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那些风俗习惯
四川有那些风俗习惯
1、祭杜主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川西平原等地。
相传,蜀国开国国王杜宇,号望帝,归隐西山后化为杜鹃。
杜鹃为提醒人们不忘农时而号鸣,直至“啼血”。
人们感今他教民务农有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祭祀他。
今郫县城南有他和丛帝的陵墓,称望丛祠。
每到祭之日,人们便纷纷赶来开展祭祀活动,同时,赛歌跳舞,演戏娱乐,十分热闹。
在川西平原等地,当杜鹃鸣叫时,人们便认为这是望帝在提醒大家莫误农时。
2、祭蚕虫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川西平原一带。
相传,蜀中开国国王蚕丛教民养蚕,每年做金蚕数千头,送给百姓,凡得到金蚕的人家,养蚕一定获得丰收。
他死后,人们因感恩而祭祀他。
3、药王菩萨
药王是民间对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尊称。
孙思邈本是京兆华原人。
精通医药,医德高尚。
所著《备急千金要方》30卷,合方论5300首,被喻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之一。
四川紧邻陕西,孙思邈两次入川行医并采药炼丹,其影响遍及全川。
故四川民间供祀药王的普遍程度在全国颇为著名。
许多著名中药店堂。
如同仁堂等均敬奉药王塑像。
四川各地如新都、广元、三台、蓬溪、石术等地均有药王届,将孙思邈作为药王菩萨供祀。
4、庆坛
汉族信仰,流行于四川大部分地区。
旧时,人们常将住宅或庙宇里旧有的一块石头一截磉磴奉为神灵,知名人士为坛神。
逢年过节要向其烧香化纸,在上面淋鸡血祭祀。
平时,不准儿童、鸡犬去践踏。
遇有灾疾瘟疫,或为求吉利,要请僧道术士跳神“庆坛”。

5、烧袱子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
由烧纸钱演化而来。
民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祭祖或平常祭奠亡灵时,都要烧袱子。
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
扩展资料
四川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各地风俗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化特征。
中原文化、南粤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同形成于先秦的巴蜀文化之间的碰撞,可以想见是持久而激烈的。
可是,碰撞的过程也就是融合的过程,其结果便是一种新的区别于原有的古蜀文化的新文化的诞生。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四川人的性格就不能不出现异质并存、错综复杂的现象。
第一次跨进蜀地的人总会有耳目一新之感,似乎自己是跨进了一个新的国度。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诗圣杜甫逃离战火纷飞的中原,从华州经秦州、同谷,来到成都,不禁大感惊奇。
这种惊奇感的强烈,甚至压倒了艰辛旅途给他的感受。
他在《成都府》一诗中甚至忘了抱怨蜀道难,而只是大声惊叹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见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川
百度百科-四川人