,刘伶慕名寻到造酒者杜康,杜康则让他的琼液将刘伶醉到了三年。这三年也是凡界的说法,在仙界只不过是三天罢了。
我国从古至今没有一部专写饮酒者的史书,而且历代以来,人们对饮酒总是褒贬不一,很少有为饮酒者立传的,因此,现在想要查找一下刘伶每日里饮酒的次数和每次的量数,实在是困难之至。 不过,有一点到可以稍加证实,即是刘伶在青少年时代是不太饮酒的,否则,他就当不上建安参军。
可是他这个参军不是当腻了,便是有点看不出火候,竟对朝廷发出了策问。大嚷大叫要推行老庄思想,推行“无为而治”的观点,其结果是不但没有能够使皇帝老子“无为”,倒是自己被一“无能”之名而罢免。
刘伶的酒缘应该是在他被罢免之后才结的。 他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无为”的思想,现在又真的无处可为,便开始放荡竹林,饮酒做诗,自傲清高,留下了千古的酒名。
刘伶对于“酒坛”的一大贡献当推他作过《酒德颂》,极力宣传他的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荡生活,无奈是文中对礼法的藐视太过了头,以致今天要寻到此文已经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困难。 刘伶的一则饮酒的故事和庄周先生的人生观到也极为相似,据说刘伶出游在外的时候,曾让仆人扛把镢头随在其后,并叮嘱道:“我在什么地方醉死了,就地把我埋了。”
表现出一种极度的超脱。 。
八、酒的发展历史
1.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
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2.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
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无不构造出一个博大的渊深的名酒古国。
九、中国的白酒的历史起源
白酒的起源 我国的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
它的独特工艺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生产 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其技艺精湛,产品的色、香、味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尤其是名 酒,如尧王八粮液酒、尧王醇酒,色泽澄清透明,香气馥郁芬芳、优雅细腻,味甘润柔和、醇厚绵甜,余味净爽,风格独特,深受人民喜爱,有着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在国民经济 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酒曲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复合酶制 剂。
公元前 12 世纪,商王武丁和他的大臣有 “ 若作酒醴,尔维曲蘖 ( 酒曲 )” 的对话。对话中 的 “ 曲蘖 ” 就是指酒曲和发芽的谷物。
说明距 32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利用酒曲酿 酒的技术了。由于制曲技术的进步, 《汉书 · 食货志》记载: “ 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 六斛六升。
” 至北魏时,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 “ 用神曲一斛,杀米三石;笨曲一 斛, 杀米六升 ”( 古代: 1 斛 =10 石 1 石 =10 斗 =120 斤 ) 这说明用曲量在不断的下降。 古代的制 曲技术,由散曲发展到茂密生衣曲,最后发展到今天的曲饼和曲丸。
欧洲人到 19 世纪末, 才了解到我国的酒曲作用,称之为淀粉发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